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关陇地区民间剪纸学术论坛获奖论文评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7-13 15:27:04 / 个人分类:民俗理论

       关陇地区民间剪纸学术论坛获奖论文评述

                

                 王知三

    关陇地区民间剪纸学术论坛获奖论文评奖已经结束,共收到论文30篇,分别获得一等、二等、三等、优秀等奖次论文共20篇。由省上、定西市有关主办单位的领导给获奖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大家喜气洋洋,一片喜悦之情。现在,就这次获奖论文,我想做一些评述,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学者专家和剪纸艺术家提出批评。

   就评奖本身来说,这是一次具有一定规模和很强专业性的理论评奖。从参评的论文总体看,大家围绕“关陇地区民间剪纸”这一主题,积极调动自己的敏捷思维和专业理论知识,采取各种论证手法,站在民间剪纸学术的前沿,用鲜明的、深刻的语言,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文本大都有前卫性和前瞻性,起到理论指导本区域民间剪纸艺术实践的功用意义。

 现在逐篇评述如下——

 作为地区性交流的使者,上海学者徐华龙给我们带来了域外的一丝学术凉风,他的论题是《王子淦剪纸与海派文化》。王子凎是上海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他说,王子淦(gan的剪纸艺术中深深地烙下海派文化的印记,是在上海这块大都市文化里顽强地成长起来的。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除此之外,王子淦的自我突破也是他剪纸风格形成的关键之所在。他没有固守已有的传统,而将古老的剪纸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现代社会元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作品。

 徐华龙的论文立意深刻,主题鲜明。引证当代著名书画家、新海上十大水墨画派林曦明的话:“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曾经涌现出不少技艺十分高超的民间艺术剪纸家,王子凎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评价十分到位。文章还论述了王子淦剪纸的基本特点,这就是精细、生动。他说,“生动是艺术的精髓,只有生动的艺术才能将思想更好地表现出来。”王子淦的剪纸是含海派文化的色彩,海派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各种各样的海上艺术,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不能在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剪纸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王子凎的剪纸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是有其必然性的。他告诫剪纸艺术家,民间艺术离不开传统的土壤,任何艺术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现在有些剪纸艺人,仅仅满足于对原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而缺乏对民间剪纸的发展与创新思考和践行,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生活本身是多彩的、绚丽的。作为丰富多样的剪纸艺术,也构成了生活美的一部分内容。如民俗风情、人生礼仪画面,祝福祈祥、镇妖辟邪的场面等等,都是生活直观的淳美意境。包建新的论文《陇东民间剪纸的生活美》以宏大的气势给我们展示了陇东地区民间剪纸的生活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特别是反应性爱生活内容的情感美,突破性爱的禁区,以艺术的眼光探讨剪纸艺术中性爱生活的实质内涵。他针对陇东剪纸艺术中所反映的文化角色与图象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运用唯物主义美学观和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来探讨陇东剪纸艺术中反映生活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认识到陇东剪纸中生活美及性的内容超越一般意义的生活空间及生殖崇拜和感官描述,而上升到审美层次的契机,使其观念和图式高度统一于新的审美维度上来。

   包建新注重田野调查,他关注陇东庆阳剪纸艺术,以镇原县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为个案,以性爱为论题,析义剖理,深入浅出,给读者、或者剪纸艺术家们娓娓道来,剖析祁秀梅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剪纸作品中窥见浓郁乡土生活气息及热烈的性的表现内容。使人们看出祁秀梅等老一代剪纸艺术家,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的光彩夺目、生动优美的画卷,从而透视出她们倾注劳动者的心血、和倾诉一生的最浓厚的内心纯朴的审美追寻情感。

 

   甘肃民俗学会副主席、关陇民俗研究会副理事长刘伟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剪纸艺术家,也是一位剪纸艺术的探究家、理论家。他的论文《浅说陇中民间剪纸》来自田野调查,来自社会实践。虽然“浅说”,他却用自己占有大量的资料,长篇幅的从7个方面论证陇中原生态剪纸的“特性”,陇中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陇中剪纸中的传统文化“基因”,陇中民间剪纸的主要“功能”,陇中剪纸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陇中民俗剪纸的保护“价值”,陇中民俗剪纸保护的重要“原则及手段”。文章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在论证“陇中民俗剪纸保护的重要原则及手段”一节中,强调指出了“强化传统节俗、激活民间信仰“自觉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是对原生态民间剪纸保护的主要方式”“忠实保护:忠实保护是对陇中剪纸保护的重要原则”“静态与动态结合,加强对陇中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新形势下陇中剪纸面临着华丽的转身”。给陇中民间剪纸指明了一条发展的的新思路。“华丽转身”在文学上是一个很有形象思维的语言意境,用在政论文中,为民间剪纸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理念,这就是当前社会形势下,民间剪纸必须走创新道路,不然,没有出路和发展前景。

 

王琼是陕西宝鸡文理学院讲师,文艺美学硕士。她的研究方向是文艺民俗美学。什么是美学、美的本质、美的分类、美的形式、美的具体形态、美的感受、美的创造、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等等,这些关于美学的字眼,她当然是很熟悉和运用自如了。但是,用这些美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民间剪纸的,我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她运用古典文论一下抓住了本质的东西——“作为民间艺术,剪纸依然传承着远古文明哲学美学思想的精髓。(《民间剪纸艺术的意象思维与言志本质》)

确实像她分析的那样,近年来,研究民间剪纸的学术著作和论文越来越多,但关于剪纸艺术现象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探讨较少。她针对这一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对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欣赏的思维特征和艺术本质问题进行缜密的分析,目的十分明确:以期对其保护工作的开展做出理论上的支撑和推动。她的选题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视野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
意象思维是中西艺术思维的普遍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更是被高度浓缩在汉字六书中。她的论文借鉴汉字六书的造字法,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意象思维类型,并概括了其意象思维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整体发展趋势。最后进一步深化,概括了民间剪纸艺术表现民间社会普遍性思想观念的言志本质。
  
论文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剪纸作品的思维特征,提出民间剪纸运用意象思维的观点。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具体形象的画面来表现或寄寓抽象的观念、思想或意趣,是一种对人类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表现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即符号意象思维”“玄想意象思维审美意象思维。王琼的论文通过分析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思维,不仅丰富了意象思维的基本内涵,(比如文中对《说文》关于形声字概念的新解),而且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提出了方法论。

论文不仅通过对汉字和各类剪纸作品的比较分析,得出民间剪纸艺术运用意象思维创作和鉴赏的结论,而且在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意象思维发展的整体趋势,提出从具象——抽象——具象的观点。可以看出,在象形、会意和形声不同类别作品的创作中均运用了意象思维,而这三类作品随历史发展依次出现的原因,在于“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复杂、抽象,剪纸艺术要表现的“意”也越来越复杂、抽象。所以,“意”的内涵和“象”的形态以及意和象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依次出现。在这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中,相反的力量从抽象到具象同时回溯。集中表现在形声类作品中形符的出现。

她的论文第三部分更进一步分析论证,提出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本质特征——言志说的观点。什么是言志说言志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文献是《尚书尧典》,有学者认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记载可能是最早的,其中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这正是最早流行的赋诗言志的看法,并不是后世文论意义上的诗言志说。而《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被后人误解为诗是言诗人之志,并以之为中国古代文论言志说的缘起。作者通过引证典籍,辨析了“诗言志”在早期古代社会的准确内涵,并得出了剪纸言志,所言之志为神、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引申扩展为社会普遍性的思想观念,而不是个体性的思想情感的新观点,并以大量具体的剪纸作品来证实。

传统民间剪纸作品的优点是形象丰富生动,传统民俗文化意味浓厚,意蕴含蓄而神秘,但缺点是作品形象类型化、意蕴内涵重复单调,最终决定了剪纸作品从形象到思想均缺少创新,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中重复远远大于创新。王琼对民间剪纸艺术意象思维的深入分析和对言志说的高度概括,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关键就在意象思维决定了民间剪纸艺术是由意生象,而这种意又是从神,从统治者发出的自上而下的声音,外化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想观念或情感愿望,恰恰不是从个人心中生出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主观性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制约民间剪纸艺术创造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创造发展的根源。

作为文艺美学硕士和有特定的文艺民俗美学研究方向的王琼,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通篇分析或理论,或推导,或引证,或阐述都恰到好处,用精美、繁简的语言传递自己新颖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运用古典哲学美学思想分析民间剪纸艺术的特殊视角,使她论文的思想内容和话语形式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吸引力。论点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明晰,论点鲜明、中肯、新颖、隽永,论据充分,引用准确。是一篇上乘佳作,值得推荐。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文化遗产,是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煌煌5万余首的《全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宝鸡文理学院张乃良教授在浩瀚的唐诗中,检索出几十首歌咏描写剪纸的诗歌,这些歌咏剪纸的诗歌极具艺术魅力,是对唐代剪纸文化符号的形象记录。

   他的《唐代诗歌咏剪纸——基于关陇民俗的考察》论文认为:“剪纸艺术在唐代的发展历程得以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中保存下来,是诗歌艺术与剪纸艺术高度融合的写照。”他引证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四点很有见地的学术观点:一是唐代的剪纸已广泛应用于岁时节令、室内装饰、丧葬礼仪等诸多生活事象中。二是剪刻工艺所用的材料包括纸张、金箔和各色丝织品。三是剪刻技艺已相当精湛,且佐以点染、彩绘等表现手法。四是自唐代始出现“剪纸” 一词。上述结论在唐诗对“剪纸”歌咏描写中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印证。

   值得肯定的是,张乃良教授利用文献、或网络,集中检索到唐诗中大量的关于民间剪纸的信息,这个过程是极其枯燥和辛苦的,作为学者,他的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作为明证、根据、证据,论证关陇地区民间剪纸在唐代节令民俗活动中应用现状。他说,以“剪花”“剪彩”“剪彩花”等为题的诗歌为数不少,仔细研磨诗意,大都是描写剪纸活动或者寓含剪纸意境的内容。“剪纸”一词首先出现于杜甫的《彭衙行》“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以清楚的看出,剪纸活动在唐代已经普及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杜甫的“剪纸招我魂”,反映了剪纸在民间巫俗中的广泛运用。且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并且在发展演变。

   唐代诗歌咏剪纸的诗句确实不少,值得探讨和论述,他的选题虽然很古,但是也很新鲜,引经据典,很有新意,强化了可读性。

   我从了解西王母文化到后来研究西王母文化,始终对西王母“蓬发戴胜”理解模糊。“胜”作何解?我从他的论文中得到了启示:“胜”,即“戴胜鸟”。胜鸟头上有一顶像凤冠状的羽冠,西王母“戴胜”,戴的就是像胜鸟头上的羽冠。唐诗中的“镂金作胜”,与西王母戴胜之胜相同,就是用镂金作胜鸟,戴在头上,很像王冠的气势。“西王母戴胜”的民俗渊源很有价值,可以推断,剪纸的雏形应该远至西王母传说时代。

 

   赵德利是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教授,是“新关陇地域文化研究区域”的提出者和倡导人。“关陇”作为中古地域政治文化集团概念最早是由史学家陈寅恪(que)先生提出的地域文化理论,后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到了新时期,甘肃学者王知三提出“关陇民俗文化圈”的区域文化概念,来表述关山陇山地区的历史、地理、自然、文化和民俗的特点,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近年,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大局,遵循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的办学与科研宗旨,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关中西部——陇东这一地理范围,从而形成了“新关陇地域文化研究区域”。赵德利以他丰厚的文化积淀、敏捷的才思与高超的写作技巧,引经据典,通过对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方言、生活、文化、饮食、居住、民间节庆及其文艺传承等民俗习惯的对比,他认为关中西部、陇东两地的文化“差异小”, 两地周秦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源远流长,是同根同祖,同一个文化圈内文化现象。

他在结论中逻辑严谨的说:“新关陇地区生活文化具有人文生态特点”“民俗生活文化具有日常生活信仰性特点,但都是一种古今相合的生活方式,使生命、自然、社会相对和谐共生。

  新关陇民俗文化研究导论》一文中的“新关陇”提法新颖、科学,打破了僵硬的行政区划框子,让区域历史文化联手团结,地域剪纸艺术家同德同心,各县市文化工作者精诚合作,一起打造“新关陇”民间剪纸的新格局、新面貌。

 

   根植陇原的远古奇葩——庆阳剪纸艺术》是庆阳女作家谷凌云提交的一篇论文,文章从庆阳民间剪纸的诞生土壤、多元化的艺术特点、传承的方式等诸方面论述了庆阳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价值、历史意义和传承的力量。庆阳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具有其他地域的剪纸艺术不可替代的突出特点和杰出的艺术价值。关陇民俗研究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陇东高原上的这一方热土开始,在庆阳策划、组织、举办过好几次活动。诸如1994年庆阳“西北民俗研究与陇东民俗研讨会2002年庆阳周祖农耕文化学术讨论会,并通过策划、申报,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和窑洞民居之乡”等。同时期,为中国民俗学会、甘肃民协推荐30多名剪纸艺术家,被命名中国或甘肃优秀剪纸艺术家称号。这些工作的努力,为提高庆阳民间文化资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庆阳,真正是剪纸这一民间“独特的艺术沃土”。正如谷凌云论文中所阐述的“庆阳剪纸个性鲜明的多元化艺术特点”显现在“地理人文环境”“艺术风格”“主要特征”“传承的力量”四个方面。有着文学天赋的她把严肃的论文写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既有浓郁的理论色彩,又有撼人的情感魅力。

   最后她在“传承的力量”一节中提到庆阳剪纸的传承问题时,很有信心的说:“庆阳剪纸它是渗透在广大劳动群众血脉中的一种与生活、劳动休戚相关的经典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衍性和直接影响塑造性。”并列举传承力量的源泉来自“教育机构大胆地把传承民俗文化列为本土教育,引进小学课堂、编成校本教材。”“使学生不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更起到了传承的良好效果。让地方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或为将来研究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得天独厚的启蒙教育,使庆阳的这一中华瑰宝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王冻冰是甘肃静宁人,现在宁夏固原三营中学教书。在宁夏师范学院读书时,就参与了关陇地区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她是我们这次论坛最年轻的剪纸艺术的研究者。提供的论文题目是《浅谈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主题是探讨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的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她在论文提要中说“认识关陇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多重价值,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保护和挖掘,一定要根植在民间,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有为民间剪纸传承者办实事的实际行动;还要不遗余力的寻找、搭建民间剪纸传承的平台,展示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采。保护拯救民间原生态的剪纸艺术,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必须提到各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初出茅庐的王冻冰,论文立意深刻,主题鲜明。在1万多字的行文中,始终围绕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的“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例证、引证等手法,从5个方面立论入题:一、文化非遗的剪纸;二、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的保护;三、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的开发利用;四、关陇地区剪纸发展前景;五、关陇地区剪纸艺术的信息化建设。作者大量引证民间剪纸学科前沿的理论,从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的特征到民间剪纸艺术生存面临的威胁说起。她首先提出“民间剪纸的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要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要加强”“让剪纸要走进课堂”。文章特别强调“民间剪纸的精美包装”问题。说,“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包装成了一种文化的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包装成了一种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越来越多的包装设计者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它是一种能够深入表现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商品需要精美的包装,民间剪纸作为商品出卖,也要十分注重包装。从设计到制作,做到精美、华丽、大气。”文章还从“民间剪纸走出世界之门”“民间剪纸的前景”“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市场”“剪纸艺术创新之路”等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探讨。结语简洁,言之明理: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道理,没有抢救便谈不上继承和发展,而抢救、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传统的东西要保护,但是我们不墨守成规,民间剪纸必须走创新的道路。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陇中“板帘子”,是陇中民间艺术中的奇葩。对此,杨红、刘伟从肖形描述、制作方法、学名探究、属性解读、特点归纳、起源追溯、研究意义及现状目睹等8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陇中剪纸的延伸物“板帘子”,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频临消亡现状。面对这种尴尬的境况,笔者站在反论的角度进行评述:当现代文明逐渐取代了传统文明时,我们没必要复古,也不要悲哀,这是人类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一定将板帘子的精品挑其部分予以收藏,并要把它的起源、发展及制作方法研究清楚后,用文字的形式写入史册或用影音的形式载入丹青,同时,我们要从它的身上找到有用的东西或受到某些启发。

  陇中民间艺术“板帘子”深探》是一篇内容很充实的田野调查,从介绍“板帘子”民俗事象开始,论证它的历史渊源、存在价值、研究意义。做到了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充分。作者最可贵的精神是大胆的、以充足的证据、确凿的事例和史实,“板檐子”这一“最有权威”的研究者错误的命名,进行正名和纠错。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言之成理,合乎逻辑

 

由于“剪纸热”形成高潮,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民间剪纸文化价值。在国内许多地方掀起一股剪纸研究与收藏热。好多文化馆和旅游市场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大力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少民间剪纸艺人由此发家致富。

作为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高莉花却清楚的认为:“在剪纸艺术表面繁荣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农家窗棂间的窗花在凋零,洞房喜花在蜕变,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消失,传承了上千年的剪纸民俗在消亡。剪纸艺术又是民间刺绣、绘画、面花等民间美术造型的基础,由于它的凋零与蜕变,与此相关的民间美术也发生了连锁危机。”

    她接着论述“剪纸民俗濒危的原因”有三个不可抗御的原因:第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剧,农耕文化日益消亡,民间剪纸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生存空间日渐狭窄。第二从事剪纸的艺人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第三,农村房屋建筑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如何保护民间剪纸这一话题,她在“加强对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建立现代化科学管理及现代科技手段维护的资料馆和数据库”一节中论述:第一,应该为剪纸艺术的保护提供政策和经济的支持。第二,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各项文化方针政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第三,剪纸艺术的传承者,应该增强剪纸艺术传承的自觉意识,认识到剪纸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第四,保护责任单位必须全面系统地查访剪纸艺人,记录他们传承剪纸的艺术技巧,建立详细的剪纸艺术遗产艺人或传承人档案,建立对传承人的保护培训机制及对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机制。第五,充分调动学界的力量,加强对剪纸艺术遗产和文化空间的研究。

   如何在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使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高莉花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性建议:1、剪纸内容上的创新;2.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发展;3、在应用上创新与发展;4、在剪纸材料上力求创新;5、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老行当组建新队伍。作者还就做好剪纸艺术品牌,发展剪纸艺术产业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卓见:要“改变剪纸产业发展理念”要“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大量输出中国剪纸;建立剪纸精品网站,推出具有品牌水准的精品产品”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论说深刻,见解高明。

 

   连振波在他的论文《浅谈陇中民间剪纸向文人化创作的转变》中这样描述陇中民间剪纸:“陇中是中国剪纸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发源地之一。就是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独具地方风味的剪纸形式。陇中民间剪纸是一种与民俗于文化水乳交融的传统手工艺品,风格淳朴,内涵丰富,体现出原生态文化价值。”

   的确,像他所说的一样,陇中民间剪纸“独具风格”。我去年到定西几个县进行民间剪纸考察,我亲身体味到了陇中剪纸这种“独具风格”的原生态状。像通渭的窗棂剪纸,把原本很有原始意味的剪纸,贴在快要消失的窗棂上,欣赏起来,别有一番寻味、别具享受意境。就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剪纸艺术家,他们保存着很多民间剪纸底样,像李淑兰、杜彬、权梅等。这些原始的底样很有价值。

陇中剪纸在民间少了跟着时代步伐跑的“创新”,保持了民间的剪纸传统。这种传统,有它的地域原因、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的原因。正如作者剖析说:陇中民间剪纸的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文化传承”“祭祀或驱邪”“影和社火”“节庆与婚庆”。没有传承的依附和根基,如“历史文化”“祭祀或驱邪”“影和社火”“节庆与婚庆”等,就谈不上剪纸这一非遗物的传承。这点,作者在论文的第一部分“陇中民间剪纸传统及成因里论证”中论证的十分透彻和缜密。

 历史的原因,民间剪纸的传承人大都没有文化,历史知识和文化的修养比较低,所以,影响了民间剪纸的传承力,导致区域民间剪纸频临消亡。这里,作者提出“陇中民间剪纸向文人化创作过渡”的问题。论说近年来由于文化产业的兴起,尤其当剪纸作为最原生态的文化类型,被文人所重视和赞叹。文人逐渐由评论转入创作实践,许多带有浓郁文人色彩的巨幅剪纸,开始产生并步入艺术殿堂。其中不乏政府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其中,这也对现代陇中剪纸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新的艺术创作倾向。这就给陇中民间剪纸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文化人如何“介入”区域民间剪纸的问题。

首先要有“文人情调”,要“具有文化综合性”剪纸创作要“与历史文化产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产业相结合”。“文人介入民间剪纸”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好多学者从传统的传承模式中,悟出了文人介入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和传承理想。当然,“陇中剪纸的文人创作倾向,才仅仅是一个开始。”作者对文人介入民间剪纸抱有十足的信心——随着剪纸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艺术门类,如影视、动漫和绘画,与剪纸艺术结合,让这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篇论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地域。作者紧紧围绕陇中这个特殊地理区域的传统剪纸,用大量的论证材料,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程剑是甘肃庄浪县人,现为平凉市旅游局工作,法学(民俗学)硕士,业余从事民俗学和人类学相关研究。他的论文题目是《被遗产化和消费的民间剪纸艺术——论剪纸民俗符号的意义转型实践》,是一篇纯理论的文章。程剑是通过民俗学的符号研究视角来研究剪纸的艺术“本质变迁”的,他说,“这种变迁”主要是通过遗产化和消费来完成的。这个过程是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些力量中最显眼的是地方政府,整个的实践中它们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就说明,要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民间剪纸,政府的力量是主要力量。突出了民间剪纸“遗产化和消费”来完成的主要力量方面。他提醒我们说,任何力量想要脱离政府来实施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艺术符号被遗产化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可能。

 他批评很多地方假借一些人造节事活动(剪纸艺术节)来达到宣传本地剪纸艺术,提升本地剪纸艺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地位,借以“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地方的这种艺术政策行为,虽然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剪纸艺术的“批量生产”,但是,“假借名义盗版”的现象却不能忽视。有些稍有“名气”的艺人授权别人的剪纸,打上自己的名号来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些行径是“可耻的”。她们在艺术领域的市场中相互竞争,谋求声誉和经济上的贪婪和独占性,导致一个地域的艺人之间的重重矛盾。

 他告诫我们,“走遗产化道路和商品化道路来保护剪纸,最终我们保护的只能是其可见的物质形式而非原有的文化艺术本质。”

正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这个研究选题上缺少了必要的田野作业和充分的调查资料,虽然理论探讨性很强,但是缺乏田野作业材料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实证”性。

   其实在这方面他主张三个研究向度:一个就是剪纸艺术的本身流变研究,一个就是艺术发生学,艺术人类学很倡导的的研究,再一个就是剪纸的话语研究,基本上所有的论文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领域内,但是有些可以交错,第一第二个研究是做好第三个的前提。

 

  陕西《百年剪纸经典》,作者董栓多。他用大量的篇幅介绍陕西“百年剪纸经典”,是一篇很有文献价值的文本资料。董拴多是陕西省剪纸学会主席,“军旅剪纸艺术家”“中国剪纸艺术家”。他掌握着陕西“百年来”剪纸艺术的宝贵资料。这次提供给论坛的文本长达12000字。文本从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文化带形成的不同形式的、“有较大的差异”剪纸内容和风格,通过文本让我们全面了解了陕西民间剪纸概况。

   也很感谢董栓多先生给论坛介绍了30多位很有成就的陕西民间剪纸艺术家。如郭如林、高凤莲、高学敏、贾四贵、马志芹、李林厚、白召凤、李科、徐有姐、张斌杰、孙慧娥、魏伊平、王斌、马团周、王宁、简俊峰、鲍登发、郑宗林、陈世荣、董拴多、李运正、库淑兰(已故)、韩菊香(已故)、李凤兰、党荣华、陈山桥、靳之林等。

 还有突出代表的剪纸人物,如宝鸡市的赵宗科,岐山县的徐引娣、杨亚利,凤翔县的张峰、陈建利、茹振乾,曹秀英等,西安的左其诚、胡晓莉、杨帆;渭南市的张立虎、安美丽、曹静、李雁敏、白明侠、雷春生、罗建民;赵焕能、雷志诚、徐清泉等,;榆林的曹宏霞、延安刘琴、韩树爱等等。

   拜读董栓多的文章,特别是我感受深刻的是他自已掏路费,走了不少地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终完成了文稿。他对陕西民间剪纸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感激涕零。董栓多是我们值得敬仰的一位老艺术家。

 

    2007年春节除夕,胡总书记在甘肃定西与农民一起欢度春节,亲手剪了一幅《回娘家》。许多媒体、观众评述:娘家就是百姓的家,回娘家就是回到群众身边。《回娘家》剪纸,充分展现了陇中人民生动的生活情景,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总书记的亲民情怀,对乡土文化的挚爱,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好评,在中国乃至世界剪纸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陕西省剪纸学会副主席、渭南分会主席简俊峰读胡总书记《回娘家》剪纸的一篇心得体会。

     简俊峰的《中国梦·剪纸梦·我的梦--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剪纸〈回娘家〉》在现实中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剪纸艺术要回归到人民群众中间,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起到美育的作用。剪纸艺术应该关心和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审美爱好。

   就目前剪纸的“现状与问题”作者列举了三个方面的“证据”,如“对新形势判断不清”“专家指导有误区”“剪纸艺术家的综合素质急需提高”。他感慨的说:“真正有大师级的精品,真正大师级的领军人物,还是有些太少,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能适应日益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     

   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还提出了“对策与出路”,发展剪纸艺术还要“走市场化之路”“锻造剪纸队伍的领军人物,走向世界”“高举文人剪纸的大旗,弘扬时代主旋律”。这就是作者的“中国梦·剪纸梦·我的梦”。有梦就有现实,作者有可能成为剪纸界的精英,只有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强烈的人文情怀的,强烈的思想性的剪纸家,就能产生、创造出好的精品、多的精品。
 

  《庆阳—中国剪纸艺术的重地》是李建荣近年来一项研究庆阳民间剪纸的重要成果,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0月出版的《传承的力量》一书的内容。后来在一些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文章很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他他对田野深度的调查,有一定的理论探讨性,文章的第一感性很强。他从首先介绍“庆阳剪纸早有的成就”,接下来从“庆阳剪纸的人文背景”“庆阳剪纸的文化内涵”“庆阳剪纸是精气饱满的艺术创造”和“庆阳剪纸具有特殊的文化复兴意义”等方面探讨,论证庆阳剪纸人文背景、文化意蕴、发展轨迹。

    他在对庆阳群众新剪纸运动的回顾中说,新剪纸保存了丰富的时代历史内容,具有历史认识价值。文章在分析庆阳剪纸发展轨迹时说,宣传性质的剪纸显然少了,刻、剪纸的情况却多了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适应城市居室的楼房多了起来,农村平房多的特点,摸准市场需求,将传统图式放大装框,将单幅作品组合成大条幅,或与屏风结合,或与刺绣联袂,进入装饰领域,发展了剪纸,使剪纸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剪纸自身特点降弱,复制雷同作品充斥市场。
   
“庆阳剪纸的人文背景”内涵丰厚,剪纸传承着庆阳的原始文明。研究庆阳剪纸对于认识华夏原始文明的发源和迁衍流变有着重要意义。

    庆阳剪纸分布宽广,形式多样,风格显著,民间剪纸艺人众多。

庆阳东部剪纸风格古老原始,质朴淳厚,其民俗亦很古远隆重。代表艺人有彭粉女、赵兴萍、曹永琴、张雪峰等。中部平原剪纸以马秀珍、张玉珍、金香莲、尚秀琴、吉彩琴、齐秀梅等为代表,这些作者早年多是民俗剪纸,后来政治题材居多,现在适应楼房剪纸装框悬挂的居室需要。从北向南有魏桂花、祁秀梅、惠富君、许军峰、段彩霞、安惠琳等。庆阳西部的剪纸粗犷豪放,浑朴圆润,有很浓郁的自然崇拜倾向。祁秀梅的传人惠富君,许军峰偏于传统粗犷。这些剪纸艺人中金香莲、雪秀梅的剪纸偏重传统民俗。赵兴萍(华池)、吉彩琴(西峰)、贺梅英(西峰)、张雪峰(合水)、李立、杨惠君(西峰)算是新一代剪纸艺人了,顺应时势,偏于细腻,各有特色。张雪峰的剪纸继承传统,风格殊异。女性因为出嫁,由此地到彼地,也带来了庆阳不同地方剪纸文化的相互交流,比如西峰区的吉彩琴娘家就是合水人。所以有时很难从地域上考察清楚,还是只有紧抓作者和作品才能调查清楚其传承。
   
庆阳剪纸以窑洞相互依存,剪纸美化了窑洞,窑洞也美化了剪纸,陇东人固有的影像造型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和强化。庆阳剪纸与多样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多种民俗活动中的剪纸都有特定的寓意,如“婚事剪纸”“寿辰剪纸”“丧俗剪纸”“祈天祛病剪纸”,还有民众生活实用的“刺绣底样剪纸”“现代生活的装饰剪纸”。

   庆阳剪纸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杂居交融,蕴藏着农民非常深厚的自然崇拜意识,或崇拜植物,或崇拜动物,或把植物和动植物融合起来崇拜,有着强烈的生命追求。
   
文章引证《山海经·大荒经第十四》的一段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六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庆阳剪纸《生命树》就是对这一记载的复制和翻版。树为何树?可统称为空桑、扶桑、穷桑……树孔如阴,可以生人,有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吕氏春秋》说尹尹生于空桑,大约是说生于有洞的桑树里了。诗经时代,孕之于林,生之于树洞是可以推想来的。古羌人一支由陇东而迁南,成羌族,羌族遗风南北颇同。羌族人认为树神威力无比,主宰五谷丰登、祛灾赐福,每年五月端午,都举行祭树仪式,男子挂五色旗,进神山将羊肉烧成灰烬抛于山野,并点燃柏枝,将彩旗献给一棵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大树以为自己的保护神。
    庆阳剪纸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也不可忽略。许多外国友人喜爱庆阳剪纸,多次来庆阳考察。把庆阳剪纸放在世界文化大视野中去看。庆阳剪纸蕴含着对自然、对人、对生活非常亲和圆润的态度,在这里,人的精神和情感如何在剪纸中表现得优美而不伤大雅是剪纸艺人们执着追求的。

  

    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阎莉的论文主题是《浅析陇东剪纸中抓髻娃娃的历史文化性》,论文立题小,论点集中。文章主要通过古老的民俗来阐述抓髻娃娃的精神内涵,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内涵与艺术价值。
   
剪纸“抓髻娃娃”被民间视为“保护神”,有招魂、避邪、送病、燎疳、禳灾、驱鬼、镇宅、扫天止雨、祈雨抗旱等等职能。“抓髻娃娃”的题材丰富,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像招魂娃娃 (送病娃娃)、钱娃娃、五道娃娃 、燎疳娃娃、簸箕娃娃、扫天娃娃、拉手娃娃、瓜子娃娃等。还有一种神祗为“繁衍神”喜娃娃,
喜娃娃是象征繁衍子孙的人形剪纸,结婚时贴在洞房里,具有子孙延续、多子多孙的含义,一般称为喜花。它的民俗作用是贴在花烛洞房里,有祝贺、启发、撩拨的目的,也有祝愿来年早生娃娃之意。

     阎莉在结语中说,“陇东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气魄宏大,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有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是陇东人民感情气质的反映,具有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 陇东民间古老传统艺术讲究生活情趣,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感情气质,美学观念,民间习俗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反映。剪纸艺术抓髻娃娃更是渗入到衣、食、住、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抓髻娃娃,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个载体,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人们世代承传和守望的精神家园。”

 

 民间喜花“扣碗”(扣碗花)是民间婚俗喜花的一种样式,这种独特的剪纸造型只应用于嫁娶喜事场合

TAG: 剪纸 论文 民间 评述

王知三○关陇民间○神秘六盘山○深居六盘山 引用 删除 平凉   /   2014-07-30 10:27:27
谢谢宁老!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4-07-15 05:49:44
陇东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气魄宏大,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有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是陇东人民感情气质的反映,具有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10-13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4580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