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3、 清明寒食节、五月端午的清官崇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25 17:13:17
/ 个人分类:旅行田野
3、 清明寒食节、五月端午的清官崇拜
冯骥才先生说: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不同是,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现实责任,心甘情愿背负起时代的十字架:文化人却可以超然世外和把玩文化。先生其实揭示了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事实: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一向存在着,知识分子却只是少数。那些以民族大义时代需要为个人责任的文化人,是真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可以有渊博的文化,可以明哲保身,但却不能超越个人利益为国家和民众做出更多的贡献。从一般意义看,文化人用清高的姿态完成了个人理想的建设,保守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内心的宁静。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评价,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田园之中,忘记了民族或者世界的安危,他随时思考并积极参与着整个人类环境和利益的保护中。他甚至可以因此忘记或者舍弃许多世俗的名利,达到忘我的投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一些重要的民间节日因为其对知识分子的崇敬和爱戴而成为世代的传统,成为祖祖辈辈纪念的日子。比如中国传统的清明寒食节,比如端午节。这两大纪念性节日里都汇聚中一个主题:百姓对清官的呼唤对知识分子高洁品行的赞美。寒食节传统习俗现在已经和清明节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节日。它的加入充实和深化了清明节过去的涵义,使得清明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百姓在过这个节日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节日除了祭奠先人还因为它有着中国百姓对春秋时代晋国大臣介子推的纪念那就更有意味了。为了救国君他割肉奉君,帮助晋文公渡过难关,在国家大业成功,分封授奖时却背着母亲躲进深山。他身上表露了一代知识分子高贵品格:为了国家大义,舍身救君王;当取得功勋时却视名利如粪土。晋文公为了逼他下山做官,放火烧山,介子推竟然宁死也不下山,活活被烧死在山上。他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向君王表明心迹:我宁死也不愿意侍奉在君王旁边,是想以死的方式告诫你:做君王一定要多为百姓着想,清正廉明。
可以说介子推所做的每一步都是把国家民族大义放到了第一位,而且他之所以感动了晋文公进而被百姓崇信,也因为他高洁的品行影响和感染了百姓的心灵。真的知识分子是感动天地的,他所作的一切因为无私因为从民族利益出发,因此在民间更会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同样的楚大夫屈原,也是因为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却被君王误解,无私和奉献的情怀得不到认可,而自己无法挽救祖国的命运,用投水的方式完成对君王最后的奉劝,他的死也赢得了百姓的理解和爱戴,那样一个节日千年过去依然流传并被大家继承,其巨大力量来源于:百姓对清官对知识分子的尊敬。
我曾经在一次端午节文化论坛上发言指出:一个民族把一个全国的节日给了一个诗人,那是中国人,那是这个诗歌的国度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敬仰。同样也表现了民间对清官的召唤。所以,在寒食节和端午节这两天,所有的中国官员也应该自觉地对个人进行反省,这一天作为全国官员反省日也很恰当。
其实何止是官员们,中国所有的文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整个民族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承当,并且能够自觉地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日常的研究和教育中去,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而国民的素质也会因为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加入而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节日是用来纪念的,节日的流传代表着一种优秀文化的存在,时间已经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而只有真正领会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懂得了节日的现代意义,我们的心灵才能找到久违的温暖,才能产生亲近和热爱。我们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知识的传播而感受到这份人文感动,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
2010年9月10日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崇拜
端午
清官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