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11 21:15:37 / 个人分类:读书有感

大家也许一直将那些有着悠久历史或是一些大家所熟知的名家(像鲁迅、老舍、巴金、朱自青等)的作品看作是经典、名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迟子建女士的作品,过去我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一位作家,现在想想,觉得有点惭愧。自从那次在图书馆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果不其然,幸好我读了。它的内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内涵、它的现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自那以后,我开始爱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这些当代人的作品也一样,只要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让你喜爱的作品并在你的传播下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时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现在无名无姓的人的,都应成为“经典”。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试问一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你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们都不知道,或是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汉人呢。再试问一下,咱们汉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

在我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人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文明,关注我们各个民族的兴旺或衰亡。通过记述《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们敢大胆地肯定,迟子建女士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这本长篇巨著里,迟女士讲述了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的成长发展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状,通过一位老人的回忆,她的幸福,她的快乐,她的悲伤,她的痛苦写出了鄂温克族人民的坚强和特殊的生存。从一百年前写到了现代的社会,从鄂温克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清末的动荡到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森林到搬迁到城镇的总总变化,从住的析楞柱到住的大瓦房,这总总的变化,道出了这一伟大民族的史诗,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这一民族将来的担忧。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录他们的文明史,只能靠口口相传,而这些也只是在很少的一部分老人那里可以得到只言片语,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全国上下各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争先奔小康,这一民族的青年人也开始走出自己居住了千百年的深山,告别了他们祖先赖以生存的驯鹿,告别了他们引以为尊的萨满,走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所在城市的语言,可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出去后会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过去常常说没有文字的民族是下等的民族,但在这本书中,作者找到了一个发奋的人,一个永远留在这里的鄂温克男人,在创造自己的文字,像汉民族的仓颉们一样,一旦他成功了,他将是他们民族,也是我们中华大民族的骄傲,将会永载史册,为他的努力而欢呼,为他的精神而赞叹,投去我们最真挚的眼光,祝愿他能成功。

迟女士用她犀利的笔尖,用她真诚的心,用她诚实而真实的语言,记录着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切,记录着和它差不多的其他民族,感谢她对这一现实的展现,感谢她用这样美丽的语言符号向我们讲述一个民族的样貌。

中华五千年,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兴起,一个民族的灭亡,那是战争的原因或是病魔的来袭,而在那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所不惜一切,保护自己的领土、保护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纯洁、保护自己的思想,使之成为我华夏大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只有个别的民族在不知是何原因下彻彻底底的消失,只留下一些残破不全难以辨认的文字符号——如西夏,其他的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虽然有的名称更改了,但他们的文化还是保留下来,并在他们的后代中流传至今——如古代的鲜卑族。在看看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最终,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孕育了五十六个鲜艳的花儿,在仔细看一下,这真的是五十六朵吗?我不敢相信,虽然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的民歌,可是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尤其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许多的民族不在固守着他们伟大不可代替的风俗,在汉民族的“进军”下,各地的旅游开展的热火朝天,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仪式招揽客人,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坏就坏在,在这些少数民族表演他们自己时,也在接受着外界的“熏陶”,而忘记了自己,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看到汉族或是其他的“大”民族的什么表现,就一改往日自己民族的习惯,学上了。像今天的回族,本来是一个不吃猪肉的伊斯兰教民族,而现在,有些出外的信教回族人民,也开始尝起猪肉的味道;还有在云南的实行走婚的摩挲族,现在他们的走婚已经成为一种旅游项目,自己本身的走婚也不在那样的纯洁了;再有就是迟女士在书中所讲的鄂温克族,原本是一个地道的狩猎民族,可随着森林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实施,他们的生活已经彻底的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一个民族,还能是“鄂温克族”吗?……一个失去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一个失去本民族传统的民族,一个失去本民族本性的民族,一个失去本民族风俗的民族,不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民族,这真是一件令世人寒心,令世人反思的事呀!!

在我国,有一些小的民族,他们因各种各样的缘故,很少有人知道——像珞巴族,羌族等,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他们独立的文化,可是有些在融入现代的潮流中,我们敢大胆的猜测,他们早已被汉民族同化,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天然色彩。保护自己本民族的一切是每一个中华大民族中各个小民族人们的责任,这里也包括汉族人。

在我们国家,拥有这样久远的历史,拥有这样的地大物博,我们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可就是因为这样的“幸事”,我们遭到了外敌的侵略。试回想古代历史中的历次战争,不是因为人就是因为物,不是吗?而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朝鲜战争的结束,哪一场战争不是因为“物”?

在千百年的朝代更替中,每一个朝代的前期虽然都有些战争,但也相对是平稳的,尤其是在第二,第三代时,国力更加的雄厚,人民的生活也更加的富足——像周朝武王时;像汉朝的文景之制,武帝朝;像唐太宗时期,再有后来的明万历皇帝,康乾盛世等等。而每一朝的灭亡都是在享用前人的安逸后,实力削弱,被外敌的识破,进而受到了侵犯,最终国破家亡,改朝换代。这一现象在清末是更为突出,在那时,已不是我中华国内之事,而是外夷的入侵,试回眸,在1840年之前的中国,仍然被称为是“天朝大国”,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甚至是嘉庆、咸丰、道光时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外来之国不向大清俯首称臣的,只是后来,在众多的国家中他们看清了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看清了大清王朝的立于安逸,疏修武备,况且这时的西方世界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他们的实力已经达到了可以与清朝抗衡,甚至是彻底打垮清朝的时候。再想一想,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施用火器的国家,在清康熙时所建造的红仪大炮,在当时不就是世界上最为利害的武器吗!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不就有这样的场面吗,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盛事,为后世的清朝各个帝君埋下了享受安逸的、不求进取的“祸根”,自从乾隆皇帝驾崩后,清朝就开始走向没落,但仍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直到西方各国在清朝建立各自的使馆开始,中国就在他们虎视眈眈地“监视”下,开始了它的灭亡。再后来,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再到后来的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有经过我们八年抗战才取得胜利的侵华战争等等,这一切不都是由于中国的“物”吗?西方各国地小物少,但他们凭借在工业革命后的尖锐武力和新的航海路线,开始了各处的掠夺和殖民,还进行着各项军备竞争。在来到中国后,看到中国的地大万里,物产丰富不可数,就一个一个的垂涎欲滴,眼睛都红了,可是由于不了解中国的实力,又不敢冒然进军,只得慢慢地等待时机,悄悄观察,暗暗地谋划。而第一个发动攻击的就是英国,他们不知廉耻的用鸦片祸害中国人,在我们的坚强抗争下,他们借机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下可让其他的各国看清了中国的虚实,进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这样一来,我们千年的文明古国就沦丧了吗?

不,中华儿女是有骨气的,怎能看着自己生存的“天堂”受到糟蹋呢,群起反抗是必然的。在清朝的后期,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激起了国人的怒吼。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外敌的侵扰,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们认为这并不一定全是慈喜那样守旧派的错误,他们之所以要打压,很大程度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可能也受到了外敌的威胁,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地位,还有,有些人仍然认为中国的地大物薄,有的是机会反驳,这就是徒享老本安逸的后果,更何况还有他们自己的原因,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束缚和争权夺利的思想。而那些学习外洋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并不知道中国的实情,而妄言西方的好。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难道就只是在几个人的学习外洋就可以改变吗?看看,洋务运动的失败,尽管有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这样的高官,但又能怎样呢;再看戊戌变法,以谭嗣同的死而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一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先进性。在此,我们想说的是,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是否考虑过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主张后,这样的爱国思潮一经响起,学习外国的步伐就收不住了,直到现在也是。可是又能怎样呢,维新变法中的梁启超后来不也是去从事文学的研究去了,他深深知道并不是只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或政治经济就可以的,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我们的中国人早已被那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吸引,一时半会儿的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最后他写成了《饮冰室合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使得我们的人民得到了全新的认识,可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熏陶下形成的。你看,鲁迅先生读过多少的古代优秀典籍,得到多少文化精髓的陶冶;郭沫若先生阅读过多少著作,获取了多少文化的洗礼;还有老舍、巴金、冰心、茅盾、郁达夫、朱自清、钱钟书等等,哪一个大家不是饱读诗书,深受我国华夏各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说,要救中国,只能靠我们自己,抗日战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回到我们自己的科技我们自己的方法。而再看我们的历史,与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是一样,但它们早已灭亡,连文化也没有留存,可我们中国仍然屹立东方,一直保持着她的青春,这便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是我们各个民族的魅力,也是我们中华子孙努力的结果。再看看,与西方比较一下我们中国的科技,那才是值得骄傲的,天文:张衡的浑天仪,地理:张衡的喉风地动仪;数学:祖冲之的圆周率;医药:孙思邈、李时珍等;还有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计时沙漏、日晷,火器中有火鸦等;航海上有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航路等等,看看,哪一样不比西方先进,虽然现在说这些有些过时,但在这里不得不提,我们要说的是,西方的大多数文明都是在我们的文化科技的基础上改进的,就是因为我们疏于改进我们的科技文化,只是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贪图安乐享受,不懂拓宽思想改进思想,才落得如此下场。因此我们还要说,我们中国要想走得更远,更顺利,就要守住我们的文化,变革我们的文化,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才能振兴中华。

现在读了迟女士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使我们更觉到中国的文化与民族的危机仍然存在,这虽不是武力、政治、经济的危机,而是文化、思想方面的危机。

试看看现在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通人和,万费俱兴。只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变幻多端,全球化的进程和竞争的激烈的时代,我们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惜一切的开始学习外国,这一现象是一个好兆头。可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广布,网络世界的丰富,再加上英语的通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学生写字都不好好写了,说话也不好好说,作文中到处都是英文字母,话语中满口跑的也是英语,难道我们自己的语言就不好吗?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就不好吗?虽然现在我们通用普通话,这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使我们能正确的得到对方的信息,也会更好的传承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最佳的互通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忘却自己的家乡话,自己的民族语,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一项莫大的罪过。我们现在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我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是为了读外国的著作,那,要不是英语文字的呢?是为了与外国人说话,还是那句,要不是说英语的人呢?不要说他们也学了英语,这并不是理由,如果是这样,不仅是对他们的“侮辱”,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侵犯,我们的周总理虽然会八国的语言,可在各种的国际会议中,他说外语吗?现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何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不说英语,是为了国格,是为了中国的尊严,而现在世界在缩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层出不穷,难道只有说英语的国家,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马来语等等,不说别的,虽然现在在我们中国通用普通话,可大家对中国有多少种语言了解吗,你会几种中国的语言,英语是要学习,可也不能在平时的交际中也处处带着吧;再看看,许多的商铺、企业总以为不取个外国名字就不响亮,这是何等表现呀?还有,我们想问一下,你对外国了解的多,还是对中国了解的多?这个问题我不会在这里做出回答,因为我并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情况,如果妄下结论,一定会有人提出反驳。中国的古老的典籍数不胜数,你读过几本,你又见过几本?再回头看看外国的典籍,还有什么没有在我们周围出现,在这里我想对我国的教育部门说一句:尽管不是所有的经典我们都能去读,但我们希望能不能将我们中国中央图书馆里的古籍善本刊印出来,让所有中国人都能看一看,一来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希望这些书能由指定的部门出版,否则盗版会很多,不利于传播。再回头看,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么浮躁的社会,尽管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将许多的文化列入中国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又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是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去了解去学习,像京剧像书法这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就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可这只是少数,还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应该得到发扬,虽不能人人尽得知,这也并不是仅仅是保护这一句话就可以做到的,你说是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流行歌曲的兴起,街舞的出现,各种选秀的热火朝天,亮男美女的追求,金钱的向往,泡沫剧的风靡,偶像的变异,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已经是很少有人过问中国优良的文化与艺术了,也有更少的人关注着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中的青年人,在汉族和外国的同化下,已经失去了他们本民族的天性,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悲哀啊!

现在再不行动已经来不及了,希望我们的中华儿孙都睁开我们的眼睛,好好看看吧!

曾经读过老舍先生的《茶馆》,那里面有一句话:“唉,福喜,咱们哪,全叫流行歌曲跟《纺棉花》给顶垮喽!我是这么看,咱们死,咱们活着,这是其次,顶伤心的是咱们这点玩意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咱们对不起祖师爷!常言道:邪不侵正。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都连根烂!”我们古老的道德标准已经失去它的效力,什么仁义理智信忠孝,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我们还是要说,如果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些,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古代文学,学古代汉语,难道研究古典只是为了好玩?那么我们不如不学,以免浪费时间,但是现在学了又为了什么,应付考试吗!可叹可悲呀!

再次读迟子建女士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深被那位自我讲述的老人所感动,她不羡慕现代生活,也不羡慕现代的青年人,即使自己的寿命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但她历经了人生的生死,亲人的离去,目睹自己的族人在艰难困苦中的拼斗,她想念那些死去的亲人,她不忘自己是鄂温克族人,是一个依赖大山森林和驯鹿生存的民族,在最后一次的搬迁时坚决的留了下来,跟着古老驯鹿的步伐在森林里迁徙,并没有跟着她的族人搬到政府为他们建立的新区中生活,还有她的孙子,还有那位寻找自己民族文字的伟大的人。我佩服他们,我感谢他们,我羡慕他们,他们的坚强,他们的勇敢,他们不为世俗的繁杂所束缚,毅然决然的守护自己的领地,守护自己的心灵。他们也是会说普通话的,可他们还是保护着自己的文化的火种,就像他们迁移时驯鹿王身上的火种一样,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迟子建是一个热爱社会的人,她生活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对那里的一切是熟悉的,她深深地洞察了中国民族的变迁,深深感受到保护民族文化和他们的原始性的重要性,这与我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尽管我是汉族人,也是一年轻的学生,可我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我们的文化,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之一,他们的文化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幸福和想象。

而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从2004年的端午节与端午祭的论争后,我们也开始了反思。现在我们国家的许多的民族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法定的节假日,但是这并不够,定为法定节日只是对文化的一种表面的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让人认识它们,况且中国的节日又是那样的繁杂多样,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都能用来放假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是很庆幸的,在我国许多的高校和中学中已经开设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少数民族的教学活动,也同时也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组织,拥有了一大批热爱中国文化和对少数民族关心的学者、专家人士,他们将为我们带来欣慰。我们都应该相信,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家庭组成,我们强大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我们中国的文明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细回想,当今世界的现代战争、种族歧视、民族对抗、宗教斡旋仍然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利”,但这个“利”,是一人之利、一族之利、一国之利、全民之利,还是人类之利。换个角度说,这个“利”就蕴含在文化的底蕴之中。

因此,在这里我们再说一遍:中国的文化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之一,中国的文化是世界的财富,更是我们自己的财富,不论是哪一个民族,我们都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在社会的进步中保持她的青春,让她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一往直前。不论别人是否说自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还是一个民族文化激进分子,我还是要说:永远不泯灭自己的文化,不消亡自己的习俗。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一个失去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一个失去本民族传统的民族,一个失去本民族本性的民族,一个失去本民族风俗的民族,不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民族。保住我们的民族独立,文化独立,就像保护水一样保住了我们的生命!

最后,感谢迟子建女士为我们送来这本民族史诗,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兴亡与变迁,也深深地赋予我丰富的想象和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感慨!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孟令法

孟令法

孟令法,字弦德,号德才,别号超然居士、清廉素君;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畲族社会文化史;爱好特长:书法、中国画、篆刻;宗教信仰:佛教(禅宗)。人生信条: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立志: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日历

« 2024-11-0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5288
  • 日志数: 240
  • 建立时间: 2011-05-09
  • 更新时间: 2022-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