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twlijz@163.com,QQ:598608492

[转载]陇西走廊:氐羌民族留印迹(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15 23:59:01 / 个人分类:转载

陇西走廊:氐羌民族留印迹(三)

马宁

  羌人在陇西走廊的活动与迁徙

  陇西走廊一直是我国民族走廊中最为活跃的一条,有很多民族在陇西走廊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羌人可以说是最早在陇西走廊活动的民族之一。羌人最初以畜牧、射猎为业,战国后期,羌人在首领无弋爰剑的带领下开始兼营农业,这在范晔的《后汉书》中有详细记载。据说无弋爰剑的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其中的武都羌,生活在汉代武都郡(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带,而现今的碌曲、玛曲、夏河南部,当时为先零羌、钟存羌、当煎羌、烧当羌的驻地,迭部、舟曲大部为参狼羌的驻地。这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次羌人向南的大迁徙,从中可见,到战国中期,羌人的活动地域已经分布到河湟流域、陇西走廊西部和南部地区。

  羌人在前、后汉时前后进行了6次大迁徙,加速了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汉景帝时,羌人研部落首领留何率族人请求驻守陇西,于是景帝允许留何等人居留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临洮西南)至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礼县西北)、羌道(今甘肃舟曲县北)一带,处于汉朝的监护之下,这是羌人从湟水流域进入陇西走廊后,由西向东的一次迁徙。西羌的第二次东迁发生在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招降先零、煎巩等羌人部落,并将其迁徙至破羌(今青海乐都东)、允街(今甘肃永登南)等县。第三次迁徙发生在王莽朝末年。马援在临洮等地击败先零等羌人部落,将数千人迁徙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这是西羌的第四次东徙。永平元年(公元58年),汉明帝派窦固、马武等人与烧当羌部落在于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激战,并将投降者迁徙安置在三辅一带。建初二年(公元77年),三辅的一部分羌人迁入河东地区,这是西羌的第五次东徙。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金城太守侯霸在允川(即大允谷)一带击败烧当羌部落,并将投降的羌人分别迁徙至汉阳(今甘肃武山东)、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陇西(今甘肃临洮)等地,这是西羌的第六次东迁。这几次东迁都要经过陇西走廊。经过这几次迁徙,羌人逐渐分布到三辅地区、河东等地,羌人也因此有了东羌与西羌之分。

  除了著名民族学家马长寿先生提出的羌人的这6次大迁徙之外,也有学者认为,东汉时期,西羌内迁事件共有29次,而经过这29次内移后,东羌人数达到了70万以上。

  今天生活在四川西北部的羌族有一部分也是经过陇西走廊进入岷江上游的,这在羌族叙事诗《羌戈大战》中清晰地表达出来。叙事诗中说羌人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在远古的时候,大地一片莽原。牛群羊群多兴旺,羌族儿女乐无边。但是战争和自然灾害迫使羌人向西迁徙: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幸福的源泉。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马,战乱中被魔兵一起冲散。战火滚滚阻音讯,各自奔波找前程。其中一支中途又向南移动:阿巴白勾是大哥,率众奔向补朵山。在始祖木姐珠的帮助下才甩脱了追兵,三块白石抛下山,白石变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立云中间。挡着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羌人继续南下到了今天的松潘境内:千山万岭脚下过,来到热兹水草园。羌语热兹就是松潘的意思。

  羌族认为,人死了以后,其灵魂就一分为三,一个留在阳间和子孙们生活在一起,一个和祖先们一起居住在鬼寨中,最后一个则返回甘肃武都老家了。老人去世后,竖起扎有白色仙鹤的杉杆,仙鹤的头要朝向西方。杉杆一般高39米不等,有驾鹤西游之意,因为羌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甘肃武都迁徙而来的,武都是羌族人的老家,羌族人死后都要沿着祖先来时的路回老家向先人报到,然后再回到活着时生活的地方。为了让死者的灵魂能早去早回,就以仙鹤为坐骑。从地理位置上讲,武都正处于羌族地区的西北方,所以鹤头要朝西。据此,现在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中有一部分是从陇西走廊中的武都迁徙过去的说法是可信的。

  羌人在陇西走廊中建立的国家

  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在陇西走廊中还建立过地方政权,如宕昌国和邓至国。

  宕昌国是以宕昌羌为主体建立的政权。有学者认为,宕昌羌的原居地在紧邻枹罕的陇西以西之地,宕昌梁氏与枹罕梁氏同源于金城梁氏,金城梁氏在3世纪中期以后到4世纪初期以前西迁至枹罕。宕昌梁氏在公元4世纪中期到4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枹罕梁氏中分离南迁到宕昌城(今舟曲县西的峰迭古城)一带。宕昌国存在的时间,有据可考者是从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贡于魏(公元425年)开始,到宕昌国灭亡(公元564年)为止,共140年。其辖地包括现在的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县和文县,这说明羌人的两部分(宕昌羌与邓至羌)联合起来,初建了党项人的联合政权。宕昌羌从金城西迁枹罕、南迁宕昌的路线正好是从陇西走廊的中北部地带到西部再到南部的,这为陇西走廊的活跃性提供了例证。

  《北史》记载: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士风习俗,亦与宕昌同。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周文命章武公导率兵送之。邓至国位于宕昌国南边,因为分布在白水流域(今白水江),所以叫白水羌。邓至城在阴平古城(今甘肃文县鹄衣坝)西北,邓至羌檐桁失国,奔魏,太师泰使秦州刺史宇文导将兵纳之

  氐人在陇西走廊中建立的国家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始分布地在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地区。氐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由于与中原地区联系交往多,因此也多通汉语。氐人的农业和纺织水平都比较高,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兼饲养牲畜。

  氐人在五胡十六国时曾建立过氐族政权仇池国。汉建安(公元196至公元219年)年间,氐族首领杨腾开始定居在仇池一带。仇池山位于今甘肃西和县,占地约万亩左右。杨腾的后代杨千万曹魏时期被封为百倾氐王。西晋武帝时,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受西晋封号。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族部众拥戴杨茂称王,始建前仇池国,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东晋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苻坚派大将苻雅、杨安攻破仇池,氐族人被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

  后来氐人杨定重建仇池国,自称陇西王。后杨定堂弟杨盛继位,在公元405年占有汉中地区。仇池国在杨难当政时最为强盛,国土东至汉中,南逾广元,北达天水,西据宕昌,统治了整个舟曲地区,并扩展到迭部县东部。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后仇池国为北魏所灭。

  其后,杨氏后人又建立武兴国与阴平国,为仇池之旁支。刘宋泰豫元年(公元472年),杨文度被封为武都王,开启武兴国。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西魏将叱罗协追杀杨辟邪,武兴亡。由仇池建国到武兴国亡共300余年。阴平国是杨难的族弟杨广香建立的。陈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阴平王杨法琛之子永安反杨坚,被杨坚手下达奚长儒所败,阴平国亡。氐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陇西走廊的南部,从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算起到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共计358年。

  氐人的迁徙

  氐人在汉魏时期曾有过3次大迁徙。

  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前111年)派中郎将郭昌率兵灭氐,设置武都郡,氐人受到排挤,逐步向境外的山谷间移动。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出兵征讨叛乱的氐人,将一部分氐人迁至酒泉郡,这是氐人的第一次迁徙,从陇西走廊的南部迁往北部,一直进入河西走廊。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担心蜀军占领武都,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将5万氐人迁徙到扶风、天水二郡界内。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刘备占领汉中,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迁徙武都汉人、氐、傁万余户于京兆(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广魏(甘肃天水东)等郡县内,这是氐人的第二次迁移,从陇西走廊南部迁徙到北部和东部,进入关中。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武都氐王率400户降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蜀将姜维出兵陇西(今甘肃陇西南),魏将郭淮迎战。姜维退兵后,郭淮将300余户的氐人迁徙到关中一带驻扎,这是氐人的第三次迁移。经过这3次大迁移后,魏晋时期的氐人,除了在陇西走廊中的武都、阴平故地分布外,在关中和陇右又形成了两个分布中心。

  氐、羌民族作为陇西走廊中的原始民族,在陇西走廊中的活动非常频繁,曾经建立过比较稳定的地方政权,又因为中原统治者对陇西走廊的争夺而被迫进行较大规模的迁徙。在外力的驱使下,氐、羌民族从陇西走廊的原居住地流散到临近的陕西、四川等地,逐渐融入到这些地区的汉族中。氐族从此消失,遗留下来的羌族则还在这一带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1-12/16/content_81646.htm


TAG: 陇西 民族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