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只是用来收集散乱见于报刊杂志的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有关的小文,做仓库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文章及论文不录。
海纳百川腊八粥(滋味中国6)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3-11 19:15:18
/ 个人分类:杂志随笔
《中国民族》2013年2期
今天偶尔看一个同学在微信上发的图片,才知道原来是腊八节了。她煮了一锅腊八粥,用了12种材料: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芸豆、红枣、花生、桂圆、薏米、芝麻、玉米、江米,取的是“月月吉祥”的彩头。
腊八节喝粥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不过“腊八”和“粥”可并不是一开始就结合起来的。《礼传》中说“腊”就是“猎”,意思就是打猎获取禽兽,用来祭祀祖先,称作“腊祭”。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因为佛教的传入,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因为传说释伽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成佛的。腊八粥就是源自当初佛祖修行时,一个牧羊女给他喂食的以杂粮掺野果煮成的粥。
冰心曾经写道:“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18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这个解释,颇合历史和现实。
最迟到宋朝腊八粥已经颇为普遍,从寺庙到宫廷都广开粥门施舍或馈赠,都是赐福之意。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明朝《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北京的雍和宫最能体现腊八粥的宗教与政治色彩。1725年,雍正帝将自己太子期间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的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这种“御膳”分给各王宫大臣分享。
最早的腊八粥没有那么多花样,就是简单用红小豆来煮,至今我的家乡依然如此。这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经常出来惊吓孩童。它们唯独害怕赤豆,所以人们在腊祭之日即以红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后来经过佛教传说和政治演绎,加上地方特色的改造,内容才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这是杭州派。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是京城范儿。我同学做的“月月吉祥”,则是湖南常德的特色。
平常百姓家的腊八粥庆丰家实,透露出红红火火的意思。腊八过后,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杀年猪、打豆腐、腌腊肉、制风鱼、办年货,年到如期,年味渐浓了。从养生角度来说,秋冬进补,喝粥也确实是个好选择。清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赞誉有加,称其调理营养,易于吸收,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简直是居家旅行、款亲待友之必备佳品。
金庸在《侠客行》中有一章写侠客岛上有江湖人闻名色变的腊八粥:“只见热粥蒸汽上冒,兀自在一个个气泡从粥底钻将上来,一碗粥尽作深绿之色,瞧上去说不出的诡异。本来腊八粥内所和的是红枣、莲子、茨实、龙眼干、赤豆之类,但眼前粥中所和之物却菜不像菜,草不像草,有些似是切成细粒的树根,有些似是压成扁片的木薯,药气极浓。”面对这种另类腊八粥,各路绿林豪客都不敢轻易动箸,倒是便宜了石破天,稀里哗啦喝了几大碗,内力大增。可见只要是腊八粥,甭管它颜色如何,总之错不了。
有个老中医顺口溜说,若要皮肤好,粥里放红枣;若要不失眠,粥里添白莲;腰酸肾气虚,煮粥放板栗;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圆肉;头昏多汗症,粥里加薏仁;润肺又止咳,粥里加百合;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若要降血压,煮粥加荷叶;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真可谓一粥在口,百病无忧。腊八粥更是海纳百川,融合各种五谷杂粮各家所长,喝了它就可以包打天下了。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冰心
金庸
海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