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冯骥才:电脑不会把书送进历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1-26 16:22:08 / 个人分类:直击现场

查看( 419 ) / 评论( 0 )

华夏经纬网   2014-01-26 09:32:18   
字号: 

  一手拿着钢笔,一手拿着毛笔,微笑的脸上洋溢着创造的自信与快感。这是若干年前,新华社记者杨飞为大冯拍摄的一张非常经典的黑白照片。如今的大冯,手中又多了一样东西——ipad,自从去年春天,他在英法之行中首次尝试用它完成了新书《西欧思想游记》的写作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仅仅半年的时间里,又用ipad陆续写出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俗世奇人2》,以及大量文化保护和文化思考方面的文章。 

  有趣的是,尽管对电脑的运用已相当熟练、游刃有余,大冯对传统的读写方式仍充满情感。因为在他看来,电脑只是一种工具,永远代替不了传统书写的“生命痕迹”和纸媒阅读的深层快感。

  新年伊始,大冯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口气推出八本书,发布会上亲身感受到年轻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更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念。“电脑不会把书送进历史”,大冯信心满满地对本报记者说。

  将“小我”融入“大我”

  最近,有一位德国学者造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参观“大树画馆”时他告诉陪同人员:多年前他见过冯骥才,与他有过文学交流。大冯闻讯来画馆看他,德国人一见大惊:

  “你还活着?”

  “是呀,我不是活得挺好吗!”

  “活着,怎么能用你的名字为学院命名呢?”

  大冯这才明白:原来,在德国,一般是名人死后才以他的名字为一个学院或机构命名的。

  “所以,我特别爱惜这个学院,”大冯对记者道,“我现在要带五个博士生,两个硕士生,经常要为他们讲课,一起研究学术论文,还承担着许多科研项目,其中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年画和皇会)重点项目,还有唐卡研究,皇会和口述史方法论研究等。很多人都奇怪我是如何同时做好这些工作的,我想,用我一首题画诗便可做出解答:‘大风入老柳,一如乱发飘,枝乱我不乱,从容看万条。’我喜欢同时做几件事,而且计划缜密,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其次,工作和休息,时间分配合理,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一天当两天用;第三,从不串门、赴宴、娱乐和应酬,所有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创作;第四,除去重要的必须参加的会议,我认为意义不大的会,能不参加尽量不参加……当然,我也承认我有着超乎常人的旺盛精力,否则,是不可能一人驾驭‘四驾马车’的。”

  作为作家和画家,大冯眼中的艺术是纯粹的,无功利目的的;对艺术,他始终怀着一种神圣感、敬畏感。他家有个夹子,装满他想写的东西,如《文藏雅记》,记述他的收藏故事和经验;《年画的发现》,记述他在年画考察中的发现与思考;《绘画杂记》,记述他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解,如笔墨与笔触,色彩与墨,国画中的时间性等;《九迁》,则记述他大半生中在天津的九次搬迁所折射出的社会变革……

  “我想写的东西很多、很多,都没写,为什么?我认为有一个东西更重要:为我们国家建立一个系统的文化档案,下一步,我全力以赴要做的,就是卷帙浩繁的《中国口头文学全书》,书中搜集整理了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共八亿七千万字,分三千册出版,是个意义重大的文化工程。”

  “我认为,把‘小我’融进‘大我’,是一个人最高的境界,也是最大的幸福——忽然看到我们大地上的百姓有这么伟大的创造,以你不可想象的形式,创造出这么缤纷多样的美来!”

  用电脑是被“逼”出来的

  看到如今大冯在他的ipad上熟练自如地写作、浏览和传输文件时,记者不禁慨叹网络时代对人的强大“异化”作用,因为就在几年前,大冯还是一个拒用电脑的“手写主义”者。

  大冯说,在他熟悉的作家中,最早使用电脑的是王蒙和张贤亮。

  “王蒙刚用电脑时特别牛,我去他在北京朝内北小街的家中做客时,他马上冲我炫耀,在电脑上打出一行字:‘欢迎冯骥才同志到我家视察工作!’张贤亮也很得意,开政协会时我俩同住一室,他天天弄一电脑在我眼前晃悠,我说你给老婆写信也用电脑吗?他说,当然,敲完信打印出来,再签上我的名字。但我是一个画画的人,对笔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觉得它是一种生命的痕迹。例如你写一个‘爱’字,是有情感蕴含其中的,是电脑这种机械手段无法表达的。另外,打印的东西可以大量复制,而手写的东西是不能复制的。”

  既然如此,大冯又是怎样用上电脑的呢?

  “我用电脑,都是被工作逼出来的。”大冯对记者道。

  原来,大约两年前,大冯学会了使用ipad,主要是用它浏览信息,查阅资料,储存图片和写些简单的备忘录之类。去年春天访欧时,大冯想写一本欧洲思想游记,每天一段,像写日记一样,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但每天晚上回到下榻的饭店,他已十分劳累,无力再伏案写作。这时,他想到了手中的ipad:一边半卧床上休息,一边在触摸屏上写作。

  这样,他越写越熟练,越写越上瘾,20多天里,竟写了六万多字,回国后稍加修改整理,一本全部用ipad写作的《西欧思想游记》便脱稿了。

  “多么叫人激动的写作试验!”大冯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感叹说。尝到电脑写作的甜头后,大冯便一发而不可收。在他新出版的八本书中,《欧洲思想游记》和《凌汛——朝内大街166号》是用ipad写出的;尚未出版的《俗世奇人2》,则是他从去年国庆长假开始动笔,用半个月时间写了18篇天津卫的“俗世奇人”。

  大冯还为记者朗读了存储在他ipad中的另一本书《灵性》中的精彩句子:

  “嫉妒,也许是一种动力。”

  “树叶织成一个奇特的筛子,把最美的光斑筛入自己的林间。”

  以前,他会把电光石火般闪进头脑的智慧的句子,随手记在身旁的纸片上或小本中,零零散散,很难凑齐,而现在,他有了ipad。“这样我就不会丢掉生活中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了。”大冯得意地说。

  纸媒与新媒体并存又博弈

  “当下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等都在走下坡路,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所取代,对此,您有忧虑吗?”

  对记者的这个提问,大冯眉毛一扬,面露微笑,娓娓道来:“我本人倒没有太大忧虑。我觉得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代替不了传统媒体。不错,电脑对我帮助很大,第一是可以让我浏览新闻,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甚至可以在电脑上写作;第二是可以在网上搜索资料,既方便又快捷;第三是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但我始终认为,电脑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要使用电脑,又不能过分依赖电脑。因为很多东西是电脑不能给你的……”

  大冯举例说,电脑上有很多美术网站,可以浏览很多绘画作品,但与你在博物馆和画廊看画有很大的不同:画家画在纸上或布上的画,是有生命痕迹的;你在绘画原作前获得的,是一个有肌理、有质感、有生命的东西,而在平光光的电脑屏幕上是得不到这种感受的。还有,你在电脑上下载的音乐、电影和表演艺术的视频,与你在音乐厅、电影院和剧场里所获得的视听感受,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同样道理,纸质媒体也不会被电子读物所取代,延伸阅读、深度阅读,还需从图书和报纸中获取,真正的学术研究,还离不开图书馆。另外,我们从网上得到的信息多是常识性的,碎片式的,不系统的,缺乏内在联系的,且不说还有存在一些错误的信息。

  “所以电脑不会代替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不会代替传统的传播方式。我经常对我的研究生说,不要总抱着电脑不放,要与它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它把你变懒了,变浅了,要知道,电脑是不能完成一个人的修养的。”

  大冯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纸媒与新媒体博弈的时代,也是并存的时代。“我目前是报纸和电脑都看。有时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好文章,拿着它在灯光下静静地阅读,分享着记者的观察与思考,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是我在电脑中得不到的。当然,报纸也要不断创新,找到与新媒体竞争的优势,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而言之,电脑不会把书籍和报纸送进历史!”说这句话时,大冯声音宽厚,眼睛发亮。

来源:今晚报


分享到:

TAG: 电脑 冯骥才 历史

我来说两句

(可选)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3804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