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信仰民俗:观音诞

    2009-11-25 08:48:24

    客家人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已经不纯粹是对佛教菩萨的信仰,而成为客家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在客家地区,观音菩萨是仅次于社官、伯公之后的重要神明,其地位往往等同于天公。因此,在客家人的岁时民俗活动中,观音祭祀、法会相当频繁,并且尤其隆重。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诞”,是继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之后的第二个观音节诞日。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即“转劫日”)为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即“披剃日”)为农历六月十九日,涅盘日(即“正位日”)为农历九月十九日,客家民间将上述三日均作为观世音生日而举办各项庆祝祭典活动。.
  • 客家农业生产习俗:莳田客

    2009-11-25 08:41:11

    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清明后插田。谚曰:‘松心高一尺,家家请就莳田客。’是日喜晴不喜雨,故谚曰:‘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挂起。清明晴,到处担秧莳草坪。’”旧时南康客家有清明日占晴雨习俗。清明日雨则意味着谷雨前后白天多晴,无需穿蓑衣戴斗笠,但栽下的禾苗容易被阳光曝晒至枯萎,因此禾苗成活率低、补秧频繁,影响收成。而清明日晴则意味着谷雨期间多绵绵细雨,有利于禾苗成活,是丰年之兆。所以赣南客家清明“喜晴不喜雨”。“松心”指松花花蕊,“松心高一尺”之时大约在清明后谷雨前,是栽插早稻最紧张的季节,.
  • 客家农业生产习俗:开秧门

    2009-11-25 08:36:53

    客家民间对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又叫“关秧门”。客家以水稻种植为安身立命、世代传家之本,因而有着许多关于稻作生产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稻作民俗体系。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而稻谷即将收割之时,农历六月的客家人又要纷纷“吃新”、“尝新”;稻谷收割完毕,感恩的客家则要摆“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四川德阳出土汉代“播种”画像砖与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嘉应(今梅州市)三大诗人的胡.
  • 客家民俗:新年祭祖

    2009-11-23 08:22:01

    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特别强烈,敬宗祭祖是各地客家人极其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年初一到年三十,客家人重要的祭祖时间有:年初一新年祭祖、正月十五前后“上灯”祭祖、二月二春社祭祖、清明祭祖、七月十五中元祭祖、八月十五中秋祭祖、九月九重阳祭祖、十月朝祭祖、冬至祭祖、年三十祭祖。最为隆重的是“春祭”,即清明祭祖。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来源于楚文化、汉文化的伦理思想。不过在他们的脑海里主要是混杂有儒教、道教、佛教的综合思想,因而就把生与死看作一回事。客家人认为,人一旦死亡之后,他的灵魂就会离开阳间,进入阴.
  • 客家正月初一民俗:食斋

    2009-11-23 08:17:06

    客家年初一的早餐习俗,即使同一条村也不尽相同。有的吃素,有的吃荤。以闽西客家为例,年初一早晨的素餐其素食主要有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都是吉祥之物。荤餐食物则主要有鸡、肉、鱼等。宁化等地客家食荤者,一定有一盘白斩鸡和一碗“长命菜”,家中之最长者和最小者吃鸡腿。桌上要多摆碗筷,每席都要斟上酒,意味着一年伊始,有酒有肉的吉兆。无论荤食、素食都不吃粥,且不能喝米汤,俗语云:“初一喝汤,出门落雨”。吃素的客家,年初一首先必用芹菜,寓意“勤劳”。赣南信丰县客家则将芹菜称作“富菜”。其次必用客家.
  • 客家正月初一民俗:出行

    2009-11-23 08:13:46

    清光绪二十一年《崇义县志》载曰:“每岁元旦,家长率子弟择方与时之吉者,持烛焚香而祝之,以占一年吉兆,名曰‘出行’。”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岁时佳节,彼此庆贺。元旦,黎明,家长率子弟先于祖堂前设烛炷香,行一跪四叩礼,旋出大门外参礼喜神,向四方各三揖(音衣yi,古代拱手礼),谓之‘出行’。”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元旦,择方与时之吉,曰‘出行’。”正月初一即客家人俗称“年初一”凌晨零点时刻,为辞旧迎新,家家户户由家长率领合家老少“持烛焚香而祝”,于自家厅堂(客家俗称“厅厦”).
  • 客家雨水节气民俗:送雨水

    2009-11-20 08:31:09

    四川成都东山客家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民俗则是女儿给父母、女婿给岳父母送节。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寿缘”长,长命百岁。女儿送节的典型礼品就是“寄生”炖猪蹄(客家俗称猪脚)或炖鸡。女儿用沙罐将“寄生”炖了猪脚、鸡汤,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再由女婿恭敬地给岳父母送去。这是女婿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母表示感恩和尊敬。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象征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这就是东山客家“送雨水”习俗,亦称作“.
  • 客家雨水节气民俗:占稻色

    2009-11-20 08:27:20

    雨水节交雨水时刻是否下雨,往往成为一年是否风调雨顺的征兆。宋代以前,中国农业甚至整个经济重心一直在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宋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国的稻作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主体。由宋至元再历经明清,客家近千年地传承着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习俗,雨水节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孛罗”即“孛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
  • 客家立春民俗:舞春牛

    2009-11-20 08:24:24

    要说客家立春民俗,最具魅力的是客家“舞春牛”。这一民俗的演变过程是由春牛祭春神到鞭春牛、送春牛,再到“抬春色”,将庄严的春神祭祀活动与轻松的民间娱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发展到纯粹的狂欢色彩的“舞春牛”。所谓“抬春色”就是让孩童、歌伎装扮成神话或故事人物,坐在高高的台阁上,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由两人或四人抬着走。在清代,“抬春色”活动几乎遍及整个粤东、闽西、赣南客家源流区。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9148
  • 日志数: 14
  • 图片数: 3
  • 建立时间: 2009-11-25
  • 更新时间: 2010-04-0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