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只是用来收集散乱见于报刊杂志的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有关的小文,做仓库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文章及论文不录。
哈密的文化融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7-11 23:41:43
/ 个人分类:杂志随笔
《
中国民族报》2013年7月12日
|
|
从地理位置来说,哈密地区并不利于发展旅游业,因为一般旅客到新疆,多数直飞乌鲁木齐。如果乘火车,在哈密下了车,就不便下一步的行程,毕竟,这里离首府还有七八百公里的路程。然而,哈密无疑是值得一去的地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哈密是联结东西的关口。所谓西域门户、阳关锁钥,“足以扼沙漠之险,而为外护之金汤”。 因为地域的特殊性,哈密历来与汉地和中西亚交往颇多,最迟从汉代开始,商人们就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北道。古代这里曾是塞人、大月氏、匈奴、乌苏、沙陀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唐朝设立过伊吾州,元征服西州回鹘后建立别失八里行省,称巴尔库尔(蒙古语“虎爪”的意思,从地图上看,确实神似)。清平定准噶尔汗国后,哈密回王归附清廷,乾隆帝采纳陕甘总督杨应琚建议,从河西甘州、凉州、肃州大规模移民实边。从1755年到1773年,以西北各省为主的移民陆续到来,东天山下的巴里坤移民竟达20万。这里的居民涵括了新疆的20多个少数民族,最大特色就是民族文化融合。 巴里坤是新疆汉文化流传最系统完整的地方之一,大宛风味汉家碑,古风胡韵今犹存,同时也保留了相当多的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各民族交往的遗迹。大河镇的唐城经过1300多年,留下了岁月磨蚀不去的印记。笔者在镇东渠头村看到一些农民艺人自发组织而成的曲子戏团,就是移民此地的汉族留下的曲艺形式。如今与时俱进,内容上多与现实生活有关系。中原许多地方已经失传的社火在巴里坤也可以找到,正印证了“礼失求诸野”的古训。如今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新疆曲子、蒙古长调等等。 再往东一点的伊吾是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它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县城,面积大约只有一个大学校园那么大。县城为东天山余脉与阿尔泰山环抱,城中即可见到喀尔里克冰川。人口只有5000,环境非常好,空气中满是蔷薇和青草的气息。笔者走访了两个乡,下马崖有100多户人家,只有4户是汉族,这几户的汉族孩子在学校里也是学习维吾尔语教学的课程,汉语反倒不会说了。此地还有个清军城堡垒,已倾颓,每年都会举行维吾尔族的清泉节,哈萨克、蒙古族、汉族的村民也会一起来吃“大锅饭”。苇子峡的情形也差不多,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到这里的人从容平和、团结共处的生活状态。 哈密市内著名的回王城里有个艾提尕尔清真寺,这个寺融合了满、蒙古、汉、维吾尔4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实在是最直观、生动地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线索。这不由让笔者想到在伊宁、临夏、北京、兰州、西宁等地方都曾经见到过的传统汉式清真寺。伊斯兰教进入中国1000多年,早已经本土化了,在西南一带还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如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回族清真寺,采用傣族的竹楼形式。如今出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倒是新建清真寺几乎无一例外采用了阿拉伯、波斯建筑风格,失去了本土意味。是否有必要如此,究竟这是大多数穆斯林的意愿还是极少数人的意见呢?这倒是值得研究的话题,因为通过形式的特异标榜出差异性固然不错,走向极端反而容易陷入文化孤立。 如果说陶家宫镇是哈密汉文化遗产的典型地,五堡则是维吾尔族文化遗产的代表。笔者到该地一个叫做博斯坦村的地方看到了阔克麦西来甫的传习所,了解到诺鲁孜节、茹孜节和艾捷克艺术的传承情况。然后,从东天山的南麓经过鄯善、吐鲁番返回乌鲁木齐。这么一圈下来,对于哈密地区最大的感受不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特色,也不是涵盖了天山南北的不同地理风光,而是真切地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共处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经历了悠久历史变迁打磨出来的结果。尽管,就在笔者离开的次日,鄯善发生了一起不和谐的事件,但这显然不是民族或者宗教的冲突。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民族文化融合的遗产或许能够给人们一些启示和“正能量”。 |
|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多民族
文化融合
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