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生活陷入困境手艺后继无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12 16:46:25 / 个人分类:关注非遗

生活陷入困境手艺后继无人

文化遗产谁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正面临着尴尬: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难度日,极具浓郁北京特色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在日前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我们发现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分布在各地的濒临消失的遗产项目,又以80高龄以上的传承人为主。
 
    有几位40岁左右的传承人,又多是继承家传手艺。而对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除了投入有人愿意投入欣赏的、关注的眼光,这些老手艺已不再有现实的吸引力。

  鬃人传人盼望偷艺人

  今年65岁的白大成老人是京城做鬃人的民间艺人,人称“鬃人白”。上个世纪50年代末,经街坊介绍,白老从一位老艺人那里学到了鬃人制作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鬃人是北京独有的手工艺玩具,创始于清代末期,鬃人的底部安有一圈鬃毛,将高不过半尺的小鬃人放入铜盘中,一敲打铜盘,鬃人就在鬃毛的弹性作用下旋转舞动起来,老北京人称之为“盘中戏”。白老推陈出新,其创作的鬃人更接近京剧舞台人物,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

  “鬃人在清末曾一度繁盛,可如今只有我是北京鬃人惟一的传人。现在前来学制作鬃人艺术的人能坚持下来的极少,单纯模仿只能出玩偶,没有精神。”在大众面前,白老能将鬃人的制作技艺一一和盘托出,希望有更多有心人能学会。记者了解到,有着一张个体营业执照的白老一直靠做鬃人养家糊口,时而“兼职”做点策划。

  皮影老人成了看门人

  66岁的路联达老爷子摆弄的是北京皮影。皮影自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西派的班社就集聚在宣武门至新街口一带。作为北京硕果仅存之制作、表演皮影的老艺人,老爷子从北京皮影艺术剧团退休后,为让手头儿宽裕一些,辗转找到了一个工地给人看大门。“好多老艺人已经不在了,剧本没有留下来。现在还能演的只有《西游记》里的几折、一些童话和寓言故事。我20多岁时,剧团还有两个队,最兴盛时有32名演员,但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人。”

  民间艺人没有继承人

  北京民间艺人中不少家住西城,如毛猴艺人曹仪简、草编艺人裕庸、风筝艺人孔祥泽、剪纸艺人刘韧等,大多数如今已经七八十岁高龄,“面人郎”郎少安几年前已经故去。上个世纪40年代后,前一辈手工艺人大多不再搞手工制作,如今能摆弄这些老玩意儿的民间艺人不但手艺面临失传,生活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过去在鼓楼、什刹海都有说书艺人,如今早已人去楼空。始于清乾隆年间的八角鼓艺术,已相延200余年,柳荫街曾有过票房,后来由于场地原因,票友随之散去。新街口的曲艺票房“集贤承韵”仍在活动,但负责人钱亚东先生已90岁高龄。

  据调查,在本市200多家工美企业里,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身怀绝技的大师们大多已年逾花甲,退休在家。而地毯、花丝镶嵌、剧装、绢花等效益欠佳的行业,更是连续多年招不进徒工,不少企业已经没有年轻人。与此相对应的是,民间工艺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后继乏人已成为北京传统工艺的心腹之患。

  一位丹麦学者曾经不无遗憾地说,希腊的《荷马史诗》最早是说唱的,现在只能看到文字,中国一些古老而鲜活的文化艺术应该加以保护。

(来源:新华网)

(编辑:春心如酒)

 

TAG: 困境 生活 手艺 后继无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2446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