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年节习俗与糕饼(转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06 15:10:06 / 个人分类:客家民俗

查看( 851 ) / 评论( 2 )
原帖地址:http://www.kj0797.cn/showtopic-1548.aspx

(一)春 节

●除夕吃年糕、初一(新正)吃发粿

    「年糕」一名「年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的吉祥寓意。明朝时已京城里过年,每户人会吃一种叫「粘粘糕」的黄米糕,「粘粘糕」又和「年年高」谐音,正是辞岁迎新的好彩头,于是「年糕」的习俗便如此地传袭下来。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则以水磨年糕最为驰名,除了蒸、炸以外,还有片炸和汤煮的咸口味。上海的年糕名目更多,有定胜糕、龙凤糕桃、八仙对桃、万果松糕等。春节期间年糕名目众多,因地区而有不同,而且繁盛得令人目不暇给,甜粿、菜头粿、发粿等,各有其吉祥的代表意义。

    余文仪【续收台湾府志】记载:「正月元旦,家制红白米糕,以祀神于四、五更时,拜贺亲友」。此外,客家人传统在过年「炊松粄」(即河洛人所称之「炊糕仔」),又汉人杞神的甜料中亦有「糕仔粒」,待客中有生仁、饼干。

    台湾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家家都重视祀神拜祖,以祈福求吉。在家神及祖灵前面,荐盒之前,放着三瓯生面线,各用二条红纸扎住,红纸之间,贴着金字寿字,并各放着五碟或三碟甜料;较大户人家,以木质高脚供盘五个盛放冬瓜糖、红枣、糕仔粒、生仁、麻荖,或其中一项以饼干代替。

    碟盘、供盘所放置的甜料,全部都是甜的,表示喜庆及甜蜜。一般家庭将甜粿、发粿、包粿,或加橘子椪柑,叠成塔状,上面插一枝「饭春花」。富贵大户有将糖塔一座,放在木桶盘上藨祭神、祖。

    客家人于春节前印制「炊松粄」,于春节期间祭神拜祖,他们也是叠叠层层堆起,形成一塔形,隐喻层层叠叠(塔)、年年高升的意义。

    河洛人在春节期间的祭品已备办甚多的粿类,如甜粿、菜头粿、发粿、包仔粿,表示新年甜、好彩头、发达发展,可能食品已太多,因此之故就没有加办红龟粿及糕仔。

    惟祭神祖的「饼干」,为吉祥,都印成银锭元宝型、方胜型、圆钱型、宝相花型,形状多种。「糕仔粒」是将糕仔做成碎金碎银模样,以取义财富、吉祥之象征。

    从上述春节内容观之,客家人的「松粄」,就要先印制而后蒸炊,此种一个个印制的元宝型松饭,需用的垫木板不少,为便久贮,一般民家多密封于陶瓮之内。


    而饼干的印制,则统由饼仔店印制出售、批发或零售。

(二) 天公生  正月初九天公生

    天公就是指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天公生是台湾最隆重的岁时祭典之一,于初八夜子时交界之时祭祀,供品最所有祭祀礼俗中最完整的,除了红龟糕、五绣糖塔外,还有饼制的猪羊、五牲、桃粿、连钱粿、寿桃、寿龟、牵仔粿、寿面、饯盒、械榴包、六色糕、凤片猪羊、牵圆、梗粽、甜粿、六干品(麻荖、米荖、双连饼、圆心饼、凤片、蔡燕)、六湿品、山珍海味、四果茶等丰富祭品来祭拜天公。


  台湾民间于农历正月初九日要祭拜「天公」,因是日为玉皇大帝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生」是年节中甚为隆重的祭典。在古文献记载中,称之「天诞」、「天日」,这一天,不但是道观,就是佛寺,也有设醮奉祀「天帝」,这种仪式,俗名「斋天」。

    台湾民间因重视「天诞」,每年正月初九日一到,在前一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准备应时祭品,祭祀天公。在前一夜,男女老幼,都要斋戒沐浴,在大厅「天公炉」下,或在门口哉上,排设祭坛,用长凳把桌子垫高:
前面排列酒杯、筷子、寿面、荐盒、香炉、蜡烛台;后供祭品,前排五果,放置柑橘、苹果、香蕉(削去两端)、甘蔗(去皮,切成一块二、三寸长,扎着两张红纸条);
次排六斋,放置金针、木耳、香菇、菜心、碗豆等;
再次排列五牲,放置鸡、鸭、鱼、猪肉、猪肝或猪肚等。鸡鸭的尾巴,都要留一撮长毛,放在方形木制盘里。
此外,还有用高脚桶盘装置甜品、粿类。
最后排列三座天公灯座。
有些富裕人家,祭品丰富,多把祭坛分作上下两桌,上桌排列祭品全素,下桌排列祭品全荤。

    上述这些祭品中的甜品、粿类,是有礼俗意义的。甜品一如春节拜天公,有冬瓜糖、糕仔粒、红枣、麻荖、饼干或甜面线,一般都有面线与饼干,饼干印制来自饼仔店。至于粿类,一定要印制红龟粿、蟠桃粿,以及就粿印侧边印制长条形、有包馅的「牵仔粿」。

    饼干的图案,甚多花样,此处最好用元宝银锭图纹、宝相花纹、天官赐福图形、龙图形等等。

    粿类方面,红龟粿、蟠桃粿各以十二、二十四、三十六个之吉祥数放置于供盘。另外,牵仔粿要放置十二个,如为是年有闰月,则另加一个成为十三个,搭配红龟粿类祭拜天公。


(三)上元节


元宵吃汤圆呷面龟求平安:
    元宵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以米圆(汤圆、元宵)、红龟、红桃祭天官或庙神。

    在台湾有许多寺庙,在元宵节绰行「乞龟」的活动庆祝。「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做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以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而乞得面龟的人家,在明年的元宵节也要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于是面龟每年愈做愈大。后来民间就流传有在元宵节除了吃汤圆,也吃面龟求平安的习俗。

    「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十月十五日的「下元」,合称「三元日」,俗称「三界公生」,也是台湾民间年节里重要的节日

立春吃春饼

传统的中国「立春日」是万物开眼,一切活动的开始。而吃春饼最早溯自唐朝,皇帝在立春日,以酒菜和白熟饼赐予大臣,盛饼的盘中装饰着染色的萝卜,当时称为「春盘」,后来演变成中国北方的立春日吃饼的习惯,也有人称为「咬春」或「春饼」。

寒食吃干饼

    寒食节由来最早可以推溯到春秋时代纪念介之推之死,到了唐朝则是寒食节的全盛期,当时限定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火两天,因此,在寒食时节,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了。这些冷食包括干饼,人们为了使这些冷的食物美味可口,便在干饼上淋一些饧浆,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麦芽糖,于是「寒食」的「干饼」,便是一种裹着麦芽糖的糕饼;或许这是最早的「中国式甜甜圈」。

冬至吃冬节圆、菜包

    冬至当天吃有包馅的汤圆及菜包,就算多长一岁了,当天亦须祭祀神明及祖先。

送神吃甜糕

    为了在送神时,巴结灶神多说好话,以生仁、冬瓜糖、蒜蓉枝、糕仔粒等甜料来祀神。

    「上元日」,俗信为天官大帝诞辰赐福之日,是夕为「元宵」。是日,台湾民间家户与各地甚多庙宇或家坛办理的节庆内容与粿印有关的为:

1.家户以米圆、红龟、红桃、饼干、糖塔祭天官或庙神、祖先

台湾的清代上元节,据地方志所记载,其祭品都略而不述,故后人仅从地方志无从得知详情。事实台湾民间于上元日要祭米圆、粿、糖塔,其对象因为是天官或庙神,故其祭品丰盛程度一如天公。在台湾民间信仰里,民众对天官、天公之信仰往往混淆,因此「天官大帝」之祭,与「地官、水官大帝」之祭,合称「三界公」祭典,都是大年节,诞辰祝寿的大年节照例在前一天就要印粿、做饼、制糖塔。

做粿祭天官大帝,民家因粿印品类与大小所限(一家往往只有一、二个粿印),只好印一种约六至八两重的红龟粿,或另外一种红仙桃粿为表虔诚礼敬、祝寿的最高心意,在数量上多印些,或就双连龟印多印一些;盖因为双连龟印所印出的双连红龟,一只视同两只,效果双倍。

民家如果需要一次印五斤重的大龟一只祝寿,因粿印需要很大面积,所以通常此类大红龟都由糕饼店铺包办订制;饼干与糖塔亦然。

2.庙宇的「乞(祈)龟」、「还龟」文化

上元节这一天,台湾各地不少庙宇及家坛办理「乞(祈)龟」、「还龟」民俗活动,蔚为上元日颇具特色的民俗;这也是过去地方志所漏而不载的。

    每年上元节,台湾本岛不少庙宇甚且包括离岛的澎湖县庙宇,都要在上元节一大早。在祭桌上摆上一些大大小小不等的红龟粿,或其他品类的龟,等待善男信女来乞(祈)求。
    所谓「乞(祈)龟」,是将供桌上的供龟,祈求神明同意借予或赐给,经禀告或默祷之后,经过卜筊的请示手续,得到圣筊,取得供龟回家食用或供奉,以保佑一家平安健康,事业顺遂、发达富贵意涵。


    所谓「还龟」,是将去年上元日乞得的龟,于今年上元日归还神明;由于俗例规定还龟须加利息,是以信徒可视其经济能力或诚意理念,或加重偿还,或加数偿还,万不得已,也要等量等值归还,绝不可以偷斤减两;过去的社会,民风淳厚纯朴,从来也没有人敢使诈耍赖。

    因为上元日,庙宇供桌上络绎不绝,有还龟、有乞(祈)龟,是以货源不仅永不匮乏,而且越来越多,同时也吸引不少新信徒前来膜拜乞(祈)龟。

    台湾上元节的庙宇龟品,种类繁多,有红龟粿、面粉龟、糕仔龟、凤片糕龟、米粉龟、米包龟、糯米龟、橘子龟、金钱龟、黄金龟等。其中经由粿印或糕印制造的,有红龟粿、面粉龟、糕仔龟、凤片糕龟。

这些乞(祈)龟、还龟的龟品,大大小小,多花多样,有民家以自家粿印、糕印自印的,也有庙宇委托饼店印制的,当然饼店铺的大型印模,则是大型红龟粿的制造源头。


3.东势「赛新丁粄」

台中县东势镇的元宵节「赛新丁粄」,是深具古意的传统民俗。
在台湾传统风习中,分【新丁饼】或【新丁粄】各地均异。惟其意义在于弄璋人家于每年特定时间制作红龟粿(粄),分赠角头庙中有参与福份人家,如此年年均有新丁粿(粄)之分送。

  东势镇除了分新丁粿(粄)外,更有比赛新丁粿(粄)之俗,各角
头庙内新丁人家制作巨大的红龟粄,呈祀神明及供参观,且又较大,意味镇内各角头互相比拼,以「大」取胜。
分享到:

TAG:

袁贤民的个人空间 袁贤民 发布于2010-04-06 15:07:40
(三)土地公生(即赣南客家称之为“过社”)

龙抬头吃润饼
    自唐朝时期,才有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设立,设立原旨是表礼到了该日,所有过年的庆祝活动都结束了,大家必须开始耕耘,努力耕种了。在台湾二月初二是头牙,大部分的商人都会在这一天设宴款客,称为「做牙」。加上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自当日起,每逢初二、十六都要拜祭。头牙在台湾、闽南地区流行吃润饼,用春卷皮包高丽菜丝、笋丝、肉丝、煎蛋、豆干、花生粉等,而吃「润饼」现在则堂堂走入夜市,成为一种随时可以享受的美食了。

土地公生,为农历二月初二日,俗信此日为土地神之诞辰。中国「皇天后土」的信仰。源起甚古,上古先民以为土地生育万物,无土地则无万物所依存,故天覆地载,恩德至大,所以大地是万物的母亲,称为「后土」。

    自从土地神由自然神演变为人格神之后,最少在宋代,土地之塑像,转为乌帻白衣、红颜白须之老翁,即俗称之「土地公」,在由上古之互市牙祭,因二月二日为「头牙」而衍为土地公生。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载:「二月初二日,农工商贾,皆祀福神,曰头牙。」又周灵【彰化县志】则记载:「二月初二日,农家皆祀福神,盖效古春祈之意,商贾亦然。」据上述记载,不论农工商贾祀福神,则其年节也是全台湾区域的大节庆。

    土地神既然与大家关系最密切,且为财富福祥之源自,所以古人于春来播种、营商、行事之时,都要先向土地神祈愿以祈丰收大赚钱,而后分胙而归,或在社庙之旁烹煮共食,名叫「春祈」、「做福」、「食福」。以此推测,是日土地公生,民间印制红龟粿备办牲礼祭品向土地公祝寿祈福,那么,红龟粿在祭神之后归食,也就是蕴涵「食福长寿」的象征意义了。

(四)观音妈生(赣南客家称之为“观音诞”)

台湾俗信,以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诞辰。观世音的信仰,在民间相当普遍,几乎绝大多数的民家,在厅堂的神明画(不论是纸画或玻璃画)上,观世音菩萨的地位是高居上位的。民间家庭厅堂所事祀的家神,依次由上而下是:观世音菩萨居中,左右为善才、龙女。再次为妈祖居中,左右为宫娥,或是千里眼、顺风耳。下幅所奉神明则为土地公、灶君并列左右。

以上述事实观之,观音妈生日,当天信徒多会吃素,并以印制红龟粿、桃仔粿及其他素品祝寿供奉,尽管不如土地公生之节庆普遍,但其虔诚之敬意是可理解的。

(三)清明节

清明吃清明粿

    清明源自战国时代,但在清明节扫墓,则沿袭自宋朝的习惯。清明节吃清明粿以鼠曲草来做粿,曾有一说客家人自唐山大陆传进来的,不过,这种说法还待证实。

    发展至今,清明节成了国人慎终追远扫墓节日,在祭拜祖先时所准备的糕饼也是有学问的,举如代表长寿的面龟、步步高升的米糕、子孙发大财的发粿、家宅添丁的丁仔粿,是最通俗的祭祀糕饼。此外闽南人的润饼及客家人的艾粄,及较为通俗的鼠曲粿,都是清明应景的特殊节食。

(四)太阳生

大阳生吃太阳糕

    农业社会拜太阳,祖先们并认为三月十九日是太阳真君的生日,祖先且有祭祀太阳真君的礼仪。明清时期,太阳节令当天,市面上会卖太阳糕,这是一种由面粉做成的夹糖糕饼,并在饼上印有鸡型戳记,或饰以寸余的小鸡,象征金鸡司辰,丰禾年年之义。

(五)端午节

端午吃粽子和绿豆糕

    端午节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热闹的节日,但是在习俗上已经较为简略。古时过端午不但划龙舟、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吃绿豆糕、咸鸭蛋。因为端午过后暑夏即至,炎夏易带来瘟疫,而雄黄酒、绿豆糕和咸鸭蛋都是凉性食物,有驱瘟解毒、去痧消暑的功效,祖先们认为只要吃下这些食物,就能避免褥夏的疾病。而形成现在吃绿豆糕的习俗。

夏至吃豌豆糕
    夏至故名思义是「阳极之至」,表示最炎热的夏季到来了,当然这时候应时食物就变得很清爽。大陆江南一带的人,把豌豆磨成粉,拌和蔗霜做成豌豆糕呈黄色状,所以又称为「豌豆黄」。由于豌豆性凉,能退火消暑,可预防夏季疾病,因此人们又习惯把吃豌豆糕叫做「不蛀夏」。

三伏吃烙饼
    民间常说「最热三伏天」,据说在三伏日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代烙饼摊鸡蛋」,借着滚烫的面饼,排出一身大汗,来消除体内毒素,以及整肠清胃;这种以吃烫烫的烙饼,来大量出汗的方式,成为古人在夏日里保健方法之一。说起来,此种加强新陈代谢的方式,其实还满科学的。

(六)七夕情人节

七夕吃巧果

    七夕是古老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节庆,最熟知的便是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传说,传统习俗中闺阁中少女利用当日,供奉些针线、水果,乞求自己心巧、手巧;因此七夕吃「巧果」也因取自一个「巧」字。至于「巧果」,就是用面和蜜糖,加上芝麻、核仁、花生、玫瑰等配料,所炸成香脆面饼。当天也是七娘妈的生日,以印有人形饼祭拜,旧时有些人家会采野生七草和以糯米磨成细粉,加上黑糖印成粿,名为七夕粿。

(七)中元普渡

中元吃糕仔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月半,整个月份各地都盛大举行普渡仪式,祭品丰富,其中糕饼类以糕仔居多。

秋社吃社糕
    秋季祭祀的「秋社」,为古代中国重大的祭典,类似所谓的「丰年祭」,除了朝廷的祭祀之外,民间也会立社设祭,并且摆社饭、社酒、社糕宴请亲友。所谓的社糕是用面粉、糖蒸出来的糕点,上面还插着五色小旗以示丰收节庆,五色小旗后来演变成在糕点上插柱香,这种祭祀的方式,今日仍依可见。
袁贤民的个人空间 袁贤民 发布于2010-04-06 15:09:52
(十一) 中秋节

中秋吃月饼
    由来已久的中秋节是现代一个重要民俗节,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中叶,在八月十五赏月吃酥饼的习俗,到了明朝以后才出现具体的庆祝活动,人们称八月十五为仲秋,以月饼相赠亲友,取其团圆之美意。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台湾习俗以月饼、红龟粿祭土地、拜祖先、祀月亮。这种风尚由来甚久。台湾在清代的中秋节,因传习古风,如拜土地、赏月,故其祭品亦以粿、饼为主,我们可从各地方志记载明白,中秋是日,各地就张灯演戏,祀当境土地。士子群集燕饮,制月饼用骰掷四红夺饼为戏。此外,中秋前数日,亲友之间,传统就以粿饼应节礼品,互相赠答。而事实上,部分讲究礼数之农家,因是祈谢土地神,故特别还做红龟粿,连同向饼店购买各式月饼,以及自家备办的牲礼,敬拜当境土地神,并在自家各处田、园、山、林,插上「土地公拐」。在插上土地公拐之前,仍然要先以饼、粿祭拜,并烧金。

    有关中秋月饼,与斗四红的「状元饼」,因品类各贯,分述如下:

1.中秋月饼
中秋月饼,台湾民间俗称「中秋饼」,饼形如满月,象征团圆,意取吉祥;惟因其团圆形,故形状花纹变化繁多,十分好看,如此好看(圆又美)又好吃(甜咸、馅料多元)的月饼,民间喜欢以此赠送戚友,以祝庆彼此一家团圆美好。
    中秋饼,就口味而言,有甜有咸,有半甜半咸。就面积而言,直径有盈尺者,有大七、八吋者,也有三、四吋,甚有小到直径一、二吋。就花纹图案而言,有牡丹、梅花、菊花、宝相花等。就馅料而言,有五仁、蛋黄、豆沙、油葱肉、冬瓜糖肉、绿豆沙、红豆沙、核桃、凤梨、枣泥….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2.状元饼
过去科举时代,或日据时期文会、诗会较今有活动的时代,在中秋节常举办「斗四红」的游戏。斗四红的目的在比赛夺得「状元饼」。所谓「状元饼」,就是在饼的上面,以饼模印上「状元游街」、「状元拜相」的图纹。这种状元饼最大;其次有「进士饼」,面积略小;再其次有「举人饼」面积又略小;其次为「秀才饼」,面积最小(仍比一般月饼大)可见「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之饼,是依早期科举时代的可是功名晋阶,最大光荣的是「状元饼」。

昔时,国家登用人才,施行科举,读书人要做官,就要参加考试,考取秀才、举人、进士资格,才能进入宦途。进士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都是由皇帝笔圈取的,所以叫做「天子文生」。考取状元,得由皇帝簪花,从午门骑马,前呼后拥游街三天,威风十足,所以读书人都以为是无上光荣。

「斗四红」既是赛饼之戏,年轻人相邀出钱,向饼店买进一组「饼单」,可以换取大小状元饼六十三个,用骰子四颗(后用六颗)来争取饼单。一颗骰子六面,分为一至六点,一和四为红点,其余黑点。比赛方法是,看谁把骰子投在碗中,得到几个「四红」,以取饼单。
如得一个四红叫做「一秀」(秀才),可以夺得一个最小的饼(即秀才饼)。如得二个四红叫做「二举」(举人),可以夺得稍大一些的饼(即举人饼)。
如得三个四红或四个一二三五六叫做「四进士」(进士)可以夺取一个更大的饼(即进士饼)。
如得四个四红叫做「状元」,便可夺得最大的饼(即状元饼)。但是还要让局中个人轮流再投一次骰子,才得取去。如有人赛五个相同点数,叫做「五子登科」,就要把最大的饼,让给那人。要是赛得六个相同点数,叫做「六缺」,其他各人所夺的饼单,全部都要让给他一人独得。此种游戏,而今已无。

    中秋节所使用的月饼,除了前述祭土地神、文人玩斗四红外,还有「拜月」时也用月饼。此种月饼有大有小,有些大家庭(富裕之家),多在院子里排设香案,案上放着香炉烛台,燃烛焚香,以柚子、西瓜、月饼来敬奉月娘,此种月饼较大者,宽约八吋,上有蟾宫(月宫琼楼玉宇)、玉兔捣馅的图案,花饰精美。

(十二) 重阳节

重阳吃重阳糕

    九九重阳,又称重九,人们登高山、插苵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取其步步皆吉祥的寓意,所以也叫「吉祥糕」,又称花糕。魏晋时代吃重阳糕的习惯已很普遍,到唐代吃重阳糕更讲究了,做成一层层的花糕,少则两层,多则九层,用面粉与糖蒸成的重阳糕,内杂有石榴子、栗子、银杏、松子与肉桂等,糕面上插着小彩旗还雕饰两双小羊,来隐喻「重阳」。而重阳糕则取吉祥如意、节节高升之义。因为当天要祭拜祖先公妈,故又称「公妈节」,还要准备红龟、红桃、麻糬等祭品。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因「九」是阳数,故称「重阳」又称「重九」,此日,台湾民间习俗,除举行「登高会」、「放纸鸢」外,重要的有「祭祖先」,故又称「公妈节」。

    何以「重阳」在台湾民间习俗称「公妈节」呢?原来在中国大陆的传统习俗上,自汉至晋,每年「重阳」举行「登高」、「燕饮」、「插茱萸」、「饮菊花酒」;到晋代,则有增「台榭聚饮」;至宋代更加盛况,「登高」、「燕饮」而外,也有馈甑糕类,举行「斋会」。「重九」登高,其用意在避灾远祸;插茱萸,在于避邪秽;饮菊花酒,在于长寿。何况「重九」为「重阳」数,谁不希望自己与亲长能够健康长寿?此日,台俗「放风争」,意在「放公灾」;「拜公妈」,意在祈公妈阴寿长长久久,也保佑子孙阳寿长长久久。

    「重阳」,台俗既然要「拜公妈」,且多数各姓祖庙宗祠也于此日祭祖,因此备办的祭品其中就有粿类,有红龟、红桃。

    此外,【东京孟华录】记载:「九月重洋,都下赏菊….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钉果食,如石榴、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炸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从上记载观之,传统的「重阳」,还制糕相赠送。而廖汉臣【台湾的年节】也记述说:「古人『重阳』之日,各偶《菊糕》、《栗糕》、《枣糕》、《鹿糕》、《兹糕》等相送赠送。」这些粉糕,似应有用印模印花制作。

(十三)下元—十月半平安戏

下元节吃龟桃粿及芋搓糕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俗信为水官大帝诞辰及解厄日子。台湾习俗,此日要「做平安戏」、「拜三界公」、「敬普众神」。

  以笔者家乡南投县草屯镇南埔里为例,「十月半」是日要备办牲礼,且特别要做粿,粿类有红龟、红桃,还有牵仔粿、芋搓粿。家里有吊天公炉、三界公炉者,在正厅炉下祭三界公(三官大帝),要不然,就在正厅门前哉上望空祭拜,此仪式叫「谢平安」、「拜平安」,此日南埔的「公厅」还要演戏,吴做「十月半平安戏」。

  所谓「公厅」,就是村庄大家公有的「祖厅」(祖先厅)。原来村庄在发展开拓源流中,早期都由同姓或亲戚关系者合作共垦,等到人口繁衍,族群扩增,形成村庄聚落,于是就指定找一所处所(或原来开基祖厝)作为大家公用的祖厅、神明厅,将历代宗祖名位,或是大家供事(祖先携奉的神明)的神,供事于「公厅」,形成聚落聚会所在。

    以南埔为例,「十月半」在自家祭三界公谢祈平安后,下午开始,各家户还得备办牲礼、粿类,到公厅「敬普众神」,最后这些牲礼、粿类,则由各家携回「吃平安」。


立冬吃糯米糕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天,冬有「终」和「冻」的意思,表示冬季寒冻,作物终藏。古人认为天气寒冷万物蛰伏,要补充身体营养,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流行「立冬补冬」的说法。民间盛行冬日补品多不胜数,其中糯米糕也成为立冬食补的补品之一,因为糯米热量高,而不易消化能耐饥袪寒,正适合寒冬食用。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9107
  • 日志数: 14
  • 图片数: 3
  • 建立时间: 2009-11-25
  • 更新时间: 2010-04-0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