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文学人类学的中西二例(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10 22:56:05 / 个人分类:读书有感

文学人类学的中西二例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与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

 

人类学是个复杂而又现实的概念,在现代研究中,人类学主要有两个体系——文化人类学和体制人类学。而文化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已经成为当代学术中的“现代学”、“实践学”和“动态学”。尽管文化人类学是当今人类学中研究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门分支学科,但其概念就目前来看却相对是复杂的。而我们今天所要论及的则是文化人类学中一个较为边缘的分支学科——文学人类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从这一简单的认识出发,笔者将其归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之中。

一、什么是文学人类学

在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认为文学人类学是“在文学专业方面通常理解为以人类学视野思考和研究文学的学问。”“从人类学专业立场看,文学人类学又可称为‘人类学诗学’,是以文学方法展开民族志写作的创新性表达方式,目的是尽量避免西方科学范式和术语在表达原住民文化时的隔膜与遮蔽作用,尽可能带有感性地、完整和丰富地呈现原滋原味的地方文化。”而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中认为,“文学人类学的任务是双重性的:第一,它旨在回答接受理论所遗留的、悬而未決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迷恋于阅读;第二,文学尽管是虚拟的但在何种程度上向我们揭示了我们人类自身构成的某种东西。”总之,从这两种认识中,笔者认为,文学人类学就是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研究的方式关照文学的研究。

二、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与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

(一)叶舒宪及《文学人类学教程》

叶舒宪1954920日生于北京1982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199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至今。他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多次获得中外人文社科研究奖,著有《中国神话哲学》、《探索非理性世界》、《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文学人类学探索》等。《文学人类学教程》是作者于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材。它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趋向。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教科书。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文学与人类写两大学科的知识打通和重构,为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理论范式及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本书较系统地梳理了文写人类学在20世纪国际和国內学术发展中的长生脉络,针对各学科的本位主义弊端,提示重新打通文史哲及宗教学、心理学的可行途径,重点阐述文学的发生、文学的治疗、禳灾等文化功能问题,并强调文学人类学方法与国学传统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突出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应用价值。

《文学人类学教程》共四编,十章:

第一编,一至四章,论述了“史与论”,它主要从文学人类学的源起开始,讲到文学人类学的理解及人类学与文学之间互通之关系,最后落实到我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第二编,五至六章,讲述了“文学发生”,本编主要从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对文学人类学认识的不同,从两个角度述说文学的发生,从中认识文学人类学与“民族志”、“神話”、“史詩”之间的关系,从文学的整体观出发,证明人类学的文学应用。第三编,七至八章,集中于“文学功能”的论述,此编从民间文学的功能入手,论证了以人类学眼光看待民间文学对人民心理和生理的重要性——“自我救援”。第四编,九至十章,主要论述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编从文学人类学与国学研究方法的关系论述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四重证据法,并通过个案分析得以说明。即文献+文物(考古)+民族学资料+比较(图像——跨学科)。

(二)沃尔夫冈·伊瑟尔及《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的疆界》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年生,德国美学家,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重要代表。现为美国尔湾加州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大致有三个领域:一是本文,二是阅读本文的进程,三是文学的传达结构。并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其文学研究的后期开始转向文学人类学。其主要的著作有:《本文的召唤结构》、《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阅读行为》、《隐在读者》以及《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的疆界》等。《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的疆界》是伊瑟尔较新的作品,它是2003年由陈定家、汪正龙等翻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书反映了人类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其下的多种分支学科中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文学人类学。而伊瑟尔即是其中的开拓者。此书以“虚构”和“想像”为中心,重点突出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內容,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自我的呈现与超越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文学虚构正是人类呈现并超越自身的一种方式,这是文学何以存在、人类何以需要阅读文学的深刻根源。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概念,如越界、表演与文本游戏等,包含着与重视文学对经验现实的再现关系的模仿论以及看重语言能指与所指分离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的批判性对话关系,也是伊瑟尔补充并超越他既往的接受美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的性质与功能所作的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本书共有六章:

第一章、文学的虛构化行为。这一章详细讨论了虛构化行为及其多样性问题,认为虛构化行为对世界的加倍拓展就是其多样化的证明。

第二章、作为一种文学虛构范式的文艺复兴時期的田园体。描述了意义多样性的双重爆炸对人类为什么会受虛构与想像中获得的“需求冲动驱使的原因进行了思索。对于这种虛构与想像的世界而言,人既可置身其中,也可以逍遥其外。

第三章、虛构在哲学话语中的变迁。着重写了与经验主义传统重要联系的历史相关性,这是第三章描述虛构哲学地位崛起,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切入口。

第四章、想像。这一章对想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就想像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认为想像有三种类型:一认为想像是人的一种能力;二是认为想像是一种行为;三是把想像看做一种原始幻想。并以探讨了想像与主体、潜意识、心理或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关系,但是这些因素并包括发泄与刺激。

第五章、文本游戏。本章主要讲述了虛构与想像之间的演绎“游戏”,他认为这种游戏是想像的产物,也是激发想像的条件,是一种双重过程。并且指出游戏在虚构与想像的相互交织中形成的文学文本就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语境:1、漂浮的能指;2、娱情地文本游戏;3、竞赛、模仿、博弈、滑稽的多重组合;4、有文本游戏所形成的各种规则的多重组合;5、读者在游戏中受到文本吸引的程度。

第六章、总结。根据文本所表现的人生百态与世间万物的过程,得出:文学的表现与再现功能使人类的超乎寻常的可塑性,自由伸展到了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文化大背景之中。准确的说,人的可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流变不居的本质特征。文本游戏使自我呈现之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超越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限制的。

总之,文学作为虛构与想像的产物,它超越了世间悠悠万事的困扰,摆脱了束缚人类天性的种种机构的框范。

三、《文学人类学教程》与《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的突破贡献

(一)开启了作家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文学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几乎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划分标准,但是,以时间划分、国别划分和创作主体的划分,已经广被接受。但是,这种认识依然紧紧是局限于文学本体论的基础上,文学研究者们的视野似乎也被这一基础所束缚,难以走出文学本体的怪圈。但事物的联系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文学的研究也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另一个层面,即跨学科研究。而这一研究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学习文学时就知道文学与历史、社会、伦理、心理、语言等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即成事实的研究在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已然成为“陈词滥调”,因为这种研究也仅仅是单向研究的持续。所以在新世纪,人类学这一成熟发展的学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借鉴,因而在此基础上,以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们借用人类学中的相关理念和方法与文学中的相关概念结合,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学”+“人类学”的边缘交叉式学科——文学人类学,从而为文学的研究和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新视野。

(二)打开了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的新纪元

   其实,和作家文学一样,民间文学只不过是文学创作主体和内容的划分。作为大文学概念下的一个分支,民间文艺理论同样是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民间文学的研究,一向停留在作品的搜集、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上,而最近比较流行的理论则是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而这些理论同样也是从其他学科中想借鉴而来形成的特定民间文艺理论,但是它们并不能完全满足于我们现在对民间文艺学的研究,理论的单一,使得民间文艺的发展相对滞后。而民俗学与人类学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者们通过这一联系的基础,为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打开一条较为宽阔的道路,这就是以叶舒宪为代表的中国式“文学人类学”。这基本上是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人类学研究,因此这对我们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同样为民俗学的研究打开一条新路。

(三)淡化了多学科的界限,是一次学科研究整合与跨学科研究的实证

   从整体上看,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教程》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都是多学科之间的结合,它不单单是文学,也不单单是人类学,而其中融入了比较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成分,相较之下,这一表现在《文学人类学教程》中更加突出。在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他开篇就对文学人类学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这是从比较文学、民族学等学科发展过来的,而在很多时候文化人类学也被称为民族学,因此这种结合使得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结合,使得这些界限更加的模糊,从而也成就了一个新兴学科的兴起,让我们更具体的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面貌。因此这是此类研究的典型代表。

(四)推进了文艺美学的研究新领域

   这一研究着重体现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中,因为就沃尔夫冈·伊瑟尔本人来说,他就是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并且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他这种人类学方法的美学借鉴为文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并且这种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更是文艺美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这种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所以这种研究的前景依然广阔,对文艺美学前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四、《文学人类学教程》与《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的异同比较

(一)相同之处

1、从广义文学视野看,二者皆以文学为研究对象

   文学的概念很广阔。但从这两部书的标题和内容来看,他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只不过,叶舒宪基于自己神话学研究的基础,以民间文学为突破点,将文学人类学的核心建立在民间文学上,并作出成功的尝试。而伊瑟尔作为一个美学家、文艺学家,他的着眼点当然基于自己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从文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虚构”与“想象”出发,建立起文学人类学的雏形。但不论怎样理解,两者所立足的基点是相同的,那便是广义文学视野下的文学。

2、从解读手法看,二者皆是文学的人类学的跨学科解读

   这个就不用多做解释了,从其书名来看,就能简单明了的认识到,文学人类学是基于人类学视野和方法对文学的研究。两者都希求通过整体性的研究方式解读文学在人类阅读需求中的问题。这种以文学(民间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集所作出的论述,大大突破了原本文学研究的狭隘视野。正是这种解读方法在两者之间实现了共同的话语。

3、着眼点在于建立新的研究理论

   由于文学研究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在不同年代不同的人都对文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在中世纪以后直到现在,各种理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广为运用,这种停滞的焦灼状态,使得文学研究者们感到焦虑,因为没有新理论的出现,似乎这种研究就失去的生命力。所以有识之士就努力从新的领域找寻可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沃尔夫冈·伊瑟尔和叶舒宪们从人类学中找到了这一方法,就以人类学的视野解决文学所面临的问题。

4、二者皆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为阐释对象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不是一次的在说,虽然叶舒宪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论述文学人类学时采取对象的具体论述上有着不同,但是二者的选择上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以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进行说明——叶舒宪的民间文学,沃尔夫冈·伊瑟尔的作家文学。

5、二者皆是该领域內起开山作用的代表作

   从上文的作品简介中,我们已经看到,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教程》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界》都在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处在新星地位,更何况是在中国这片思想匮乏的地域,更是前所未有的新起点,因此从理论的新颖度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山自作。

(二)不同之处

1、对文学人类学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首先叶舒宪是从比较文学、民族学、人类学、民间文学界定文学人类学,并通过民间文学的举例来研究民间文学的人类学解读,并且结合了国学的研究提出了四重证据法。而伊瑟尔则是将人类学和作家文学、美学、文艺学出发,以作家文学为基础,从文学的基本概念论起,最终为提出研究文学的新理论做出铺垫,而引出越界、虚构化行为和游戏的理论体系。这便是他们对理解文学人类学时所采取的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目的。

2、伊瑟尔以文艺美学(现象学)的手法进行分析,是接受理论的转向研究,是对传统文艺理论的突破;叶舒宪以民间文学之神话学和国学研究的手法进行理解,是对民间文艺学研究的新探索。

3、伊瑟尔从作家文学內部的概念性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剥离,以说明文学人类学的內质,从而为建立文学人类学提供理论依据;叶舒宪从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出文学人类学建立的历史,而后从神话故事的整体性研究和国学的既往研究出发,界定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建立和研究状况。

4、伊瑟尔贵在发现文学內部规律的相互作用在于“虚构与想像”的“游戏”理论,并提出了文学的越界行为理论和虚构化行为理论,从而为文艺学的研究打开新的视野;叶舒宪从整体把握文学人类学的中西发生史以及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并在民间文学中进行尝试,借助国学研究中既有的方法,详述了四重证据法在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衍生。

5、伊瑟尔为学科概念性专注,是纯理论的单一性问题的细解,贵在理论阐释;叶舒宪为学科整体性介绍性专著,是以教材为创作基本范式,是从整体到一般的描述,贵在学科发展的介绍。

6、伊瑟尔理论完全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源起(最重要的是普勒斯纳与胡塞尔),进行的文艺学研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重在解决文艺学理论枯竭的不利状况;叶舒宪则是借助西方理论的中国输入,加以自身研究所形成的中国式文学人类学理论及方法,它完全可以被作为一个理论的介绍,但是这其中必经将西方的文艺理论转换了形势,将其纳入到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并以实例证明了这种新理论转换的可能,从而为我们现在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新门。

7、伊瑟尔以作家文学为依据的非比较式阐释,他贵在阐释作家文学中相关理念的人类学转向,进而阐释其对文学人类学相关概念体系的梳理;叶舒宪以民间文学与民族志为基点的比较式展示,他将中西方文学人类学的发展作了相应的对比,并通过对比,以民间文学作为分析对象,这正好与伊瑟尔的作家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展示出其中国化的现实。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孟令法

孟令法

孟令法,字弦德,号德才,别号超然居士、清廉素君;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畲族社会文化史;爱好特长:书法、中国画、篆刻;宗教信仰:佛教(禅宗)。人生信条: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立志: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日历

« 2024-09-10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4309
  • 日志数: 240
  • 建立时间: 2011-05-09
  • 更新时间: 2022-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