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河南山西文化调研札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4-14 07:48:49 / 个人分类:旅行田野

河南山西文化调研札记
文/马知遥


1、文化遗产与特色文化

3月31日中午11:10从天津出发,晚9:10分至河南开封。
4月1日上午河南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幕。冯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于当天下午出席了2012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论坛。在论坛上,冯骥才提出,要创造平台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民间文化,把民间文化还给人民。4月2日到新乡。下午3:00冯先生即兴发言有将近一小时,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如果让起个名字那就是《文化遗产保护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尤其是听到冯先生在报告中不经意说的一句话令人内心突然被揪了一下,他说:我们保护文化遗产就如同让家里留下我们奶奶的照片。是啊,谁如果家里没留下一张祖宗的照片,那就真的忘本了。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留下我们的记忆,留下文化的根。那天下午清华大学的蔡继明教授也发了言。综合两人的发言我觉得有两个命题值得思考: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历史嬗变。这个命题可以从中国建国以来节日地位的变化来分析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历史三大元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节日文化的影响。从而找到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问题和出路。2、思考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真思考冯先生提出的文化遗产不能发展文化产业,认识文化产业的真正含义和特征,这关系到解决文化遗产被胡乱利用或者盲目发展为产业的错误认识。冯先生提出的产业的几个特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这适合电影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却不能让文化遗产进行这样的产业化操作。因为文化遗产如果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就会让文化遗产面目全非。这样精悍的表述非常重要,在当前文化遗产被当做文化产业发展的对象,地方政府和商家纷纷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却不知道文化产业为何的现实情状下,首先需要的是对概念的理清。冯先生几句话就已经抓到了两者的重大区别。最后先生提出:文化遗产+钱不等于文化产业。
印象深刻是在参观工程浩大的清明上河园时,我留意到那些依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仿制的人工景点没有多少令人驻足迷恋之处。因为这里没有历史遗迹也就没有了真实的记录,也就少了文化的尊严和神秘感。人工的复制无非是形式,灵魂没了。而开封这块古老的土地本有自己灿烂的文化,有自己足够自豪的特色文化:一门忠烈的天波府杨家、清正无私的包公、至今潘杨不接亲的传统文化,加上这里更多的忠义故事足可撑起开封清明文化中让人留恋和尊敬文化精神,可惜在清明上河园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空壳的园子,少了文化的灵气和文化的力量。
4月3日到新乡潞王陵、比干庙。冯先生给比干庙题词留念。他沉吟片刻挥毫写下:“真话本应命相托。(轻叹一声)当世谁人如比干。”接着又去了当地的一个明清古村落:小店河明清故居、小杨村木板年画等地。在座谈与考察过程中,冯骥才主席指出,河南是一个“超文化大省”,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深刻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切实保护好中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把无形的记忆变成有形的记忆,将中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一个神圣的职责。先生每到一处都很仔细地观瞧,认真询问村落的历史沿革及民俗习惯,他觉得很有价值的地方就会高兴地招呼我们过去一起看,并指出某处古建筑的高妙之处,某个遗落的石刻的宝贵之点。在一些一般人发现不了的细节前,先生总是耐心讲解,那时候我们都在他的身后或者身旁,生怕错过了这样聆听的机会。到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冯先生总是被当地人们簇拥着合影,那时我总很自觉地停在他不远的地方,我知道作为细心的他总要在和大家合影过后惦记着他们的弟子们一起合影。所以,他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手势,弟子们都一拥上去。
这天看的景点多,先生看得特别仔细,因此吃饭时已经是中午一点多,回到开元宾馆已经是下午3:00。没有休息大家收拾行李出发,顺便要去调查获嘉县小杨庄村的木版年画。年画艺人叫张同瑞。主席仔细地观看了他的画作,并指出他的画与滑县、杨柳青的不同,询问了他做画的几道工序。主席和艺人又坐下来攀谈了半小时,赠送艺人4本书,并指示当地文化部门按照口述史的做法对艺人进行科学的档案整理。
这一忙到了下午5点多,告别了新乡各级领导,主席带我们开往山西晋城,到达时已经是黄昏。吃饭后,主席邀我们一行人到他房中叙谈。我问起主席为什么在比干庙提字时轻叹一口气,他说:你还注意到这个细节了。“我本来是想题:当世茫茫无比干。但考虑人家要你题字是要挂起来的,别让对方为难了,就随即改题了当世谁人如比干。”意思没变,锋芒小了很多。当时主席一定是被比干的气节所感染,内心中的激动和豪情以及无奈都在笔端了。在为全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上下奔波,他经常会遭到误解和诋毁,不为一些人理解,他也许也有比干一样的烦恼。但从来没有放弃。
路上,他对山西民协主席常嗣新说:“我来是为收集有用的古村落信息的,不要让我遗漏了它们。你只管安排,我不怕累!”


2、寻找古村落

4月4日:冯先生一早带领大家前往晋城皇城相府、郭峪古城、上庄古城、砥洎城的现场进行考察。这几个地方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皇城相府景区,一边观看相府古城建筑风貌,一边听取讲解员的解说。郭峪、皇城是清代康熙年间名相、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的故居,这里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传奇色彩,冯主席认真擦看了郭峪、皇城的明清古建,对石础、石柱、石雕、砖雕、木雕、牌楼,特别是对豫楼、河山楼的防御功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注重对古村落原貌的保护。上庄是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的故居,冯主席对上庄和抵洎城的旅游开发提出,首先要做好规划,要做好定位,他介绍自己在榆次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建议“日游平遥,夜宿榆次”,在发展旅游中,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与周边景区相衔接,相互搭台唱戏,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冯主席还向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了国外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谈话间冯先生欣然提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一族如一国,一家居一城。史去不能复,传之乃天命”,勉励世人要保护民间文化和遗存。中午吃饭时,主席谈起三个与“文革”相关的细节。一是文革期间,为给母亲治病,他下跪求医;二是文革期间,红卫兵半夜突然查户口,进门就拧开收音机开关,检查是否收听敌台,让人胆战心惊;三是一位8岁半女童被打成反革命的故事。小孩因父亲之过,被判定为反革命,要陪绑受罚。她需要和死囚犯一起陪绑,接受“假”枪毙。而且孩子的父亲被安排到旁观席中。当一排枪声后,身边的囚犯纷纷倒地,小孩的父亲吓坏了冲到孩子跟前一把把她揽在怀里,小女孩此时说:爸爸这游戏真好玩!冯先生在讲诉,而我低下头去,我怕自己眼睛里的泪水让旁人察觉。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毕竟过去,我们当珍惜现在的好时光。但历史永远无法遗忘,也不该被遗忘!徜徉在保护良好而且得到很好开发利用的皇城相府里,一个保护古村落的典型案例俨然就在眼前:充分挖掘独有的文化内涵,调动全村人保护和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情况下,修旧如旧,改善民生。
皇城相府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自己祖先的遗产也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4月5日:一早就出发,冯骥才分别来到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家大院、金村镇玉皇庙进行实地考察。冯骥才仔细察看了谢家大院珍贵的明清风格建筑,详细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谢家大院,一个破败的无法再挽救的村落废墟。尽管当地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满怀豪情想通过呼吁获得政府的关注和投资,恢复谢家大院过去的繁华,但大院里存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的确已经不多。冯先生一边看一边为这大院想对策。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中,能遇到各种情况。像谢家大院这样的就是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去保护显然是不行的。大家都在等待着冯先生的意见。在走遍谢家大院几十间屋宇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1、可以建影视基地2、建中国第一所古村落废墟博物馆,让人们看到一个村落在时间中消失的过程和现场。无疑先生的意见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同。这让当地的一些官员脸上挂不住。可以理解,在很多地方,申请非遗或者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为了获得财政的资助,如果说得不到钱,当地的积极性就立刻消失。其实,对待遗产废墟不能不管不问,建设废墟博物馆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和认可,让人们在村落衰败的过程中见证历史,这是对村落废墟的利用,也是一种保护方式。
冯先生接着来到金村镇玉皇庙,对那里的28座星宿彩塑很感兴趣,他仔细擦看,对每尊造型和色彩逐一加以评点,并对之的保护提出了建议。28星宿造像属于宋代原件,历经六七百余年历史沧桑,造像神情各异,充满世俗想象具有将人与神巧妙融合的构思。冯先生向当地文保部门提出建议:立即拿出保护方案,对文物的历史文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争取更高级别的部门支持。离开时,冯先生在庙门前轻声赞叹:这些东西太好了,真是美妙极了!
中午到了长治界内,当地领导座陪,冯先生仍旧是吃得很少,说得很多。对长治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地提出新的建议和思考,那些话是给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者:政府听的。
按先生的话就是:吃饭时一定要教育领导。让他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现场调研时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对策,帮他们基层想办法。在公众场合要演讲,让更多的人明白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为什么重要,然后通过媒体传播!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在坐车从长治到太原的中途休息中,我问主席,为什么那么多人的主张和声音提出后没有响应,而冯先生的主张影响力那么大?主席笑着说:这是因为坚持的结果。当十几年前从事民间文化保护时,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作家没有人支持我,甚至理解你,但十几年坚持下来影响力就有了”。
      
3、喜馍和彩塑

    4月5日黄昏时到了太原。有闻喜县政府领导们带着当地的花馍展览请冯先生参观。据了解,这些作品已经进行了工厂化的生产,上了规模。很多花馍已经是工艺品,根本不能吃。为了配合当地风俗和文化节的需要。花馍已经分了可食和不可食两类。但看完后还是不禁要问:作为民间年节时本不可缺少的充满喜庆的食物在文化大发展中开始登堂入室地成为工艺
品观赏,其命运是好是坏?
    4月6日我们在当地民协副秘书长李波介绍下到城市郊外的一个工作室拜访雕塑家范永亮。他告诉我们他用了5年时间将我们刚刚看到过的28星宿造像全部复制完成。现在正在大规模复制山西境内其他精品泥塑。他还有个人独创的山西民俗群像,场面宏大,人物形态各异,令人感叹民间高手真是藏龙卧虎。这些草根艺术家们正在用自己对艺术的热情保护着大地上的宝贝,他们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珍贵的精神载体。
         


   
   

 


TAG: 河南 山西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12-04-14 16:14:47
惭愧惭愧,记忆出错了。谢谢指出
原帖由木鱼于2012-04-14 14:47:27发表
冯老师马老师辛苦了!


马老师有个笔误,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不是阎立本。
木鱼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木鱼   /   2012-04-14 14:47:27
冯老师马老师辛苦了!


马老师有个笔误,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不是阎立本。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12-04-14 09:49:30
“历史”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需要倾听的耳朵和记录的手。我尽力去做!!!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2-04-14 08:58:31
感谢马老师及时记录这些珍贵的“历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3810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