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多读胸中有本 勤写笔下生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11-09 16:16:13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学术讯息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多读胸中有本 勤写笔下生辉

陕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胡安顺教授

  《礼记》上指出为学之道有五,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首先提到的是“博学”,可见“博学”对于做学问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博学,就是多读、多看、多问。研究生学习阶段,尽管需要完成外语、专业课、论文写作发表等任务,但读书无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三年时间里,没有读几本书,知识结构不全面,整天埋头于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其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在三年时间读完了专业的基本书籍,知识充足,眼界开阔,即使发表文章少,其质量必高。所以只有多读,才能胸中有本,才能言之有物,气盛言宜。韩愈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象,不养护根茎而能得到硕果,不增加膏油而能看到光辉。
  古今大学问家的成就无一不是苦读博涉的结果。例如西汉董仲舒少时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竟然三年不进自家花园一顾。晋代杜预时刻不忘观书,于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无所不通,时有“杜武库”之美称。宋代范仲淹幼年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疏食不充,划粥断齑,日昃始食。清代国学大师王念孙八岁即读完了“十三经”,且旁涉史鉴。民初国学大师刘师培八岁始学《周易》辨卦,12岁即读完四书五经,虽一生短促,仅享年36岁,然著作等身,横贯文史哲。
  在当今这个时代,要想潜心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许多干扰,诸如网络干扰,手机干扰,电视干扰,就业干扰,情感干扰,交游干扰、填表干扰,等等,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作为研究生,应尽量排除各种干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读书和研究中去。可以这么说,学习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干扰的能力。《孟子·告子上》有一则弈秋诲人学弈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弈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若受到干扰,不专心致志,尚不得精通其道。研究生面对的是专业理论学习,而今干扰又远多于援弓射鸿,所以如果没有一点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精神,没有司马迁“绝宾客之知”的决心,要想顺利完成学业,进而出类拔萃,是不可想象的。凡是优秀的研究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抗干扰能力强,自我约束能力强。
  认识到多读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把书读好,还得掌握读书的技巧。读书的技巧很多,这里仅谈谈博涉和精读的关系。
由于需要阅读的书籍太多,而时间又很有限,所以必须把博涉和精读结合起来。有些书必须精读,有些书则只做到浏览即可。二者都很重要,必须兼顾,不可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其中的道理笔者在给2011级中文基地班的寄语中有所阐述,此转录如下:
  夫见有详略之分,粗细之别,各兼优劣,不可不察。详细者穷其枝叶,大小无遗;粗略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穷其枝叶固然最能得意,然事事如此,时岂足用?走马观花虽不能尽知花之细微,然毕竟亲临其境矣,既见花之形色矣,此与毫无所见者相较何如?若以就食喻之,粗略者如食之不精,抑或食不果腹,虽然,其与食未及齿者相较何如?学问之道与游览、就食之道同,比如浏览《诗经》一过与从未涉阅甚或不知《诗经》为何物者相较何如?虽愚者不辨自明。五柳先生云:“好读书,不求甚解。”书山学海,非好读不足以致其博,非甚解不足以求其精,然生命有涯,欲两全其美,鱼熊得兼,难矣。故知书不必卷卷精读,而不可不翻阅之,不可不浏览之。正如天下之山水,虽不必逢山必穷其高,遇水必探其深,而人皆欲亲身参观之,游览之,岂能唯观舆图画作于华屋、徒听描绘介绍于厅堂乎?
  
读书对研究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功课。但是光是读书而不学会写文章照样是不行的。合格的研究生最终是拿文章来说话的,知识的多寡,见解的高下,技能的强弱,创新度的优劣,最终是通过文章来体现的。将来走向社会,也往往是要通过文章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诸子百家,马迁班固,正是由于妙笔生花,才显示出了他们学说的高深、胸怀的博大和思想的光辉。古人非常看重写文章,《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中把“立言”与“立德”、“立功”并列,可见“立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古代知识分子在不能实现立德、立功的情况下,人生抱负一般选择的都是立言。一部洋洋50万言的《史记》正是司马迁在“立言”思想的支配下完成的。
  
所谓立言,就是建立新说。真正的新说可不是容易建立起来的,它不仅需要得到时人的肯定,更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百年千年历史的检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写成后又修改了21年后才献给朝廷,以许慎的学识,博士祭酒,五经无双,为什么还要再修改21年才公诸于世呢?无非是要立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厚积薄发”是“北大”老一代的传统,一篇文章写好后迟迟不发表,反复修改,一放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目的就是要立言,一旦发表即成定论。如果一篇文章东抄西拼,陈陈相因,毫无新意,甚至字句不通,逻辑混乱,面目可憎,不可卒读,怎么可能立言?有人认为只要发表几篇文章,编写几本书就是立言,这完全是误解。作为研究生的文章,达到立言固然有困难,但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只有建立这样的意识,才会在立意、材料、方法、布局、语言等方面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文无常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那就是好文章一定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就像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其技术一定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天才出于勤奋,美文出于勤写。只要勤写,笔下必然生辉。古今中外的文章大家,没有一个不是勤于动笔的。一个平时不动笔的人,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写出好文章,就像一个从来不下水的人,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成为游泳健将。对于研究生来说,在多读书的前提下,一定要敢于下笔,勤于动笔,勇于修改。所谓“敢于下笔”,就是只要有新想法,即使不成熟,也要敢于及时把它写出来,不必有畏难情绪,不必怕人讥笑。初学写文章,不够成熟,不被认可,不能发表,这很正常。所谓“勤于动笔”,就是要多写,不断地写,不能光有想法而懒于动笔。想法不等于文章,从想法到文章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想法是需要材料去证明的,而材料的收集整理谈何容易!有些想法只有变成文章后才会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而有些想法看起来很美好,但当要把它写出来时,才发现根本不能成立。所谓“勇于修改”,就是要有勇气对自己的文章大刀阔斧地修改,不厌其烦地调整文章结构,推敲字句,将可有可无的语句、段落坚决删除,如壮士断腕,毫不可惜,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文章不像写字,字是越改越难看,文章是越改越漂亮。所以要勇于修改,大胆修改,不必有所疑虑。文章刚写好时,往往自我欣赏,自鸣得意,看不到其中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冷静下来,虚心听取他人特别是导师的意见,或者放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省检不足。不可第一天写好,第二天就想把它投出去。投的快,退的也快,欲速而不达。
  
指导毕业论文,是导师指导研究生最重要的环节。导师水平的高下、文风、责任感、个性特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最为充分,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能否得到飞跃性的提高也主要是看这个时候。所以研究生在论文撰写阶段一定要高度重视导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导师的意见去修改,包括文章的选题、标题、结构、表格、语言乃至标点符号等,同时应将导师修改过的内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差距,寻求启示,举一反三。切不可自以为是,或者只是将导师修改的部分过录过来完事。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其中“气”是指思想内容,“言”是指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立意、布局、藻饰等技巧,思想内容决定文章的优劣。撰写论文和撰写一般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能通过多读不断充实自己,加强修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且能勤于动笔经常历练撰写水平,就一定能在较短时间内写出上乘的文章。
  谢绝网游,关掉手机,面壁潜心,功夫必深;勤于笔耕,勇于修改,千锤百炼,文必出彩。归乎归乎!来哉来哉!金光灿烂,琼瑰盈怀。

“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学风征文选登(八)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11-09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