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中国风俗史》笔记(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10 23:01:03 / 个人分类:读书有感

张亮采 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1月版

 

序例

 

“风俗乌乎始,始于未有人类之前。盖狉獉社会,蚩蚩动物,已有成为风俗。只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风俗。而入其风俗者,遂不免为所熏染,而难超出其限界之外。”P1

“前人观察风俗,其眼光所注射,不外奢俭、劳役、贞淫、忠孝、廉节、信实、仁让等方面。而尤以去奢崇俭、教忠教孝,为改良风俗之先著。”P5

“诗歌乡评,为民情舆论之所发表。”P7

“淫祀巫觋之盛,固由于民智未开,而医药之不讲求,实为其总因。”P8

“风俗有为此时代所有,而为彼时代所无者,则仅著于此时代中。”P10

“言语随时代而异,即扬子《方言》所载,今就其地求之,往往不能通晓。”P11

“且风俗所传以言语为最确。”P12

 

 

第一编 浑朴时代

自黄帝以前至周之中叶,为浑朴时代。(《序列》P13

第一章        黄帝以前

第一节 太古人民之饮食衣服居处

1、饮食。“而其饮食,则由果食时代,进而为鲜食时代,再进而为艰食,则神农氏也。火化始于燧人,民间渐脱茹毛饮血之俗矣。”P3

2、衣服。“太古之民,被发卉服,蔽前而不蔽后。其后辰放氏时,始知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綯发冒首以去灵雨,号曰衣皮之民。至神农时,纺织麻枲,则皮服之俗已变而为布服。不过至黄帝时,而衣裳冠冕始备耳。”P3

3、居处。“盖巢穴为初民之居处。”P3

 

第二节  畜牧

“太古之民,多取天然物以为食。”P5

畜牧业的兴起主要由于古人的狩猎行为,狩猎所得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得到的,而有时却能得到很多,因此在这种足与缺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先民能注意观察那些猎物,并将其豢养起来,在食物充足时,则蓄养之,在食物不足时,则杀食用之。而且,由于猎物分布地和季节的不均匀,以及蓄养材料的季节和地缘的不同,不得不逐水草而生,导致先民形成了游牧的蓄养时代。

 

第三节  农耕

“游牧之世,民随水草迁徙,土著绝少。至神农氏时,民始知播殖五谷,则行国变为居国。”P5P6

农耕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它同时促成了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按此书所讲,农耕时代的形成并影响至今,主要是由于畜牧业需要不停地变换选择水草丰盈的地方,而农耕随地皆宜,并且光吃肉,容易得病,而吃五谷不仅不会得病,而且还能养人去病,这同样是“非民智大开,不能确信而耐久。”畜牧业容易见成效,农耕就需要经历三时。“中国以农立国,而风气早开于是时,由是安土重迁,井里酿成仁让之俗。”因此,农业的影响直至今日并不是偶让现象。

 

第四节  贸易

狩猎时代——畜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单一)   (双向) (三位一体)↓(四世同堂)(五福临门)

                                贸易

依此书而言,贸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所积蓄物资的盈余,并且,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耕稼时代,不能遽废狩猎畜牧之事。狩猎畜牧者不必耕稼,则于粒食常不足。耕稼者不必狩猎畜牧,则于肉食常不足。既不足矣,于是有无不得不交通,而贸易之事以起。”这也正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伊始。而当时尚没有货币的出现,因此主要是以物易物,除此之外,“大概山居之民,交易以皮;水居之民,交易以贝。故皮贝即为当时之货币。”

 

第五节  金属器物之使用

“近世地质学家考太古人民进化之度,谓必经过石器时代,而后入金属时代。金属时代之初,又必先经铁器时代,而后入铜器时代。”P7

金属器的使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新的起点,而究竟是先入青铜时代,还是铁器时代,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据现代历史的研究,比较公认的是先“青铜时代”,后“铁器时代”,此则与张亮采先生所讲有异。而金属器的使用主要是因为“盖草昧初开,为防敌御兽而武器重。为渴饮饥食,而饮食之器、耕作之器起。”其实最重要的是证明了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

 

第六节  婚姻

“上古杂昏时代,以女子为一国男子所共有。”P8

“故几蘧氏之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之血统相续,咸以女而不以男。而姓字从女从生,即古代帝王大抵从母姓。”P9

“案俚俗每于春时合邻峒男女,束装来游,携手并肩,互歌相答,名曰作剧。有乘时为婚合者,父母率从无禁。”P9

对于远古时代的婚俗,主要表现为一个女子几乎属于本部族的所有男人,而所生子女都属于整个部族的所有男人,因此,远古时,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是哪个,而其姓氏也都随着母亲,不随其父。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各个部族的婚俗也都产生了不同,而且随着部族之间的斗争,失败之一方的女子皆为所掳,以奴隶待之,“此外又有摽掠妇女之俗。”其实就是一种抢婚,“其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妇家之不备。”P9再后来,“至刨牲制为俪皮之礼,则易摽掠而为买卖矣。”“周时婚礼,除纳征用元纁、束帛、俪皮外,纳彩、问名、纳吉皆奠雁。”此种风俗的形成,也即如今之送彩礼之婚俗的开始。总是,各地各民族的婚俗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些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各民族的历史沿革而形成的。每种婚俗礼仪都应当是值得尊重的,不仅尊重其历史传统,而且也要尊重其自行的变革。

 

第七节  丧葬祭祀

远古时期的丧葬祭祀被称为“凶礼”,主要是将死者穿上厚厚的丧服直接放置于田野中埋葬,并没有什么后世所谓的棺椁,这主要是因为“太古民智未开,其神权之迷信甚深。”基于这种对神明的深迷,而且巫术盛行,虽然有重农主义,“又泰壹氏尝正神明之位,神民氏使神民异业,”但仍“盖多神教。”P10因此远古丧葬祭祀的风俗多从于对神、巫的信奉。

 

第八节  歌舞

“音者,歌之所从出也。歌者,所以补言之不足也。”P10

“太古之民,言语渐次发达,遂不知不觉而衍为声歌,以发抒其心意。东户氏时,民间之歌已能乐而不淫。至祝融氏,听弇州之鸣鸟而作乐歌,亦不过以此定为民间之标准耳。且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之乐也,投足则已具有舞之神情矣。阴康氏作乐舞,以救民气郁阏,筋骨瑟缩之患。则又注意体育,开后世舞勺舞象之风焉。”P10

“盖自古至今,凡君主最有益于民生之事业,民间常不能忘,而传为歌咏。而网罟丰年,皆关于饮食问题,以此可察知当时民情之趋向矣。”P11

盖歌舞之兴起,在于人们语言的不断地丰富,同时歌舞的形成,还与先民从事的巫术祈神有关。而歌舞是完全发自人们内心的,以表达对世界万物的感恩。这种歌舞最初都是以关注农事而发出来的,同时,对于那些关注民生的统治者,歌舞也同样记录他们的丰功伟绩。在古代,采集民间歌谣舞蹈,也是当权者体察民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二章 黄帝至夏商

第一节 饮食服饰

1、饮食

从古至今,饮食均不外乎肉食和谷食,而在这一历史时期,酒已然成为一种“食品”,虽然像禹这样的帝王很厌恶酒,仍然喜欢喝酒,后来的帝王诸如太康羲和、夏桀、殷纣王等皆不如此,因此说“嗜酒之俗自上倡之。”而在那个年代,“其时烹调之法,常用盐梅为之助”,也就是说那时已经开始使用盐之类的辅料,“故割烹要汤,虽系诬圣之言,然亦可见当时之研究烹饪也。”P13这对今后饮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服饰

“育蚕之事始皇帝,而衣裳冠冕,亦起于是时。”P13人类服饰的变化,同样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上古时,人们的服饰就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遮身蔽体,俨然出现了审美的意愿,“故即尧时之山龙藻火,知民间之绘绣已工。即禹时之织文、织贝、纤缟、絺纻、元纁、玑组、纤纩等贡物,知民间之纺织已精。”P14而这一历史阶段,皮服、卉服、毛罽、羽毛、齿革、球琳、琅玕等为服饰的。这些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材料,并且人们审美规范的提升,对于服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宫室

“宫室之制,起于黄帝。”P14

“盖君主之建设,民间常受其影响,以渐为风气。故即其时君主宫室之美,可知民间宫室之不甚相远也。”P14P15

宫室的兴起,按照张采亮先生的说法,是兴起于黄帝,并且黄帝还创立了“楼阁明堂之制”,而在后来的各代君王中,无一不追求华丽奢华的宫室建筑,而这种宫室建筑的形制同样也影响到了一般的民众。对于此种说法,我们也只能如此说,宫室的建筑形式影响了民间建筑,但是宫室的规格以及各种设施却无法与之相媲美,因此这里主要讲的还是君主的建筑。

 

第三节  文字

“近人考易为古代字典,谓易之文皆所以解释古字。”P15

文字的出现,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脚印。人们总是说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但是,文字的发明与创造,并非是一触即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字的发明与创造,也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仓颉也许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他的成功以至流传千古没有帝王的作用。而文字的最早的形式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现在大致认为是源于图画。经过各地各国远古文字的对比验证,确实有着较为相似之处,例如伏羲卦辞、甲骨文和楔形文字等。而文字在形成之初,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掌握都能掌握的,它主要停留于上层和某些有特殊使命的人手中,如巫师祭司等,而随着统治阶级对文化封锁的解禁,文字开始作为一种人际交流工具开始流行开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文字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和民族都具有的,即使是有文字的文字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在丰富,也有的在简化等等,而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一直沿用至今的汉字,同样也是如此,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致发生了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诸侯国文字)—小赚—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现代(艺术)字(简化字)”。文字的产生让我们有了记录历史的符号,使得人类从蒙昧之中走出来,展现了人类超群的智慧。

 

第四节  漆器陶器之使用

漆器陶器的使用在远古时期的有虞氏,自此以后,开始有漆器的制作。而就陶器而言,它始于昆吾时期,还在舜之前。漆器和陶器被认为是一种礼器,用达于宫廷,成为上层人物所使用的器皿。

 

第五节  人民之程度

1、民之好恶

这主要是说民众的善恶观念,几乎所有的广大群众都“以掩义、毁信、不可教训、比丑类、诬盛德为恶,则注重道德,而保全善类、服从教训之观念生。”P18

2、民之自爱

这主要是说法律刑罚的设立,是对民众行为的某种约束,民众们害怕上层统治者的威慑,因此也对这些法律刑罚言听计从,而刑罚对于人们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刑罚的实质却在于以象形的方式引导人们的廉耻,因此说“然则民知自爱,五刑正可不设也。”相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本性是好恶也不得不用某种强制性的法律手段予以约束,这样整个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3、民之戴上及爱国

这里所讲的其实是两方面的事情,即君主或者说统治者以下层老百姓之间的相互关系。尧舜禹的帝位相传并不是父子之间的继承,而是为贤者而传之,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不朽地功德传诵。其实,这种功德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禅让,而是在于他们知人善用,并且能够爱戴自己的民众,为自己的民众办实事,才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任,从而对于这个身为统治者所建立起来的政权即国家产生爱戴之心,人们对此也表示了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自己就是某国之民,在对于那些无故侵犯之人,怎表示强烈的反对甚至是反抗,而这种心,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爱国之心未尝泯也。”P20同时一个国家的兴起于繁荣,也在于其民众财产的积累和本身的繁盛(这一条在现在看来,似有过时之言,而一个国家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这种延续性的繁衍,但是仍需要一个发展的计划,而且男女应当是相同的),所以,古人“注意于生命财产及种族之发达。又云多男授职,其目的务使人人各尽其天职,以担任家庭社会义务,决不令子弟游惰,致以分利而阻社会之进步。”P21

4、民之参预政事

这里所讲的主要是说人民群众也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这一权利并不是现今世界才有的,而是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一曰询国危,二曰询迁,三曰询立君,是人民参预政事也,而其事实始于唐虞。”“自唐虞以来,人民有参预政事之能力,可断言也。”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参与国家政事,是必须的,它不因统治者的更改而更改,也不因领导者言论的更改而更改,这有我们能够自觉的、正确的进行国家管理的干预,才能使得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强盛和稳定。

从以上四点看,我们可以见到殷商前的国家风俗特点:“虞帝之教,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夏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孔子之言见《礼表记》)。”

 

第六节  婚姻

在夏商时代,婚姻并“无同姓异姓之别”,P22而一般认为男人娶妻室很早的事情,如果年龄超出三十岁,就会被称为鳏。“一夫取数妇,姊妹嫁于一夫,无嫡庶之分”,P22也是常事,并且“有赠嫁之奁”,P22甚至是牛羊仓廪,总的就是说有嫁妆,同现在没什么区别。“至于馆甥二室,乃作婿之韵事,嫁女而天下随之。”P23

 

第七节  丧葬

如果是父母去世,要为之守丧三年,在下葬的时候出现了棺椁,并且有坟冢(墓),在墓中都是墓志铭,以记录死者生前之事或死后之希望等。而夫妇不合葬也是那个时代的风俗。

 

第八节  祭祀

在中国古代,祭祀时一个官民共有之大事,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建筑特定的祭祀场地,如现存的北京天坛、地坛、各地的寺庙道观等,这是从夏商时期前就已经成为风俗。古时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故而所有的一切都为天地为尊,而且山川、风雨雷电无不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故而“遭凶祸,则曰天罚而谢之。遇幸福,则曰天佑而拜之。因此遂有祭天之事”,P24从而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同时中国是一个崇宗敬祖的人情社会,所以祭祀祖先同样也是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祭祀必须必备某些相应的时节和物品,就时节而言,一般是按照四时顺序而定,但有时也按照上层统治者或家庭族长意愿的规定而办,这主要是放在祭祀祖先方面。而祭祀时的物品则有礼器(青铜鼎、壶、爵等)和牺牲,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祭祀颜色,有的时期是黑(夏后氏)、白(殷商)等,而祭祀时选择的时候,牺牲的选择也是有不同的,有时事选择牛羊猪的整体,而有时是选择不同部位如头、心、肝等,同时伴有不同的祭司,在祭天地,祖宗时,一般为地位较高的祭司(巫师)担任,而一般临时的祭祀,则选用次级的祭司主持。虽然在当今世界,祭祀的行为已经很少了,但是在很多的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第九节  养老

中国历来以“孝”治国,而“养老之礼,始于虞舜,名曰燕礼,夏曰飨礼,殷曰食礼。记称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P25这一行为,主要是“以化万民于慈顺,导万民于孝弟。”其实对于现在而言,父母长辈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本源,同时也是养育自己成人的主体,而对他们的赡养,是每个作为子女的本职责任,这也是对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之一。

 

第十节  谚语

宫闱之中,统治阶级很难了解民众的思想,而古代的谚语主要是为了一种下情上达的目的,将民间的一些意见表达出来,一经流传,则会形成世间的一股久刮不止的风,让统治阶级知道民众之疾苦。其实很多的谚语亦是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经验之语。P26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孟令法

孟令法

孟令法,字弦德,号德才,别号超然居士、清廉素君;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畲族社会文化史;爱好特长:书法、中国画、篆刻;宗教信仰:佛教(禅宗)。人生信条: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立志: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2782
  • 日志数: 240
  • 建立时间: 2011-05-09
  • 更新时间: 2022-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