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难怪世上不少人喜欢这两首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2-21 14:22:53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音乐音画民俗文化

 

难怪世上不少人喜欢这两首歌!

--李叔同《送别》与王洛宾的《青春舞曲》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

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
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
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王洛宾的《青春舞曲》

【王洛宾有“西部歌王”之称,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在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众多民歌中,《青春舞曲》是一首极为明快的歌曲。
   1939年,王洛宾在甘肃酒泉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回到青海西宁之后将它修改定稿。
   这首歌曲的情调与王洛宾其他作品的风格有比较大的区别,王洛宾编写的歌有一个特点就是曲调欢快,歌词风趣幽默、积极向上。
   而像这首歌曲这样隐隐带有一些灰暗失望的情调,在他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也许这与他当时的婚姻状况和心情有关。
   当时,他的前妻洛姗正以不适应西宁的生活环境为由,与他发生感情危机。洛姗执意要离开生活艰苦的青海,她向王洛宾提出:“洛宾,我给你最后的机会,你是要我,还是要你的民歌?请你自己选择。”
   然而,王洛宾却鬼使神差的选择了民歌,他在给妻子洛姗的信中这样写到:“亲爱的,我正在为这里的孩子们赶写一部小歌剧,还有许多民歌没有整理完,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春天快来了,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就去兰州看你,到那时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后来,一切都晚了,洛姗最终还是离开了王洛宾,离开了大西北这块贫困荒凉的地方。
   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王洛宾改编完成了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歌曲的原型是来自新疆南部民间的舞曲。是王洛宾从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那里记录的。
   歌词中唱的“别的那”维吾尔族语即“小鸟”的意思。这是一种类似鹌鹑一样的野生小鸟。
   在记录这首歌曲时,王洛宾发现它的歌词实在过于简单,甚至没有一点文化内涵。但是他却特别喜欢它那西域风格的旋律,他决定要为这支优美的旋律重新编配歌词:

  太阳下去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得那哟哟 别得那哟哟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在编写过程中,他对每一句歌词都是逐字推敲,如“无影踪”在第一稿中的填词是“无踪影”,这句话在演唱时的谐音,恰好与当时青海一位知名女士的名字“吴宗英”相似。
   为了尊重吴宗英女士,避免她的误解,王洛宾几经修改,最终在定稿时,将“无踪影”改成了“无影踪”。
   《青春舞曲》的歌词编写的非常短小精悍,但是却琅琅上口。尤其是“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这句歌词,在这首只有七段歌词的歌曲中,就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种形式在歌曲创作中是非常少见的,但是王洛宾却能将三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运用的恰到好处。
   在原来的民歌中“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是十个音节,“别的那”是维吾尔语“小鸟”的意思,如果用汉语直译过来,就会唱成“小鸟小鸟呦呦、小鸟小鸟呦呦”。
   在王洛宾看来,这样的歌词即便写出来,大家也没法去唱。
   如果将“别的那呦呦”从歌曲中拿掉,就更会失去民歌的风格。王洛宾索性就把“别的那呦呦”作为衬语,直接当作汉语歌词来使用,这样的安排,不但没有委屈自己民族的语言,反而为歌曲凭添了一种异域风格。
   更加神奇的是他编写的歌词:太阳爬上来,花儿一样的开,小鸟无影踪,青春不回来,不但合辙押韵,而且与歌曲中舞蹈旋律结合的天衣无缝,让人们一唱起《青春舞曲》就情不自禁的想要跳上一曲。
   在王洛宾看来,既然是一支舞曲,又是以青春为主题,感叹青春,赞美青春的歌曲。于是就取名《青春舞曲》。
   六十多年来。由于王洛宾编写的《青春舞曲》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审美心理,以至人们无论性别,不管长幼,从民歌手到通俗歌星,几乎人人都喜欢哼唱它。
   王洛宾一生命运坎坷,曾经在新旧社会两次坐牢达十八年之久。多年来《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与他创作、改编的一大批歌曲,都被当作是没有作者的民歌,在民间传唱。
   也可能是因为《青春舞曲》太著名了,偏偏就有人想占它的名气,为此,甚至还为此闹上了法庭。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台湾一位音乐人就将王洛宾编写的《青春舞曲》仅仅胡乱修改了其中的一段歌词,就署上他自己的大名重新发表。
   这个音乐人并未取得王洛宾的同意和授权,就擅自改编了《青春舞曲》,他将王洛宾已经发表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青春舞曲》进行了低水平的修改,甚至修改的语法不通,使唱者和听者都感到莫名其妙。
   以下是王洛宾编写的《青春舞曲》和这位台湾音乐人改编《青春舞曲》的对照:

 

《青春舞曲》作者王洛宾   1939年于河西走廊
   太阳下去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得那哟哟 别得那哟哟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青春舞曲》改编者 台湾某音乐人  1993年于台湾    太阳下去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我的青春一去无踪影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得那哟哟 别得那哟哟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1993年12月,这位台湾音乐人又在王洛宾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未经王洛宾授权,将其擅自改编的《青春舞曲》、《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十三首经典作品,授权滚石音乐工厂和南京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情歌纪念日》盒式磁带。
   王洛宾知道此事之后,认为以上行为已经严重的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和名誉权。并授权代理人将南京音像出版社告上法庭。
   这一著作权侵权案,经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双方律师、代理人进行调解。于1994年4月13日达成协议,认定南京音像出版社侵害王洛宾的著作权,除赔偿经济损失,还要公开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制作。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王洛宾第一次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讨回自己的著作权。至此,被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某音乐人涉嫌《青春舞曲》、《阿拉木汗》等歌曲的侵权案终于有了一个了结。《青春舞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又一次重新归还了王洛宾。
   最近几年,许多朋友都想知道《青春舞曲》在王洛宾改编之前,那支原生态民歌的起源究竟在哪里?
为了找到答案, 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特意制作了一个寻找《青春舞曲》原生态的节目。
   摄制组特别邀请在北京工作的维吾尔族民俗专家阿来提先生,新疆艺术研究所的迪里夏提所长和王洛宾先生之子王海成一起,来到北京电视直播现场,和大家共同讨论与《青春舞曲》有关的话题。
   作为新疆的民俗专家,阿来提先生首先给大家介绍说:“王洛宾先生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我们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到了全世界。在改编《青春舞曲》时,他巧妙的采用了歌曲中的‘别得那哟哟’作为汉语歌词的衬语。‘别的那’在维吾尔语中是小鸟的意思,是南疆地区一种像鹌鹑一样的野生小鸟。”
   关于原生态民歌起源的问题,新疆艺术研究所迪里夏提所长给大家介绍说:“关于这首歌曲有一种说法,最早应该是南疆农村‘达瓦孜’民间艺人在空中走钢丝的时候,吹鼓手演奏的一支乐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首歌曲最早起源于土耳其的一个民间舞曲,后来流传到新疆,又被新疆的民间艺人所用。王洛宾先生在河西走廊从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那里搜集到这首歌曲,后来,他就把这支歌曲署名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了。其实,他自己当时并没有到过新疆。”
   近年来,关于《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原生态的起源究竟在哪里?有人还在寻找。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都还没有找到。
   王洛宾先生自己说它是维吾尔族民歌,可是我们在新疆各地却没能找到与王洛宾的《青春舞曲》相似的维吾尔族民歌,甚至也没有听见过维吾尔族朋友用维语演唱过《青春舞曲》。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但是,不管怎么说,《青春舞曲》这首被王洛宾署名为维吾尔族民歌的歌曲,毕竟已经流传了半个多世纪,这也是一个异地文化传播的典型。
   就让我们尊重《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先生自己的选择,将这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永远的传唱下去吧!

 (图片资料采自罔络)

http://ningrui0315.blog.163.com/blog/static/1171955362013112171114252/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3-03-2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816290
  • 日志数: 2169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164
  • 书签数: 9076
  • 建立时间: 2009-10-24
  • 更新时间: 2021-08-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