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原生态艺术硬性表演异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11 17:35:36 / 个人分类:直击现场

原生态艺术硬性表演异化(《中国社会科学报》87期)

马知遥

 

原生态艺术已经走进大众关注的目光,当大众接受并表现出对原生态艺术越来越大的兴趣时,我们却不能不忧虑目前的原生态艺术的保护工作。媒体的包装和推介是原生态艺术推广的主要方式之一,当众多的原生态艺术从生养他们的土地上走出来,走进灯火辉煌的舞台,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对象时,作为这种艺术承载的主体是否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失去了原生态产生的土壤,具体的乡村生活场域,那些所谓的原生态是否还具有真正原生态的性质。

在我国大力提倡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原生态艺术被大家认可就成为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那些原始的被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经过发掘整理并登上舞台后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让那些原生态艺术无形中获得了当代的生命力,并借助当代传媒获得了宝贵的影像,无形中就完成了保护和传播的作用。这对那些濒临灭绝的原生态艺术来说是巨大的收获。

但原生态艺术除了是对艺术本身的保护外,更多的是对承担艺术的传承人的保护,作为艺术承载的主体,在对艺术展示和表现时无疑都带着自身生态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艺术创作者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灵魂和保护的精神内核。因此,我们很难对一个仅拥有技巧而没有艺术精神的传承人的表演送去更多的认可,因为,只有形式的表演不会真正打动人心。艺术要表达对人类、对世界、对土地、对自己生养的民族的认识,而对情感表达的深度来自表演者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体认。

远离乡野,艺术商业化表演方式是否会对原本保持的原生态艺术魅力打了折扣?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大众文化消费的年代,艺术品更趋向于消费的对象,原生态艺术面对消费文化的诱惑,或者说还有强大的媒体关注,当我们看到原生态艺术被纷纷包装着上了舞台或者上了各地的商业表演舞台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公众文化可能成为原生态艺术的“杀手”,快餐性、商业化以及重复生产的方式都可能给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艺术生态受到破坏,以致导致“空壳”艺术生态的产生。非语境化一方面导致一种文化的全部象征内容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一再被复制、并置和剪辑,具有象征内容的文化符号在不断赋予新意后降低或失去原有的内涵。

结果是:原生态艺术的形式保留了,传承者也在传媒中生活寻找明星的感觉,追逐着商业利润的扩大。或许原生态艺术在批量复制和消磨中连艺术样式也被淡漠了,传承优秀文化的精神没有了,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TAG: 艺术 异化 原生态

绒布的精灵 引用 删除 绒布的精灵   /   2010-05-11 21:16:48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3810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