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泰山老奶奶的来历 (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08 10:38:00 / 个人分类:好文共赏

泰山老奶奶的来历  

 
 徐北文

  正像欧洲人认为大神宙斯居住在奥林匹克山上一样,古代居住在中原的华夏人群也以为神住在山上,而最大的神就居住在最高的山上。在三面环山一面倚海的中原大地上,黄河、济水之间的居民众多的地区,最高大的山就数着泰山了。事实上,泰山原名大山,即最高大的山,随着人们眼界的扩大,知道它并非最大的山之后,才写做太山或泰山作为区别。《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地奉祀的八神:天、地、兵、阴、阳、日、月、四时,其中天主在齐都临淄的天齐(即脐)渊,地主则在泰山梁父。说明泰山是大地之主神的居住地。
  先秦古籍中尚没有“五岳”一词(《周礼》中虽有,但其书不可靠),约撰写于战国时代的《舜典》曾说舜按四季巡狩四岳,但没有指出“岳”的名字,惟一指出山名的只有“岱宗”。说舜在二月东巡时,“至于岱宗”,举行了焚柴的祭典。可见当时只把岱宗——泰山做为独尊的神山。为什么隆重祭祀泰山呢?《春秋公羊传》在僖公三十一年中说:“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河海润千里。”说黄河、东海能润千里,一般山川只能润百里,泰山的云雨则能润泽天下。古人往往把自然的力量人格化,泰山神曾被说成是天帝的孙子——天孙。后出的《历代神仙通鉴》又说他名赫天,是盘古的儿子。唐代封为天齐王,宋朝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朝又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他的妻子,宋朝封为淑明后,并且生有五子一女。第三个儿子尤为民间信奉,称为“泰山三郎”。后唐明宗特封他为威雄大将军,宋朝封为炳灵公,又封其大哥为佑灵侯,二哥为惠灵侯,四弟据说出“家”信佛,封为静鉴大师,五弟为宣灵侯。但南朝《集异记》又有第七郎的故事。泰山神还有一女,据晋代《博物志》说她出嫁西海,当了西海神童的妻子。而《按神记》说泰山女嫁为河伯妇。据《列异传》所云,泰山神的外孙又当了天帝,当然是泰山神女的儿子了。关于泰山神的血亲宗系乃至姓名有种种不同的异说,这里不再举出。
  泰山神的权力也很大,《公羊传》说他能兴云致雨于全天下。汉代《风俗通义》说:泰山尊为岱宗者,“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更早在《白虎通义》中就说过:“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所以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待之处也。”因此,泰山管阴阳交代,生死递嬗,所以历代帝王要上泰山封禅,向上天报告政绩。同时,《风俗通义》又有“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长短”的说法,《博物志》引《孝经援神契》也说:“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泰山神是掌握人类生死大权的。汉代以来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人死了魂灵要回到泰山。如“中国人死者,云魂归岱山”。(《后汉书·乌桓传》)刘桢赠曹丕诗也说:“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已出土的东汉墓的镇墓券文,常有“生人属西长安,死属太山”的字样。南北朝佛教盛行后,印度民间传说中的地狱主神阎罗王的神话也被引进,并且和泰山治鬼的说法相结合。甚至翻译佛经时也用“泰山”来译“地狱”一词。如吴·支谦译的《八吉祥神咒经》就云:“泰山地狱。”泰山脚下的蒿里山也修起了十八层地狱庙,而且附近的一条河叫奈河,与中国佛教地狱中的河名相同。北京及各地的东岳庙都设有所谓七十五司(有的是七十二司)的审判亡魂的机构。更多的府县都在城隍庙中塑鬼判之像,民间说人死后先到当地城隍庙接受初审,然后递解于东岳大帝。更有人相信阎罗王也要受泰山神的管辖。
  总之,泰山神的职能甚多,而且历代各有所侧重。上古时它是大地之主,兴云致雨,以利万物,人死后其灵魂要回归泰山。战国阴阳五行学说盛行,泰山成为帝王改朝换代、天下大治之后向上天报告成功的封禅之山。汉代以后又与印度地狱传说相结合,成为阴曹地府的最高主宰。作为天齐仁圣大帝的泰山之神,他的权威直到宋代初年一直非常稳固。不料想——半路里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来,突然一位柔弱的女神出来后,不久就喧宾夺主,令善男信女真个有眼不识“泰山”,眼中只有一位碧霞元君了。
 
2泰山奶奶的来历 徐北文
  这位女神是宋以后才出现的,不见经传记载,来历不明,因此就有种种的说法。《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明代王之纲《玉女传》中引《玉女卷》云:“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她幼年礼拜西王母,得曹仙长指教,上天空山(即泰山)黄花洞(后石坞)修炼成为玉女神。《玉女卷》当是民间道派所写。汉明帝时,没有中元年号,汉景帝倒有“中元”纪年之称,但只有六年。历代各朝从未有西牛国的建置,佛经中倒有西牛贺洲之名,汉代的地方政权并无府治,只有州治,而且从无孙宁府之名。或许是“济宁”的误传。奉符县是宋代命名的,即今之泰安市。石守道确实为奉符县人,即北宋泰山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石介,字守道,人称徂徕先生。他是以批判佛、道两教而自任的。看来,显然是牛唇不对马嘴的捏造。当今在泰安民间流传着的故事则是:古时候,徂徕山有个叫石敢当的农民,平日急公好义,很有威信,只生了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在徂徕山吹柴,遇见老嬷嬷指点,到泰山成了一山之主,即泰山老奶奶。(据陶阳主编《泰山民间故事大观》)显然,后一故事是从前一故事演变来的。它盖源出于金元之际的泰安民间,当时人们还记得泰安郡原来叫奉符县,石守道那时还在民间有相当的名声,所以把女神说成是当地学者石徂徕的女儿。当确定奉符县的行政区划时,记录者知识很浅,就编造出来,至于年代年号也往上推后加以捏造。其后这故事仍在泰安流传,石守道的名声已渐湮没,就把人们常常在建筑物上刻写的“泰山石敢当”替换了石守道。石守道是徂徕山下人,又号徂徕先生,因此石敢当的故乡也是徂徕山了。
  这种朴素的民间传说,不能满足宗教人士的要求。如前引明代王之纲的《玉女传》引李谔的《瑶池记》说:“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说泰山女神是七仙女之一。《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则说:泰山元君应九气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据《续道藏》第1063册)但是更多的道教徒,则直接把她和东岳天齐大帝拉为一家,如明代编著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说东岳天齐仁圣帝有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是也。”依据晋代人的记载,泰山神女已嫁为河伯之妇,或西海神之妻,不应住在娘家,而且又不顾炳灵公等五兄弟而占山为主的。宗教的体系和道理从来是矛盾而不经的,因此也不能以常理来驳斥之。
  泰山女神的祟奉只是一个偶然的原因,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之《郊社考》载:泰山巅之太平顶原有玉女池,池侧有石像。但池久已壅浊,石像也残破。宋真宗赵桓到泰山封禅时,先派经度制置使王钦若监理整治道路庙宇,于是治泉池使之畅流。皇城使刘承珪奉诏将石像更为玉石者,并修筑石龛以居之而“奉置旧所”。清初张尔歧《蒿庵闲话》则记载:“汉时仁圣帝前,有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后代的叙述源出于前代的记载,不过演化的较神奇,如皇帝到池中洗手,石人浮出等。但说是古代的一组金童玉女像的残留,并非是原有玉池旁尊奉单一的女神,是合于情理的。据这两项记载,可以看出宋朝的封禅大臣为了修整环境发现石女像(即东岳神前侍立的童男童女之一)的残留,便换了一个新像,修了一个石龛于池侧,不过是履行封禅的应有之事,并没有尊祟她为泰山主神的意图。所谓封为“碧霞元君”则是宋代以后,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
  出乎宋代君臣意料的是,这位玉女神的香火却日益兴隆起来。到了明代被朝廷封为碧霞元君之后,更为风光,岱顶修筑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据明代史学家张岱的《岱记》称,当时千里之外的善男信女都来朝山进香。进山者都要交纳香税,香税之多竟成了政府的一项专项收入。每年由省、府、县共同核点上缴府库。香税的征集,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年才废止。从元旦开始,直至其四月十八诞辰,泰安的香客云集,超过当地居民数倍。据清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的描绘,民间各地都自发建有泰山香会,由会首平日集资,然后率会友朝山,组成进香队伍。除了朝山之外,全国各地也修起了泰山娘娘庙,其数目甚至超过丁东岳庙。以北京为例,她的神庙的数目为第三位,(见燕仁《中国民神66》一书)计有数十座之多,香火最盛的地方是金顶妙峰山的庙宇。
 
3泰山奶奶的来历 徐北文
  碧霞元君的兴隆,在泰山,她压倒了天齐大帝,成为民间朝山进香的主要目标,她的庙山下有灵应宫,山半有红门宫,山顶有碧霞宫,使其他神相形见绌。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她的祠庙遍布各州县,并且各地有特设的朝山香会组织,有基本的信徒和神职人员。因是利源所在,其他宗教神职人员十分妒羡,于是便试图与泰山女神拉关系。佛教徒曾经说碧霞元君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录明代沈应奎的《再谒元君存议》也说:“按普陀大士转轮救世之说,佛藏经班班可考。(泰山元君的成神)似与佛藏转轮说相证合。”同是民间道教,也有人把华山玉女和泰山元君相牵合的。至于茅山派的道士更造出他们的大茅君茅盈被东岳大帝招了女婿,成了玉女大仙的丈夫,代管泰山之事,据清代《历代神仙通鉴》云:茅君之师王君游泰山,帝君谓王君:“吾有五子一女,五子已娶三媳,女名玉女大仙,独居岱岳太平顶,愿以玉女妻之(指茅盈),子意云何?”于是与茅君“订于八月月盈之夕至泰山完婚。结缡之后,另居旁丘胥山,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代理大帝之案,统吴越之神仙。”这种沾光揩油的办法,当然为奉祀元君的道统所不承认,事实上茅山派也未得逞。至于碧霞元君名称,宗力等在《中国民间诸神》一书中指出:“泰山玉女封为碧霞元君,实始于明代(或说成化间,或说嘉靖间)。不过当时碧霞元君并非泰山娘娘的专利,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有此称号。《封神演义》甚至称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但至近代,这个封号渐为泰山娘娘所专有了。民间传说该神能使妇女多子,又能保护儿童,所以妇女信奉尤虔。而顺懿夫人也常助产生子,颇疑泰山娘娘信仰形成过程中,曾吸收了两位碧霞元君的故事。”
  考历代官方文献,对于泰山的祭典,只承认天齐仁圣帝君的地位,碧霞元君兴起较晚,只被认为泰山诸神之一,为何她居然喧宾夺主,后来居上了呢?我们认为:泰山神权的职能变迁与此有关。原来的职能,如封禅只是帝王关心的事,百姓对此不关心。又如以神道设教,国家定期祭祀名山与大川的活动,是政府官员的例行公事,与百姓利害关系不大。只有从人死魂归泰山的古老习俗转化而来的泰山神治鬼以及与印度的阎罗迷信相结合一事,得到百姓的关注,所以东岳庙遍天下。不过庙宇中的判官和七十五司的设置,其实是阳世官衙的翻版,只使百姓畏惧慑服。他们为了亡亲灵魂的安宁不得不去礼拜及烧香上供,宛如家人打官司,亲属去向官府打点行贿一般,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是碧霞元君便不同了,她能保佑百姓平安,消灾免害,尤其能促使妇女生子,儿童出痘时免于死亡,以及消除眼疾及各种病症等,这些都是与百姓生活痛痒贴身有关的事。她又是一位女神,一位老奶奶,百姓的许多愿望都易于向她倾诉,妇女们尤其如此。青年妇女希望母子平安,老年妇女希望能使子女孝顺,家庭和睦等等。这样,她的信徒就超过了东岳大帝。
  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在人们意识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古漫长的母权氏族时代,母性是最高权威,当父权在现实中被承认后,母权的代表便升华为神,始祖母的形象主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如周氏族的老祖母姜嫄,成了高禖神,主管男女结合与生育。东周以后,又流传着女蜗用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西王母的故事也在此时出现了,到了汉代成了最受爱戴的女神。古代的山东,民间生了长女作为主祭家神的巫儿,一生不嫁(据《汉书·地理志》),也是这种重女观念的遗留。何况,泰山的神话传说中,早就有女神出现。根据《韩非子·十过篇》所说,黄帝曾“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王注:有小泰山,称东泰山,故泰山为西泰山。)当时“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传说中的黄帝在泰山大会群神,可能与他在此庆祝战胜蚩尤有关。《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这位人首鸟身的“玄女”,正是东方氏族神话中的鸟图腾,也即殷商史诗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的拟人化的初型。文献记录虽晚在六朝以前,但却保存了上古的传说,这应是泰山女神的原型即鸟身的玄女。这种传说当在民间口头文学中继续传播,到后来就转为迎西王母的七个仙女之一,又转化为玉女,奉符县石守道的女儿——玉叶,或是泰山神的女儿,遂又演化为泰山老奶奶,重新又被帝王封为碧霞元君。因此,老奶奶的兴起在宋以后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心灵中的潜意识——母权氏族神祟拜的复归。
  上述种种应是泰山女神代替男神的两个主要理由。无独有偶,佛教也在此时完成了把观世音菩萨由男神转化为女神的程序。印度的佛教对女性的歧视比中国更严重,佛教规定女性是不能成佛的,如成佛必须先转世使女身变为男身才成。因此,佛教诸神中以男性为尊。原来的观世音本是阿弥陀的儿子,大势至菩萨的大哥。因此,直到唐代,中国绘制的观音像尚为男性。在约到了宋朝,因观音为妇女说法时能现女人相,所以才常把他绘为女相,这种女相观音逐渐受人喜爱,观音也成为最受欢迎的菩萨,因此佛教宣导者顺水推舟,使他干脆永远以女相出现,在信徒中也就误认为他为女性,称之为“观音娘娘”了。在佛教这一造女神活动的前后,江南水乡和沿海地区则又出现了一位妈祖——天妃娘娘。据说她是莆田林巡检之女,死后为神。据记载她是宋以后祟奉起来的,宋封灵惠妃,明永乐七年加封天妃,祟祯年间封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等称号,成为漕运航海的保护神,也是保佑百姓平安的最受爱戴的女神。我们应注意的是,三位女神都是在宋代以后盛行于世的。
  综观我国历代神史,女神崇拜由姜嫄、女娲,到西王母之后,即汉代以后逐渐衰微,直到宋代之后才大约同时出现了三位影响巨大的女神:泰山老奶奶、妈祖和观音娘娘,其原因是什么?值得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深入研究

[《徐北文文集》1996年,济南出版社]

 

分享到:

TAG: 来历 泰山 老奶奶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09-06-08 21:49:44
哈哈,我觉得这就很有诗意了,为此,我只好再找找更有诗意的满足你等80后的需要
时光都去哪儿了 引用 删除 朱振华艺苑   /   2009-06-08 20:27:20
马老师,给我们整个更有诗意的页面行不?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3810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