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只是用来收集散乱见于报刊杂志的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有关的小文,做仓库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文章及论文不录。
“印象”的生产与符号经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6-01 11:31:38
/ 个人分类:专栏存档
《中国民族报》2013年5月31日
山水实景演出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独创的当代表演形式,它一般位于某个风景名胜所在,用人数众多的演员、庞大瑰丽的舞美设计、辅之以绚丽夺目的视觉奇观,让走马观花的游客目眩神迷。很多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错过的观光项目。
前几天到山东泰安进行文化考察的时候,晚上乘车到天烛峰下看了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近600平方米的舞台依山而建,据说是拥有全世界最大的LED活动屏幕,演出分为七个章节,抽取了历史记载中秦、汉、唐、宋、清几个朝代的帝王对泰山的封禅活动为叙事元素,以祖孙两人山间问答的序幕和尾声将它们串起来,时长约80分钟。这是山东省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由泰安市委、市政府和泰山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开发,由梅帅元操刀完成。
梅帅元是此类演出的开创者,开演之前屏幕上一直滚动着播出“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大宋·东京梦华”、“井冈山”、“天骄·成吉思汗”、“道解·都江堰”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类似演出,主创都是梅帅元。这里面最早也最出名的当然是“印象·刘三姐”,2002年梅帅元最初策划的时候,请的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做导演,2004年在漓江书童山十二峰正式公演,大获成功。
2005年我去看“印象·刘三姐”的时候已经是12月份,天气虽说谈不上寒冷,夜晚的江风也凉气袭人。即便如此,还是座无虚席,红、绿、蓝、银几个段落的设置突出了灯光的震撼效果,红绸渡江的片段尤为让人叫绝。那次阳朔之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印象”了,因为在那样一个以“发呆”作为想象性文化主题的旅游胜地,一般人的期望值也就在“印象”。
“印象”的生产是当代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它通过将某些标志性元素从其原生处抽离出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其精细化与精致化,达到直击式的一眼难忘的传播效果。因而,“印象”的生产必然会走向刻板印象的生产。
比如丽江古城,在无数小资物语和旅游宣传媒介中呈现出来的关键词是“艳遇”,这无疑是一种刻意的文化营销。“印象·刘三姐”的原班主创人马打造的“印象·丽江”,也是在固化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及其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2006年,“印象·丽江”在玉龙雪山的甘海子蓝月谷剧场首次公演,到我去年看时已经过去6年。我和数百位中外游客顶着高原烈日,看到来自16个乡村、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五六百人,在群山间走动,跑马跳跃高歌,“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六大部分,将有关丽江的文化元素悉数简化并符号化。经过多年的重复演出,可以看出那些由村民组成的演员团体已经疲沓——他们已经职业化,成了整个符号经济中一个生产环节,必然要以消耗生命活力和激情为代价,换取的是实在的创收和游客离开后回想起来的某些支离破碎的印象碎片。
泰山封禅大典所包含的章节也处处是定型化的知识展演:“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世气象·唐”、“艺术王朝·宋”、“康乾盛世·清”,这可以说是历史通识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印象,可以安全地放置入任何地方性叙事之中,而地方性文化只不过是表皮的包装,里面盛放着的是资本时代一体化的消费内容:刻板印象。
对于绝大多数无法获得长期可靠的直接经验的观光客、游客、无所用心的爱好者来说,依靠”印象“形成认知无可避免。像我曾经到过的湖北恩施大峡谷中的腾龙洞,也有一个叫做“夷水丽川”的实景演出,以巴王廪君与盐水女神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讲述了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巴人祖先廪君开疆拓土、建立巴国家园的故事。充满噱头的表演辅之以旅行手册,能迅速让一个外来者了解巴人神话、历史、传说和仪俗的来历。只是需要明白的是,绝大多数“印象”的片面性在于:它是简化和改造了的信息,夹杂了传播者出于不同目的的形形色色的“私货”,其旨归在地方文化形象,而最终总要指向经济利益的获得。
在我所做过的此类调研中,几乎所有受访的人都提到这些“印象”演出投资的巨大和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明显改观:门票收入增加、解决就业压力、衍生产品的出售,乃至附带的文化名片宣传效果。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经济现象,这种生产还在继续,像我曾经数次造访的河北承德,前几年还没有类似演出,这两年梅帅元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这一据称是“史上最大投资、最大规模、全球首部皇家文化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
因而,不能简单地批判此类空洞的符号化演出的性质,它实际上已经演化为特定时代的现实生产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必然有数百乃至成千的当地人、家庭和相关部门牵涉到这种文化经济活动之中。视听印象符号的生产反过来蔓延侵占原来“真实”的空间,带来的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它们既是表演,也是生活;既是虚构,也是真实。如何适应并且向切合民众利益的方向引导这种“印象”生产和消费,才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文化命题。
相关阅读:
- 附和国山倡议而践行卖国行为的汉奸文人:重读《定泰山为国山刍议》札记之二 (马东盈, 2012-11-01)
- 谈谈“泰山国山论”四篇民国文献 (马东盈, 2012-11-01)
-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的传闻与真相 (马东盈, 2012-11-01)
- 蒋介石是否同意定泰山为国山? (马东盈, 2012-11-01)
- 马东盈:泰山古近代书院述论稿 (马东盈, 2012-11-04)
- 【马东盈】泰山东南新甫山甘露堂遗址略述 (马东盈, 2012-11-12)
- 【马东盈】五四运动时期题刻于泰山的“宣统己未”年号刻石 (马东盈, 2012-11-28)
- 又一位大师走了,伤心…… (车前子, 2013-1-20)
- 戴宗为何成了泰山山神? 辞官后在岳庙修成正果 (silver, 2013-3-31)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修订本)序 (边缘人, 2013-5-07)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表演
泰山
实景演出
符号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