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只是用来收集散乱见于报刊杂志的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有关的小文,做仓库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文章及论文不录。
萧乾:在行走中体验民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26 20:35:13
/ 个人分类:专栏存档
萧乾是著名的记者、译者和作家,年轻时到中外很多地方旅行过,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主要著作有《萧乾文集》(十卷),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二战时期作为记者撰写的许多新闻特写,还有晚年翻译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萧乾可能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旅行地方最多的人之一。读书的时候,出身北京蒙古八旗的他因为家境的原因,就到内蒙古、山东跑过,在广东谋职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后来那段无果的爱情成了他的小说《梦之谷》的素材。
1935年,萧乾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报人生涯。他先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1939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他任中文讲师。任职期间,他在剑桥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如果不是期间二战爆发,他可能就顺利毕业了。1943年,多方权衡之后,萧乾放弃了学业,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他也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经历了炮火硝烟之后,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到美国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回国后,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和文史研究工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
很早的时候,萧乾就立下了志愿:“理论,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张地图。它代替不了旅行。我要的是体验那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我要采访人生。”带着“采访人生”的目标,萧乾的前半生几乎都是在行走中度过的。也正是这样在不同地域、国家、文化中间的生活与工作经历,让他树立了对自我与民族的看法。
关于自我的身份,萧乾在回忆录中,提到自己的含混感。少数民族出身的背景曾经一度让他深感自卑:
我是蒙族人,是少数民族。这个事实我也一直隐瞒到1956年审干写自传时才坦白出来,说明它也是造成我自卑的一个因素。
解放后,少数民族大大翻身了。40岁以下的读者恐怕难以理解是蒙族而不是汉族有什么可自卑的。他们不晓得那时有些少数民族的名称还加“犬”字旁呢。呼和浩特的旧称是“绥远”和“归化”。那时红黄蓝白黑的五色国旗,只有汉族是红色的。在学校里,我经常看到汉族同学追着回族的孩子骂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甚至带点口音的南方同学都被叫作“豆腐皮儿”或“蛮子”。
在这种气氛中,我只有把自己的蒙族身份隐瞒起来。每逢填籍贯,我就胡编。我填过“大兴”,填过“通州”,后来一个朋友为了使我能考大学,还替我造了一张“原籍广东潮阳”的假文凭。
解放以后,少数民族不但不再受歧视,而且往往还受到特殊照顾。正因为如此,我不想改填“蒙族”。直到今天,我一方面在自传里坦白了,但填表我还常填“汉族”。这主要是由于除了“祖籍”,我身上并没有任何蒙族的意识和特征。我们进关已经好几代了。我父亲死得那么早,我母亲又是汉族——她姓吴。我一句蒙古话也不会说。1956年访问内蒙时,锡林郭勒盟的盟长问我们要吃汉式还是吃蒙式早点,我们全说吃蒙式的。事后,我有半年连奶味都怕闻。这些情况使我觉得填“汉族”还更诚实些,填“蒙族”倒近似冒充。
如果说萧乾对于“蒙族”的情感疏离是真实的,那么他对于更广大意义上的“民族”的认同则同样是无可置疑的。在其一生“未带地图的旅行”的采访与游学生涯中,尤其是在域外殖民地所见所闻,让他这个原本没有自觉身份意识的蒙古族后裔意识到:“丢掉自己的文化,又丢掉自由,那是注定了的悲剧,是现代文明也不能补偿的损失。因为机器本身就是吮血的家伙。如果不是把‘民族’放在前面,作通盘的打算,文明也许正是噩梦。”
在《海外行踪》这本旅外文集中,时时可以看到他思考着“中国问题”:
游子的心是飘荡在空中的风筝,它可以飞得很远很远,然而总是紧紧系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正因为这样,浪迹海外的旅人不仅常从洋山洋水联想到本国景物,更无法抑制的,是从国外的事物联想本国。看到好的,他恨不得立刻把它带回国去;看见不好的,总希望家里能以幸免。
可以说,萧乾对于“民族”的认识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层面,这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人的共同特点——他们身处的中国语境是风雨如晦、内忧外患,四周环伺的是帝国主义列强,认同中华多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的观念是时世的必然。
《中国民族报》2011年5月27日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东方学院
东南亚国家
剑桥大学
联合国
尤利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