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twlijz@163.com,QQ:598608492
禁忌与“解禁”——由正月十三“杨公忌”说起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26 14:17:45
/ 个人分类:随感
禁忌与“解禁”
——由正月十三“杨公忌”说起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是“杨公忌”——一年中最大的一个禁忌日。回想起小时候的今天,本来热闹非凡的正月,每逢十三便显得相当沉寂。这天白天村里不响锣鼓,晚上的社火不能出本村;不走亲戚,也不外出;没有婚丧嫁娶仪式,不能动土、搬迁……一大堆的禁忌让人们乖乖蹲在家里。
在中国传统民间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社会禁忌经常调解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有些社会禁忌是人们日常经验的总结,有些来自民间的口头传闻,相当一部分禁忌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久远的年代,生活在民间生活中的人们严格遵守着禁忌,犯禁意味着必然要遭到严重的“惩罚”,因此,很少有人“以身试法”。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许多禁忌已经“失效”了,“失灵”和“失效”之后便是消失。
如果不存在禁忌,压根儿就没有“束缚”人的一些规则。可能是现实社会需要遵循的规则太多的缘故吧,国家法律、社会伦理、各项制度、学生守则等等,这些应接不暇的规则搞得人们头脑发晕,到底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一时难以分清,还能顾得上在民间流传的、没有经过明文规定的禁忌呢?
“解禁”的出现之后,一些民俗事象彻底消失,延续多年的民间秩序相应被颠覆。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根本不知道“杨公忌”为何物,说不定还有许多人把每年的正月十三作为开业或者结婚的喜庆日子,在农村,今日锣鼓响翻天,今晚的社火照样要走出自己的村庄,到别的庄口热闹一番。
禁忌在农村还有一点痕迹,每年的正月初六我从没有坐车出去过,这样大家会觉得奇怪。原因是我家不在县城,经常搭的是“过路车”,正月初六是一个坐车高峰日,根本搭不上车。因此每年过完春节返回单位时,我经常选择的是正月初七或者正月十四这两个日子。经常遭到母亲的责怪:“七不出,八不入,为啥偏要选择初七呢?”十四与“失事”谐音,故有些当地人不愿出行。临出发时,母亲说:“既然你们不忌这些 ,今天搭车容易。”到公路边时,看到疾驰而过的客车和车上挤满扎满的乘客,母亲说:“现在的人没有忌虔了”。但我觉得他们还是多少讲究一些禁忌,我可以在这两天搭上返行的车了。
尽管“解禁”早已发生了,但是禁忌还是“镶”在老年人的心里,成为一种浓重的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载民间禁忌的老一代人逐渐离开这个世界了,还有谁记载这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很长时间的禁忌呢?
相关阅读:
- 实用:各国常见风俗禁忌简要手册 (Robot, 2008-10-29)
- 在线读书:《中国民间禁忌》 (Robot, 2008-11-07)
- 禁忌习俗的口传颠覆及其中心话语 (万建中, 2009-1-05)
- 爆竹“解禁”与否应由民意抉择 (叶子, 2009-2-04)
- 清明节不能忽视的25个禁忌 (刘道超, 2009-4-03)
- 广西汉族禁忌——年节禁忌 (天曳, 2009-5-06)
- 广西汉族禁忌——行业禁忌 (天曳, 2009-5-06)
- 爆竹“解禁”与否应由民意抉择 (叶子, 2009-2-13)
- 玻璃装饰家居禁忌 装修需警惕 (叶子, 2009-2-15)
- 小心!不能与西药混吃的食物(转) (刘道超, 2009-6-15)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解禁
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