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怨妇形象:大众消费时代的必然诉求(2)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28 22:11:14 /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

查看( 674 ) / 评论( 0 )

2.男女之战现象分析

 

“当女人受到男人的虐待而显示苦痛和悲伤时,反而又会受到无端攻击,而这时,她们的惟一的做法就是不得不忍气吞声。其实,她的哀怨、怨气都需要发泄和表现。但发泄的直接通路被堵塞或阻断,就会产生非常有害的,无法想象的后果。她们会积郁成疾,四肢无力,缺乏动力,抑郁寡欢。”(15)“恨女人的男人对女人的挑剔并非出于良好意愿,因为他不是真诚追求变化。他追求的是控制,他没完没了,一个劲地挑剔女人,竭尽全力为的是贬低女人。”(16)总之只要这个星球上有男性和女性,那么就少不了怨妇的身影。男性和女性的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息。就像上述引文所说,女性受到了男性的虐待时,她的愁苦和她的悲叹也会成为新一轮被攻击的理由。所以怨妇之成为彻底的怨妇就在于,男性对她们的控制。她们不能反抗只能忍耐,但忍耐的时候又不能有怨艾,因为这样也不能讨好男人。即便她表现的很好了,但这世界上还有恨女人的男人的存在。他们的眼中,女人就是他实现自我能力的对象或者工具,女性的屈服显示出他男性的权力和尊严。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哲学家尼采。追求超人意志的尼采就主张对女性的极端蔑视。而他的哲学思想也成为后来者学习和实践的榜样。

从男女之战的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男人和女人始终处于一种受虐和施虐的角色调换中,谁最终能够战胜对方。谁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和操控者。“所谓由他者产生欲望,无非是想成为一个他者。形而上欲望只有一个,但是将这个基本欲望具体化的个别欲望却变化无穷。我们从小说人物的欲望中观察到的东西,没有不能变化的。欲望的强度也是可变的,强度取决于客体的‘形而上性质’的变化,而这个性质本身又取决于客体与介体的距离。”(17)我以为,这段话的含义是针对怨妇形象的制造者而言的,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制造“怨妇”的同时,其实已经从这个女性他者身上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来自现实的压力和挫折感。其中的寓意从最早的诗人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自喻就能看的出来。无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他们在塑造怨妇形象的同时也将个人的欲望贯注到了怨妇“他者”身上。无论是受虐还是施虐,他们都能从“他者”中感受到欲望的表达。同样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男女,他们在欲望表达中的表现也是创作者灵感的来源。“受虐狂------我们刚才说的就是这种人-------起先不过是一个倦乏的主人,是不断成功亦即不断失望之后,反而企盼失败的人。只有失败能够使他发现真正的神灵,即在行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介体。”(18)“施虐狂竭力在神的基本作用亦即迫害作用上摹仿神。他叫他的性伙伴扮演受迫害人。施虐狂企图给自己制造目的已经达到这样一个幻觉。他竭力顶替介体的位置,通过介体的眼睛来看世界,希望这场戏能够渐渐变成现实。”(19)也就是说,无论男女是在生活中扮演施虐者还是受虐者,他们都是试图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潜意识的希望,希望从对方这个“介体”中发现可以实现的梦想。而他们采用的方式是迫害作用的,近乎暴力。人们常说,“施虐狂折磨人,是因为他自己受折磨。确实如此,但这不并不是全部真相。要想折磨人,必须认为自己受到一个人的折磨,而这个人在施虐时达到了远高于我们的存在境界。只有当神奇花园的钥匙掌握在刽子手手中时,一个人才能成为施虐狂。”(20)我们因此应该意识到,我们在批判宗法制度对女性的戕害和对人性的扼杀的同时也因意识到长期以来的封建宗法制度其实也使得男性中的一些人成为病态的施虐者,而他们的病态是通过暴力呈现的,至于造成他们病态的原因恐怕与现实中他受到的虐待有关,因为一个要施虐的人必须是“认识自己受到一个人的折磨”,这种假想的施虐,其实暴露出男性病态心理的始作俑者:被压抑的欲望和现实生存的压力。

在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读到越来越多的暴力现象时,我们应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能性,以及这样可能性的成因。同时,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即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的压制已经让他们成为典型的受虐狂,因为她们要生存还不能让男性找到怨恨他们的理由,她们必须忍受和顺从,而这恰好是受虐者的心态。“受虐狂怨恨的是恶的精神本身。他一心要做的不是压倒恶人,而是向恶人证明他们的恶和他自己的善。他要让他们蒙受羞耻,强迫他们注视他们卑鄙行为的牺牲品。”(21)女性这样的心态其实是被动和无奈的,而多少男性施暴者能从女性的受虐中被感化和良心触动呢。

作家发现生活的可能,并用文学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他们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可能可以通过血腥和暴力的描述中感受到阅读的快感,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本人对现实无法实现愿望的一种象征性的挪移和实现。男女之战只要存在着,作家就有发现和表达的可能。“暴力和性往往如影随形,联系紧密。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来,我们生活中一个积极的方面就沦为了不良势力的附庸。”(22

 

 


分享到:

TAG: 时代 诉求 消费 形象

我来说两句

(可选)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3804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