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及其民俗学上的意义(第二部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23 12:55:23

                 关陇民俗文化的提出及其民俗学上的意义
                               ——从《关陇文化探微》说起

    二、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概念与定义
  也正是因为如此,同样作为传播学派学者之一的美国人弗朗兹·博厄斯对环境决定论作出了修正,他指出:对每一单一文化特征的调查表明,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环境与社会生活之间某种程度的协调,但只以环境的影响为基础来解释现存条件永远不可能得出完满的答案。(弗朗兹·博厄斯著项龙等译《原始人的心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P.87)事实上,提出伏羲文化圈的研究家们所处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大体趋同而外,人文文化环境却是异常的复杂。
  古代的关陇,泛指陕西关中一带及陇(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现在地理上的关陇概念则是指关山、陇山(六盘山)范围内的地方。
  以水系来划分:则是以渭河支流葫芦河(古瓦亭水)流域及泾河、清水河上游水系区域为主形成的一个区域地理概念。
  以山系来划分:则是指以陇山主峰为核心向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延展的半径为三、四百里范围的地域。
  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包括甘肃的静宁、庄浪、华亭、平凉、泾川、崇信、灵台、秦安、张川、清水、渭源、会宁东部、镇原;宁夏的西吉、隆德、泾源、固原、海源、彭阳;陕西的长武、陇县、干阳等县地。
  古今涵盖的民族包括:戎、羌、匈奴、敕勒、鲜卑、柔然、突厥、党项、女真、鞑靼、汉族、回回等。
  宗教及其巫术信仰:道家、佛教、伊斯兰教、阴阳术等。
  神话历史人物:伏羲、女娲、轩辕、炎帝、西王母、后稷、不喾、公刘等。
  关陇地区的地理风貌:海拔1200-1800米,黄土高原特征。
  关陇民俗文化圈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说唱、谣谚、游戏、绘画、剪纸、皮影、刺绣、编织、服饰、雕刻、陶瓷、瓷器、习俗、礼仪、节庆日等。细分之下,文学包括故事传说、谜语、寓言、史诗、民谣、诗歌等。乐舞包括舞蹈、游戏、花儿、歌曲、小唱等,传统服饰、刺绣、剪纸;仪式包括婚礼、殡仪、割礼、节庆、宗教活动等,以及民间医药、炼丹、烹饪等。
  对于关陇民俗文化圈的考古学的佐证:1、泾川大岭上发现早期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20万年前。这一时期关陇地区有了这种符号。2、庄浪朱店镇长尾沟、南湖双堡子沟旧石器遗址出土有扩制石器、化石等,距今27100年左右,是关陇地区人类神话的萌芽时期。3、在静宁治平乡刘河村东南一华里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成纪古城遗址。遗址塌陷断面上有五口秦汉时期的水井,遗址四周秦汉墓葬星罗棋布。文化内含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及其后继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物遗存。与此同时,甘肃武山、秦安、甘谷等县考古发掘的发现表现这些地区出土的文物皆为仰韶文化的文物,距今8000年左右。
  关陇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1、著作与出版物:《陇东民俗》、《关陇文化探微》、《崆峒山神话故事》、《西王母文化选编》、《华亭民俗》、《皮影艺术与魅力》、《泾川与世界遗产:西王母圣地》、《泾川佛教文化遗产录》、《崇信县民间文学集成》等以及关陇各地的谣歌等,从1980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的各种民俗材料集成等。2、主要研讨会回族民俗研讨会(泾源县主办);西北民俗研讨会庆阳师范专科学院庆阳地区文化处主办);伏羲文化暨华夏民俗文化前景展望研讨会(静宁县政府主办);“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泾川县政府主办)等3、主要研究机构:关陇民俗学会(198711月成立);甘肃民俗学会以及西部民俗文化开发中心。另外包括关陇各地的文化馆、群艺馆等机构。4、关陇民俗的主要研究者:王知三、彭金山、张怀群、王生杰、史可辉、章国玺、朱栋仓、焦可敏、王莲喜等。5、民间口传艺人:梁进元、刘元基、王素贞、刘占福、杨永泰等。6、研究手段与方法:搜集、整理、研究、比较研究
  这样的情形与结论对关陇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来说,恰恰十分切合。这里的古代先民十分复杂,在血亲演进为民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先秦时期的戎羌族系的戎族与羌族,而羌族比戎族更早地形成为民族,羌与戎本属同源,为西方著名的氏族。(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P.123)《后汉书》卷117《西羌传》载其子孙分别各自为手种,任随所之。”“在陕西省(应该包括陇东)者曰羌炎文化及其以后的先周文化。(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P.352)而戎则兴起于商周,与山戎、猃狁、荦粥及戎狄、匈奴一起被司马迁、班固等归之于匈奴一类。而秦文化的分布区域有一个自西向东、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西周时期仅局限于渭河上游,陇山以西的河谷地带。(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P.3)持秦文化起于戎狄说的学者更是以1982-1983年在甘肃甘谷县盘安乡王家坪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墓葬作为佐证,即屈肢葬西首葬及其周式陶器等。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宁夏固原等地发现了顺室墓,学者们仍然将之看成是陇东戎人与秦人融合后的产物。(《秦文化》P.194)自然地就如同《国语·周语上》所提出的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正是这种融合的真实写照。周星这样推定:种种迹象表明,黄河上游地区的史前文化存在着一个从东向西发展的基本走向,存在着一个从早到晚日趋分化的具体过程,也存在着不断与黄河中游地区交换某些文化因素的影响乃至于人口迁徙之类的重大史实。(周星《史前史与考古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P.157)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在融合过程中这里的先民认同了中原礼乐文化的领袖地位,并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生息繁衍。就是后来的历史称为相貌特征、葬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包含西域胡较多的杂胡的羯人,(《魏晋杂胡考》[J]《魏晋南北朝史论丛》P.414)还是原居在陇西、略阳、岷山以内的氐人,以及东汉时部分徙天水置罕开县,(马长寿《氐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108)部分人口被强徙至关陇一带的东羌,甚至匈奴民族本身的形成过程,同样是在猃狁、狄、戎等各部落的融合中于战国后期形成的。(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P.28)当然地也包括了此后辗转从东北三次大迁徙来到此地的鲜卑民族,以及更后时期生活于此的敕勒、突厥、回纥等等。这些民族或互为旁枝,或衍生出新的族种,或为以前居民的别种遗种等等,只是无论哪一种族,都开始接受了中原宗法文化的观念。
  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较量中,这些民族的融合痕迹异常明显,《后汉书》卷87《西羌传》载及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嫂的遗俗,父没妻后母固然与人伦大防有关,故而早已泯灭殆尽,而兄亡纳嫂的习俗在关陇地区的今天并不难见,也并未在社会中引起抵牾。而回人婚娶的

分享到:

TAG: 关陇 民俗学 文化圈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3369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