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人名难译:从周作人与罗念生的分歧说起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07 06:30:06 / 个人分类:网叶拾缀

人名难译:从周作人罗念生的分歧说起

张治

东方早报 2009-9-6 2:42:39

 

    近读止庵先生《周作人传》一书,谈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知堂先生与杨宪益、罗念生合作翻译古希腊戏剧的事情,引传主1954年里的日记云:“杨君还是识者,大体尚妥”,罗氏“所提意见多庸俗粗糙,只可选择而采用之”。周、罗二人的分歧,除了罗念生在《周启明译古希腊戏剧》一文中所暗嘲的“职业译者”故而“注解甚多”外,还有一点,今天看来更为重要,就是罗念生主张人地译名当依英美读法,周作人则主张“名从主人”(见止庵书,第279页,周作人这一意见至少最早公开发表于1951年,参看止庵为《路吉阿诺斯对话集》所作的“跋”)。

  仔细分辨两人的意见,颇有值得分析的地方。首先,若云罗氏所谓“依英美读法”,指的竟是英美古典语文学家所推导出的古希腊文发音规则,则周氏的意见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还原主义”,显然就毋庸再议了。那么,罗氏所说的英美规范,当落实在“译名”二字之上。他主张的是中译本应采用英语学术界已有的翻译惯例,而周作人则认为人地译名要符合古人的本来面目。举个例子来说,罗、周二人都翻译过古典晚期一个以希腊文写作的叙利亚人的著作,罗念生将此人名译作“琉善”,他的依据便是英语世界所流行的“Lucian”这个名字;而周作人译成“路吉阿诺斯”,这是按照原本的写法Λουκιαν或是拉丁化的写法Lucianus译出的,《路吉阿诺斯对话集》在1991年曾以《卢奇安对话集》的题名出版过,若按罗念生的标准看,“卢奇安”倒是大体符合德国人的读法了,这不是知堂的本意。

  平心而论,两人意见的分歧,可视为关注的角度大有不同。罗念生重视的是目下实际的工作,研究西方古典语言文学之人才稀少,必须借重欧美近世学术的已有成果。周作人的怀抱似有意去除近代西人学术和语言文化的一部分遮蔽,使得中国古典精神能与西方传统更多直接的对话。从这两种态度,可看出二人果然一是专家,一是杂家;一是学人,一是文人。罗氏早年留学欧美,自然知道西方古典学术的深浅,周氏学古希腊文自留学日本时期开始,以后所凭借的多是个人非凡的才赋和努力。自罗的眼光看来,周的意见不免迂阔荒唐,以为是文人无行,兼对其注释过多而不满,遂有“职业译者”的诛心之论。而周看来,罗的译学连名称都尚需仰赖于西方近人,便讥为“庸俗”。

  那么两人的意见哪个更可贵?哪个更可行?地名翻译的问题在此暂时不去考察了,我们只先看他们二人自己使用的人名翻译:假若周作人彻底贯彻自己的主张,他就应该像改“色诺芬”作“克什诺芬”那样把我们熟悉的“柏拉图”也改成“柏拉同”,但是并没有。而罗念生的意见自己也未尽遵从,荷马史诗中有两个重名的英雄,英文世界写作Ajax,而我们看他无论在《伊利亚特》还是《古希腊语汉语词典》中都并不译作“阿贾克斯”,而是依据希腊文原本的读法翻成“埃阿斯”。虽都只是随手举出的仅仅一个例子,但这反证都不算生僻,足见两位先生都还是有所变通的。

  时至今日,翻译西方古典著作或介绍西方文史的书籍渐渐多了。然而,读来读去,发现上述周、罗两人的分歧,早已是非常难以解决清楚的矛盾了。固然译者可以依照某些权威机构制定的规范手册来翻译这些专名,但所谓的“权威”、“标准”,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修正的余地。译者不能机械地照搬“标准”、“规范”。近些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有一套《西方文明溯源丛书》,俱是法语世界的古典研究新著,可说是非常有意义。但译者们在翻译古人名号时一部分服从惯例,一部分则“名从主人”,总之,大家并不打算按照罗念生依英美读法的方式再造一个“依法语读法”,这是对的,但这一点并不能真正贯彻起来。比如,《古希腊罗马时期不确定的性别》中,Phlegon of Tralles被译成“弗莱贡·德·特拉雷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被译成“哈利卡纳苏斯的德尼斯”;《古罗马人的阅读》中,Valerius Maximus被译作“瓦莱尔·马克西姆”,Apollonius of Rhodes被译作“阿波罗尼奥斯·德·鲁德”;《古希腊的交流》把Diodorus of Sicily译作“狄奥多尔·德·希熙耳”;《古罗马的医生》不仅犯过以上所举出的几个错误,还给西班牙的拉丁语诗人Sidonius翻译了个法国名字“西杜瓦纳”;《古罗马的儿童》同样将Dionysius按照法语习惯译成“德尼”;《古罗马人的欢娱》中,译者也给古罗马人造出了一个“古尔热”的法文人名读音来。熟知这些古代人物的读者,看到他们时或顶着个法国人的名号,不免感到有些滑稽,由此反思,即使是用英美的读法习惯来叫那些古人的名字,这种做法,与用汉语的方式称柏拉图为“柏子”、亚理士多德为“亚公”、萨福为“萨女士”相比,难道有什么真的分别么?

  此外,古人名号的翻译中,还有一部分属于个人之绰号的情况。并不是指那些人名中本来包涵些意思的例子,比如“荷马”可作“人质”义解释,“柏拉图”的意思是“阔壮”等等。凡是有必要或者意译、或者先音译再给予注释的名号,其性质都属于社会所附予此人身上的一个“标签”,他人拿来与其原名并列,以方便在文献中进行分别。这些“标签”有的涉及此人出身、籍贯、职业,有的描述此人的仪表、性格、本事,还有的便只是一个赞词或贬词。这个问题往往由于译家的疏忽而仅是对音译出了。常见的一个例子是Dion Chrysostom,刘小枫先生已建议译作“金嘴”狄翁,而不能服从英语文献的习惯音译成“狄奥·克律索斯托姆”。Chrysostom意即“金嘴”,谓其人能言善辩,早期教父时期又有一个John Chrysostom,也宜译作“金嘴”约翰,但后来Chrysostomos变成了专名,不再是绰号的功能了,则只能用音译。希腊化时期西亚北非的塞琉古、托勒密朝诸王多有绰号,如“爱父者Philopator”、“爱母者Philametor”等,杨宪益先生有一篇《汉初孝的观念传播西方说》,大意言Philopator此字与中文“孝”字同义;而汉初孝惠帝的帝号初见于西元前187年,正是塞琉古朝的Philopator登基之时,遂断言“西亚的希腊诸王用Philopator的称号最早不能早于公元前一八七年,此称号在西方普遍流行于公元前一二世纪间,正当中国的西汉时代”,以为西学中源之依据,此说甚谬。Philopator义为“爱父的”,实早见于古希腊文学中,欧里庇德斯谓“人皆爱父”ǒστι ■στì φιλοπáτωρ(Orestes,第1605行),此字亦可见于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亚理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等等。以埃及的托勒密朝来说,其四世Ptolemy Philopator在位时即在西元前221-203年,早在秦始皇时。杨先生偏偏不言此君,惟以西元前145年的另一位Ptolemy Philopator为例;须知此君之全名应是Ptolemy Neos Philopator,即是“新爱父者”,乃托勒密六世“爱母者”Philametor之子,“爱母者”死时此子尚幼,故被其叔父篡位。僭权之新君复与皇嫂克略巴忒拉二世结婚,并杀害了“新爱父者”。故而也有历史家根本不承认“新爱父者”算得托勒密王朝的一位君主。不仅时间上不足佐证,所谓“爱父”、“爱母”的列王,均为无能懦弱之辈,与中土汉代之以“孝”为帝号的君主,从命意上也有天壤之别。

  拜占庭时期的帝王将相、学者文人使用绰号的情况更多,也需要译者去查考其希腊文原名的写法和含义。如“宗座秘书”米迦勒Michael Syncellus、“西奈山人”阿纳斯塔修斯Anastasius Sinaites、“豢猪人”乔治Georgius Choeroboscus、“阶梯”约翰Johannes Climax、“哲人”利奥Leo the Philosopher等俱是。席代岳先生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对于拜占庭帝王名号中居于次位的那些诨名与绰号,几乎都是采用音译的方式解决,这是有些令人感到遗憾的。中古时期的名号翻译,同样也有这种问题。比如商务印书馆所出勒戈夫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译文已算是比较严谨的了,但像“尊者”彼得Petrus Venerabilis依然被译成了“彼埃尔·维尼拉比利”。该书译者注意到“爱尔兰人”约翰Joannes Scotus(《知识分子》中译作“约翰·斯各特”)与Erigena是同一人,并言Scotus和Erigena在当时都表示此人系爱尔兰人,这是正确的;然而可惜他同时又把Joannes Scotus与Joannes Duns Scotus当成了同一个人,按邓斯(Duns)系十三世纪人,比“爱尔兰人”约翰晚生四百五十年。于是这就有了另一个问题,Scotus这个名号,如同汉籍中的柳柳州、韦苏州一样,并不指其人籍贯,因苏格兰地区中古早期多爱尔兰移民,故而须改译作“爱尔兰人”,至中古晚期这一情况变得模糊,像邓斯,大家就搞不清他到底是爱尔兰人还是苏格兰人,Scotus就变成了籍贯标识(Demonym),可译成“苏格兰人”。这样查证起来又麻烦又不可靠,因此反而不如音译。中古时期的名号翻译还会涉及其他需要考量分辨的地方,比如会同时存在拉丁语和各地方言俗语的不同写法,John、Johannes、Jean、Gino,William、Guillaume、Wilhelm、Gulielmus,Pierre、Pietro、Petrus、Peter,有时混杂在一书之中,到底是要以原本读音翻译,还是以其乡音翻译?有的人用拉丁文写作,有的是法国人而居于英国,或是英国人而传教于日耳曼,则又如何音从主人?先前见许明龙先生译《圣路易》,其中把Vincentius Bellovacensis翻成“博韦的樊尚”,以为用法文传统去翻译他们自家的中古拉丁学人也未尝不可,但现在再想想,这么做恐怕也不见得合乎情理。从前还有人在著作的前言里“鸣谢”出版社的编辑先生,感谢他们一丝不苟地把那些中古人名统一成规范的形式,前贤先圣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叫这个名字。

  究竟崇古还是尚今?或者说,这个问题究竟只是关乎“名”这个符号,还是也会牵动到符号下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高明的译者自有识断与变通的本事。■

 


TAG: 翻译 周作人 罗念生 人名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19758
  • 日志数: 76
  • 影音数: 13
  • 书签数: 10
  • 建立时间: 2008-09-06
  • 更新时间: 2013-03-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