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关陇剪纸渊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7-14 14:15:50 / 个人分类:民俗理论

关陇剪纸渊源

 

在一、二节的内容中,我们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来论述关陇地区民间艺术的源头和产生地域。证明剪纸艺术作为民间一门艺术类别,它的发源地也应该在关陇地域内。

   有学者认为:原始艺术应该理解为原始社会中孕育出来的艺术,是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表现的是全体集群的需要、愿望和兴趣。自从阶级社会形成后,一部分艺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提升雅化为宫廷艺术和文人士大夫艺术,惟有民间艺术还保持了原始艺术的特质。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未受到官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地区的剪纸保持了古朴稚拙的原始艺术特色,在发展上与远古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的发生,原始的思想观念是原始艺术的核心,它并未因社会的历史性变更而悄然逝去,而是依然顽强地保存在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因此,即使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甚至现代,在民间剪纸中仍然随处都能看到灵魂不灭、万物有灵、半人半兽、人神共处等原始的思想观念形态。原始时代的某种制度、工艺以及信仰、习俗等,在文明国度的上层社会中早已经消失殆尽,却往往可以在村落民众的生活里和文化艺术中找到“礼失而求诸野”。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内容,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传统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出现,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证明。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剪纸是一种平面纸质雕刻镂空的艺术,容易损坏和腐烂,旧时均为日常生活使用的装饰物,用过即弃,极少保存;另外,历史上统治阶层对此极端鄙薄和轻视,因之,它的历史遗留物和典籍记载可谓是风毛鳞角,为对它探本求源增加了不少困难。但也不是一点痕迹没有,在史前艺术、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流传文物中可以发现剪纸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蛛丝马迹。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

— 唐·杜甫《彭衙行》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 五代《武林梵志》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周密《志雅堂杂钞》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 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

                                         —清《保定府志》

从历代这些有关剪纸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剪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唐以来就很兴盛和发达。

    剪纸与其它的古老的民间艺术相比是一个“晚产儿”,到了唐宋时期才得到普及,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大多数都是现代的作品。它与原始艺术的血缘联系正是以民俗传承、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以及神话传播作为“桥梁”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剪纸的世俗内容和审美功能逐渐强化了,其原始的思想观念已包容在已经进化了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理想之中。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的共性,也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民间艺术终究不同于原始艺术,这是因为首先它是艺术创作最初形式的漫长历史发展、完善和形态变化的结果,其次它是在阶级对立的环境中生存并悄然发展的,即受到漫长封建社会文化意识的浸润。

   在研究民间剪纸的渊源时,考虑到各个时代文化的制约因素。应该忠实民间史料的引证,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关陇民间剪纸古老的纹样进行科学的、准确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不切实际的解释。传统剪纸的确在内容和形式中积淀着深厚的古老艺术传统、社会意识和民族的审美观念,不同的时代文明都在剪纸中留下了印迹。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民间剪纸高度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把剪纸艺术看成是研究我国古老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纸发明前,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刻花皮革、金属薄片和玉片透

雕诞生了与剪纸艺术颇为相近的艺术,有人称之为“类剪纸”。例如1955年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出土的商代金制呈夔凤纹薄片,此外出

土的铜带饰、秦公铸等镂刻制品;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了战国银箔镂

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一件战国的镂空刻花的皮革图案。在汉唐时有一种工艺叫做“金银平脱”用来装饰珍贵的漆器和铜镜的背面。“金银平脱”,即将金银箔刻成镂空的花纹,

贴于器物的表面,然后涂漆数重,再经研磨,这样金银箔嵌于漆层中,平整光亮,灿烂夺目。汉代出土了大批金银箔刻花,其中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南侧清理了一座汉墓,发掘出一组精巧的金箔虎、象、怪兽、鸟与云气纹样饰片,与剪纸仅存形式与使用材料的差别了。所以说剪纸是源于远古的传统工艺,脱胎于陶器、骨器、玉器、金属、

皮革的雕镂工艺。

   其实剪纸的起源不但体现在这些可见的古器物上,而且还有一种为这些古器物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模具。如灵台县青铜器纹饰中的非常对称的纹饰,这种工艺薄制软材料对折剪刻才能解决。汉代至唐代已经兴起的夹缬印染纺织品的技术就是用木制镂空花板将织物夹住,在花纹处注以防染剂。然后浸入染缸染色。而在以后的发展中,索性用纸板取代木板,以刻纸在织物上漏印花样了。

   《史记·晋世家》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讲述的是周成王有一天和弟弟叔虞玩耍,没想到当时说的戏言成为史实,叔虞做了晋国第一任诸侯王,即成后世“剪桐封弟”的传说。后又有唐诗:“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之句,说明用桐叶可以剪成窗花了。

   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一则李少翁的故事,讲的是汉武帝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死后,他非常悲伤,日夜思念。齐国方士李少翁自称

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至,乃夜设帐幔点起灯烛,映出李氏的影子。汉武帝隔另一帐中远远望见好象是夫人的形貌,于是愈加悲切,有诗为证:“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宋人高承因循此说在《事物纪原》一书中谓李少翁“夜作方帐,张灯烛于其中,以纸刻夫人像,影射于帐……。”这些都被引作剪纸和皮影戏起源的史料。

   王知三在关陇地区搜集到一则关于剪纸的民间故事,题目是《窗花》,也证明关陇地区在很早以前剪纸就出现了。现全文引用如下:

关于剪纸,贴窗花,民间有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早以前,陇上成纪王村有一个姑娘年方十二,苗条的身子,油黑的长辫,重眼皮,大眼睛,谁见了谁爱。姑娘叫闯花,刚生下来,娘就离开了人世,父亲靠面糊糊灌活了女儿。闯花能走路时就跟上父亲在瓦窑上跑,从小和泥泥粘在一起,常常用捏瓦的红土泥捏花、捏草、捏飞禽、捏走兽,见啥捏啥,捏啥象啥。她还常常嚷叫爹装进瓦窑里给她烧制。时间长了,闯花捏的花卉禽兽放满了院子,爹看着女儿的手艺,心里象开了花似的,看着看着,满院的花开了,满天的锦鸡凤凰和孔雀盘旋起来了,满山的野狐白兔跳起来了。爹皱起眉头,啥也没有了。闯花照样捏她的玩艺,爹照样给她烧制,闲时欣赏。当爹脸上出现笑容时,泥花开了,泥孔雀展屏了,泥兔子蹦跳起来了。爹一发愁,又啥也没有了。眼前还都是些泥玩艺。

一天,闯花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说是修房“买瓦”,爹引到了瓦窑叫他挑捡新瓦.可是白胡子老汉过来过去嫌瓦不好。爹说了一句气话:“瓦白送给你算啦!”白胡老汉哈哈一笑,说了声“好”,不见了。爹觉得奇怪,转身往回走去,谁知到了家里,女儿不见了。满院的泥玩艺儿一个也不在了。他急了,跑出大门,到山沟里放声喊叫,嗓子叫喊哑了,眼泪淌干了,却没有寻见女儿的踪影。爹疯了,一年时间里,他喊着闯花的名字,踏遍了陇上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找遍了成纪的村村寨寨,可是,还是没找见闯花的影子。大年三十到了,爹拖着消瘦疲惫的身子走进家门,一看,破窗户上鲜艳一新,用各种彩色纸剪制的花鸟兽类,贴在上面,这些花鸟兽类真象女儿闯花捏制的泥玩艺形象,他高兴了,急忙跑到跟前,那些花儿散出馥郁的芳香来,鸟儿叽叽喳喳叫起来了,小白兔,红猴娃跳起来了。一位身子苗条、大眼睛、满脸笑意的姑娘,正向他走来。爹认出这正是自己寻找了一年的女儿闯花。他看女儿回来了,不由心里一酸,满脸泪水哗哗流出来,可他拭净泪水,再看时,啥也没有了,窗户上照样贴着用彩纸剪的纸人、纸花、纸兔。爹一切明白了,这是仙家的法术啊!那个白胡子老汉就是仙家,他说“买瓦”,实为“买娃”。“我顶他一句‘瓦白送给你算啦’变成‘娃白送给你算啦’。过年了,我该高兴啊。只有高兴才能见到女儿闯花,见到女儿亲手捏制的小玩艺儿。”于是,每年三十这一天,爹总是满脸堆笑,好看到女儿闯花和闯花捏的花卉禽兽等艺术小品。

陇东人过年忌讳发脾气,忌讳吵嘴斗舌等生气和不愉快的事发生,道理就在这里。不知过了多少年代,大年三十“见闯花”就演变为“剪窗花”。而“剪窗花”这种年俗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就一直流传到现在。正是:“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关陇大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窗户上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剪纸,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这则故事简单的对民间剪纸的历史形成,用民俗故事的形式对剪纸做了简洁的陈述,我们从这就可以寻找出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蛛丝马迹”。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这是用剪刀剪彩色纸而成的装饰性艺术小品,因为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叫窗花。逢年过节,关陇大地的农家女用巧手剪制成的各种花卉、动物或人物也贴在花灯上,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剪纸还普遍用作鞋花、枕花、肚兜花、衣服花、围裙花、帽花。剪纸也作为刺绣、陶瓷、印染、雕花、皮影等工艺装饰的花样来用。

剪纸艺术的形成,大约在周代。汉以后剪纸用于铜镜,陶瓷,屏风装饰和刺绣符样,与汉以前用于漆器、铜器、木雕车马饰的基本一致。其平面造形,镂空效果和连接关系,与剪纸同出于一个原理,只是使用的材料和用途不同,这些工艺品都是我国早期的剪纸形式。

汉以前的剪纸是利用绢,金银箔、金属片、皮革以至树叶等很薄的物质材料进行创作。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剪纸已过渡到植物纤维纸上来了。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又说:“立春日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这说明在1400多年前,剪纸已结合习俗用于节日装饰和点缀。

    剪纸离不开工具和材料,其金属刻刀产生应该很早,在铜器和铁器的时代即有了刀凿的工具。正如孔子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剪子制造较复杂,是伴随着兵刃铁器的制造,才应运而生的。战国剪是两股相连的形状。1972年在北京昌平县一座唐墓中发现了一把随葬铁剪,是八字交股形。195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过两分离,中间带轴的铁剪,这是五代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剪子区别不大了。庆阳地区也曾发现过古代的铁剪,至今保存在庆城县博物馆里。

   从科学意义上讲,历史上有了纸,也就有了剪纸。

   纸的出现,是剪纸艺术正儿八经的登上了民间艺术的殿堂。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剪纸艺术的发达,这要归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纸。经过东汉蔡伦的改造,利用树皮、鱼网等原料,终于在公元105年造出了第一批可以实用的纸。虽然当时初创阶段的纸粗糙

而昂贵,当属贡品,还没有得普及使用。但有了纸,离真正的剪纸艺术的产生为期不远了。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剪纸艺术品填补了中国唐、五代时期剪纸实物的空白。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剪纸呈红色,多属于晚唐至五代时期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批: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剪纸艺术品,属于丧葬剪纸,是用来当冥物的。藏经洞出土的剪纸和纸花则属于功德剪纸,主要用于敬供佛神,庄严佛堂,装饰会场,其构图复杂,有具体内容。莫高窟藏经洞和北区石窟出土的剪纸作品,进一步证实中国真正的纸质民间剪纸艺术萌芽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发展普及于唐、宋。

   到了元明清时代和现当代时期,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从字面上讲是用剪刀铰纸。若在一定审美观指导下剪成图样,专供人们欣赏,则可称之谓“剪纸艺术”。一般职业艺人、工匠和剪纸艺术家也使用特制的刻刀刻纸,其效果与“剪”大体相同,

都是在平面上镂刻花纹,所以通称剪纸艺术,简称“剪纸”。

    定西市民间剪纸大师刘伟就是一位“镂刻花纹”的剪纸艺术大师。   他的剪纸艺术,从传统上讲,亦是一种乡土艺术。多年来他扎根于民间,创造着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利用简单的剪纸工具,低廉的材料,用一把小剪刀或几种刻刀,在一张纸上,剪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在艺术实践中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和丰富多采。作品既保持了剪纸艺术的传统,又深受人们的喜爱。

    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随着全国民艺运动的崛起,形成了新的民艺热和民间剪纸热,关陇地区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和业余美术爱好者积极学习、继承、发展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并把它应用到单幅画、连环画、插图、动画电影片及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去,开拓了剪纸创作的广阔道路。曾经酷爱剪纸艺术的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们,如庆阳市剪纸艺术家,她们的作品飘洋过海到国外进行艺术表演,载誉世界各地。平凉、定西、庆阳以及关陇地区各级民间剪纸学会或研究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成立,剪纸专业与业余队伍越来越大。民间剪纸的理论研究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大好局面。

我们知道,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是以精神实用为目的,它的大部分题材都以民俗为基础,有的直接来源于民俗活动或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如年俗产生了窗花和过门笺,婚俗产生了喜花等。如果春节和结婚没有红艳如火的窗花、过门笺和剪纸喜字与喜花等,那就减弱了欢快热烈的气氛。有形的剪纸与无形的民俗水乳交融,多数民俗活动离不开剪纸,因有剪纸而增加了色彩和趣味。

民间剪纸的题材很广泛,它既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也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是它的现实生活题材及其丰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民间剪纸的大多数作者都生活在农村,他们的作品常常喜欢表现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与物。如宁夏海原伏兆娥、伏兆凤的连环画《王老怪》《收割》等等。又题材在民间剪纸的数量上占相当多的一部分,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还有庆阳金香莲的《农耕生活》整篇剪纸都是农耕生活的图案。画面内容有小麦、割小麦的农人、小女孩给割麦的大人提水;植树造林的人、担水浇树苗的人;扬鞭吆喊牛犁地、远山、天空中的燕子;喂鸟者、打水者;小女孩子赶着毛驴碾米;碾场、抖场、扬场;场周围的小猪觅食、鸡啄食;饲养场喂猪、母猪喂猪娃;主题为窑洞,窑洞里纺线、织布、主人做饭、小狗、灶具等;放牧山羊、牛;毛驴推磨;铡草、喂鸡、赶牛车、粮囤;摘苹果等。

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另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寓意手法,它和谐音法,如“花公鸡”就是在公鸡身上刻几朵花:“梅花鹿”就是在鹿身上刻几朵梅花;如果刻上莲花和鲤鱼就寓意“连年有余”。谐形法,比如刻上一朵云彩,表示天空;刻上一朵雪花,表示冬天下雪。象征法,是指某一物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如桃子象征长寿;鸳鸯象征爱情等。用这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利用它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配成一句矗有吉庆意义的成语,如“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这种图案既能看又可读。

地方戏和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在我国各地区广泛流传着。戏曲人物和故事题材也成为剪纸的一大类别。它们自然地反映到剪纸艺术的领域中。伏氏姐妹的剪纸作品大部分是“社火”中的戏装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题材等等。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作为五千年文明不堕的国家,我国拥有的文化遗产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令世界艳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在当今文化影响力已成为一国“软实力”的形势下,保护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分享到:

TAG: 关陇 剪纸 渊源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4-07-15 05:46:00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3726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