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说研究的民俗学路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1-10 16:44:00
诸葛亮研究是学界热点,也是文化热点。过去对于诸葛亮的研究主要有历史与文学两派,他们是针对两种类型的关于诸葛亮的文献的研究。这些文献一种是《三国志》、《汉晋春秋》 之类的历史文献,一种是《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戏曲文献。前者进行诸葛亮历史事实的考证分析,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上的诸葛亮人物本身,后者则是从通俗文学批评与欣赏的视角,分析作为文学形象的诸葛亮的影响。
但是,诸葛亮的研究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民俗学的路径。民俗学不是仅仅在文献上求索,而是到田野中寻找诸葛亮传说的活态文本,予以分析之。最近姜南博士出版了一部著作 《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民族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种以民俗学视角的诸葛亮研究的新成果。
该书是对于诸葛亮南征传说故事的专题研究。诸葛亮南征,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中只有寥寥数语:“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一共区区十一个字,而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表》也说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也就十来个字,关于诸葛亮南征的事迹最初就是这么一点。后来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有二百来字的扩展,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基本故事框架。诸葛亮南征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有限,我们只可以确认,诸葛亮南征是一项基本的历史事实,很难还原其真相细节。
但在通俗文学中,这一故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南征与孟获的交往故事,所谓七擒七纵,共有五回的篇幅,洋洋数万言,较之习凿齿的叙述,又多出数百倍的内容来。这肯定是文学作品了,不能当作信史。人们也是很明确地把对这些叙事的研究称为古典小说的研究。
这些研究很重要,但是少了民俗学的研究,诸葛亮的研究肯定是不全面的。近年来,各地收集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并予以探讨,初步展开了对于诸葛亮的民俗学民间文学视野的研究。
诸葛亮传说的民俗学研究路径是怎样的呢?姜南博士的论著初步体现出这种研究的特点。
首先,民俗学的研究是搜集那些没有被记载的,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语言叙事形态。我们发现,云南的那些关于诸葛亮与孟获的故事,其内容含量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的记载,丰富多彩。诸葛亮与孟获之间的故事情节,远比通俗小说曲折多变。尤其是诸葛亮与云南各民族的关系,深刻体现出各族人民对于诸葛亮的崇拜,诸葛亮被说成是各民族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发明人,他们亲切地称诸葛亮为“孔明老爹”,诸葛亮被称为云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们看到的来自田野的诸葛亮的传说文本,丰富了诸葛亮文化的内涵。各族人民对于诸葛亮的文化认同,实际上是对于中国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这些故事的活态属性,显示出诸葛亮的故事对于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次,遍布西南地区的诸葛亮的文化景观,形成了民俗物象的叙事形态,无论是武侯祠,还是各种庙宇,各种诸葛亮的塑像和画像,以及墓碑,都在静静地叙述诸葛亮在云南的辉煌故事。建筑和塑像对于故事传说的稳定性流传起到重要作用,是静态的叙事形式。云南地区的诸葛亮文化景观十分丰富,仅明代就有武侯祠二十八座,到清代增加到三十四座。姜南博士对于这些文化景观的考察,体现出民俗学对于景观叙事的关注,在景观叙事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民俗学强调仪式行为叙事的研究,民俗学家认为,仪式是神话故事的演出形式。诸葛亮叙事在云南演化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习俗。云南著名的节庆火把节,与诸葛亮祭祀密切相关。而家喻户晓的云南茶产地普洱地区所举办的茶祖节,都要祭祀孔明。在云南保山,纪念诸葛亮引进农耕技术的犁钯会,至今在哀牢山年年举办。这些与诸葛亮相关的信仰活动和节庆活动,是老百姓在用他们的行为,世世代代传承着诸葛亮的文化精神,叙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维护着坚实的地方文化传统。
对诸葛亮传说的口头叙事研究、景观叙事研究与仪式行为的叙事研究,便构成了民俗学研究的立体结构形式。--文汇读书周报2013,11,1
相关阅读:
- “海南名菜东坡玉糁”来历的传说 (宁锐, 2013-10-13)
- 第一届北师大民俗学信息交流会成功举办 (小唐第二, 2013-10-13)
- 民俗学研究与农民工问题 (西北狼, 2013-10-15)
- 孔雀明王——密教本尊之一的传说(附图) (乌丙安, 2013-10-17)
- 民俗学研究与群体性事件问题 (西北狼, 2013-10-24)
- “温州大学民俗学2000”新浪微博开通了 (孟令法, 2013-10-28)
- 民俗学的未来 (西北狼, 2013-10-31)
- 滴泪亭的传说 (xufeng, 2013-11-04)
-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讲记忆场域的重建 (林继富, 2013-11-06)
- 青城书院山门前的照壁 (xufeng, 2013-11-09)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传说
民俗学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