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从“温州门台”调查引发的“技术”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3-27 14:01:06 / 个人分类:田野随感

        奔波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可以停下脚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昨天,和师弟一起在温州瓯海区茶山镇上转了两个多小时,为得就是曾想做但没做的“温州门台”调查。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所得资料虽不多,但后续的资料整理却让我倍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欠缺。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目前所学的民俗学理论知识、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等基础技能的欠缺,而是在目前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当下,各种分支学科体系也逐渐在我们周围“撒开了花”,像文物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地理民俗学、影视民俗学、生态民俗学、经济民俗学、建筑民俗学、消费民俗学、文艺民俗学、都市民俗学、社会民俗学、应用民俗学、民俗传播学等等。然而,我们在现如今的分支学科中,除了部分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以民俗学等少数分支学科得到较好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许并非基于技术层面的需要,而是更倾向于理论的挖掘。

        也许有人会说,学术与技术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之上,更有可能得到“学术”高于“技术”的回应。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代社会,有技术的人才的确比只有学术的人才“更胜一筹”。那么,回头看看我们的民俗学研究,难道不需要“技术”吗?其实“理论”就是一种技术。不过,我在此所讲的“技术”并不是我们所接受的正常的学术训练,而是在学术或学科本身技能训练之外,来自学科以外的技术掌握。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却还对自己的学术深度沾沾自喜。

        就拿我昨天所作的调查来说,权且称之为“建筑民俗”的研究吧。对于建筑民俗而言,其基本的民俗学情境描述和理论分析同其他民俗事项的研究并无本质区别,但建筑民俗的研究中却有一个我们难以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关建筑平面、立面或立体图的绘制,可是又有几个做民俗的会做这种工作呢。而我自认为有些中国画的训练基础,但昨晚画了数个小时,都未能将一个门台的图纸手绘出来。可能有学者会说,我们以文字描述加以照片,已经足够将所要研究的对象展示清楚了,更何况现在已经是一个读图时代了,难道要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还要增加读图资本吗?更何况现在可以进行学科合作,这样足以应对这种情形的出现。这种认识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总体说来,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技术”的“屏蔽”,是对自身学术和技能训练欠缺的回避。即便可以进行学科补充,但这难道就是一个长久之计吗?

        其实,就建筑民俗本身而言,有时它所包含的并非一个简单的门台,而是一个建筑体系,而几张照片就能将这个建筑体系展现出来吗?因此我们做民俗的应当学习一些有关土木工程的CAD、绘画等制图技术。与此相似,诸如民俗传播学,理当学习一些传播学、新闻学、摄影等技术;影视民俗学,则应当摆脱影视评论的束缚,进行影视拍摄和制作的技能等;而研究地理民俗学、经济民俗学、生态民俗学、消费民俗学等,则同样需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测绘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甚至研究民俗现代性的网络时代时,我们还应亲自常识游戏的“快乐”和欣赏来自“泡沫剧”的“伤神”。

        民俗学本身的社会地位就不怎么好,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不高,而我们现在不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生产性保护的国家政策方面,更将之置于国际软实力的竞争主力之中。同时又将民俗的应用提上日程,而这种具有典型操作性的学科建设,需要的已然不是当下的传统知识体系,对于其他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也应有所涉及,甚至应该有所精通。

        现在的学术不是仅靠着一张嘴,一支笔(键盘)就能搞定的时代了,也不是多看两眼“文字”的合体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代了。学术仅是一个理性的升华,它不能作为个人生存技能的单一存在,更不能成为人生存的单一选择。我们必须在现代学科界限逐渐模糊的时代,掌握一门或多门除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相应的技术,才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必然取向。


TAG: 技术 田野 学术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4-03-28 08:11:54
我们必须在现代学科界限逐渐模糊的时代,掌握一门或多门除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相应的技术,才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必然取向。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孟令法

孟令法

孟令法,字弦德,号德才,别号超然居士、清廉素君;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畲族社会文化史;爱好特长:书法、中国画、篆刻;宗教信仰:佛教(禅宗)。人生信条: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立志: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日历

« 2023-10-05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1327
  • 日志数: 240
  • 建立时间: 2011-05-09
  • 更新时间: 2022-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