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摘要之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26 18:07:31 / 精华(1) / 置顶(1) / 不允许评论 / 个人分类:读博友博文

•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摘要之二•
称谓 • 原型 • 意义世界
——饺子文化
张志春
(陕西师范大学)
饺子说起来,似只是面食的一个品种。可是它并非仅仅以实用功能,以呈现美味、递补热能和传送营养为自足目的。而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积淀其中,或显以称谓,或隐以原型,构成了饺子文化独有的意义世界。愿有所述,求教于大家及同好。
和谐的节庆狂欢
——论关陇社火的文化特点
赵德利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摘 要: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审美文化活动。以宝鸡为中心的关陇地区的社火特别兴盛,是我国地域文化游艺民俗的一枝奇葩。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社火与巫术思维和崇拜信仰相渊源,表现出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情态。审美的意象表达,使社火借地方戏曲故事来勾画人物脸谱,塑造艺术形象,从中寄予或表达生活与审美理想。社火的祭献式表演、敬神式捐赠和审美式捧场,使社火表演与观看同构成历史文化狂欢场。
洽川群众的盛大节日
——清明祭扫帝喾陵
史耀增
(陕西省合阳县文化馆)
陕西省合阳县黄河边的洽(hé)川莘野村,安葬着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先祖之一——帝喾,昔日每年春秋两次祭扫,极为隆重。抗日战争期间,洽川地处河防前线,祭扫活动被迫中断。1996年清明节,随着洽川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断60年的祭扫活动得到恢复,盛况空前,已经成为洽川及塬上附近各村群众的盛大节日。
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与学科景观
——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
张士闪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摘 要: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田野转向”, 关注艺术活动的民间发生现场、敞显个体的艺术生存智慧、秉持文化-生活的整体研究范式在当下艺术学研究中渐成主流,并产生了丰富的艺术研究成果,呈现出别样的学科景观。艺术民俗学与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以及民俗艺术学一样,同是在田野转向中生成的学科,都代表着艺术学“整体研究”的学术理念,而其独特之处在于:特别强调生命个体在艺术发生民间现场所体现出的生存智慧与自我生成。把握艺术民俗学,其要义体现在对以下几个方面特别注重:个体在民间发生现场以艺术活动建构世界的能力;深入艺术发生具体场域,对艺术活动进行整体研究;艺术民族志书写中的主体间性;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的研究策略等。
龙图腾的终结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 要:龙是东方社会的虚拟生物,图腾是西方学术的空泛概念,一个是备受尊崇的神奇动物,一个是原始愚昧的代名词。日本侵华期间,出于爱国主义的时势需要,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虚拟物,被热心学术救亡的知识分子强行糅合在一起,生产出一个唤做“龙图腾”的想象共同体、一个有“教育价值”的“谎”。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浪潮中,通俗文化的“龙的传人”与精英文化的“龙图腾”一拍即合,在全世界华人圈激发出强烈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龙图腾”终归是一个由现代学者在特定时代出于特别政治目的而包装出来的时尚概念,难以经受学术的追问和时间的考验。
当前我国民俗博物馆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孙丽霞
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
摘 要:目前民俗博物馆建设面临着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民俗文物流失、毁损严重等一系列困难,而保护民族民俗文化,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民俗博物馆肩负的刻不容缓的重任。这种形势下,民俗博物馆如何走出困境,建设成为既能很好地履行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公共文化机构,又能成为本地区民俗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是本文要探讨的。

山东省济宁城南两村落民间信仰组织的比较研究
谭淡 白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2010年2月初,对山东济宁市的石佛村和赵村进行了田野调查,两个村落都依靠信仰中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仰形式,一者依托于历史上信仰环境的遗留,另一者是新的信仰形式和内容的引入。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民间信仰组织在起作用。而这两种不同信仰组织的形成,受到村落传统、发起者身份、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相对来说,对于民间信仰形式的有效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文化水平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对这两种民间信仰组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以揭示山东省济宁市城区以南古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状况及其在现实中的变迁趋势。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
王二杰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摘 要: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自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便在全国各地实行开来,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浙江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遇到的问题相对于全国便有了典型的特色,并且能够对保护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现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传承人来传承和保护。传承人是项目的创造者、发展者更是对项目能够传承下去的承担者。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在急剧的变化,很容易会出现传承链条的断裂,这个项目便永远的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那些处在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传承人的保护,对他们的保护显得尤为的重要,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兴节庆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
王家忠
(潍坊学院思政部)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是指某地区或某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现代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城市品位升级,培育城市良好形象。节庆经济则是通过举办各类节庆以较小的投入来产出最大利益,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节庆经济”作为创意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21世纪新兴的产业经济。当前,节庆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发展节庆经济需要加强规划,政策扶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平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不断创新,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搞好营销策划,利用媒体推介,扩大节庆影响,提高综合效益。
基层民俗学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王知三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民俗学复兴以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民俗学要发展、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不得不从中国民俗学的基层建设来探讨一些实际问题。实事求是的说,中国民俗学界要大踏步的前进,依然潜藏着许多制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诸如民俗资料的严重消亡,造成研究资料的匮乏;田野作业的不深入,引起空泛理论、伪理论的泛滥;内部结构的失调,基层组织的缺失,社会的冷落等等,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本文试从民俗学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缘起,探讨中国民俗学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基层民俗学人才培养在中国民俗学科领域的重要性极其地位。

湖甸龙舟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吴天跃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 要:本文在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苏南常熟湖甸龙舟的整个过程,并在村落语境中解读其背后的意义。从时间上看,湖甸龙舟定在春秋两季,而不是更为普遍的端午节期间。在空间上,它并非以“竞渡”的形式出现,而表现为围绕着江南一带主要神灵李王、千圣小王和孚应昭烈王的温和的水上巡神仪式。每年春秋两度的庆典可以视为湖甸一带村落加强内部凝聚力的仪式。这种仪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某种难以摆脱的重复性行动,是对社会的基本需要而做的象征性的戏剧化表演。

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多功能性
——以桂北福利镇传统庙会“五月八”为例
徐赣丽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民间信仰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精神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传统庙会上民众通过对神明的崇拜祈求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补偿,庙会还有展示和传承民间艺术,丰富民众生活,宣传地方伦理道德,教化民众,凝聚民心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庙会又被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进行开发,借此扩大地方声誉,增强地方资源。与此同时,现代庙会还成为了发挥民间组织功能,宣传国家政策的空间。
旅游情境下民俗功能的变异
——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
杨杰宏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西南的纳西族因东巴文化而著称于世,东巴文化研究发轫于上世纪初,开拓于上世纪中期,成型于上世纪末。经过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东巴文化研究成果蜚然,学术及社会效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东巴文化研究为主体的新兴学科——纳西学已经形成;以东巴文化为文化内涵的丽江旅游品牌得到世界认可;东巴古籍于2003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自1997年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丽江旅游方兴未艾,由此对东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空前冲击的同时,东巴文化的民俗功能也发生了诸多变异。
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
叶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近二十多年来,河北省赵县范庄的龙牌会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研究。本人也曾经于1998年 和2009年,两次到范庄对龙牌会进行田野考察。本文结合个人调查所得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对龙牌会近30年来的变迁予以回顾,从中探讨民间信仰组织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存在的问题。
山东日照地区渔民民俗与渔民性格
仪孝法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黄海之滨的山东日照渔民因其生产方式及其受生产方式支配的生活方式与内地不同,形成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渔民性格。渔民的性格很复杂,很矛盾,海洋的博大,养成渔民的率直和纯真;恶劣危险的生产环境、生与死的较量与磨炼,培养了渔民们的冒险精神与仁厚、善良。海洋的博大,固然开阔了他们的心胸,但在与自然界的搏斗中,他们敢于蔑视大自然,征服海洋,又抵御不了自然界的伤害,因而形成了扭曲的性格:既有勇敢的一面,又有苍白的一面。在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时代,其表现尤为明显。
惠州麒麟舞的历史与现状
於芳
(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在2010年7月28日至8月1日的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活动中,广东省惠州市小金口镇的麒麟舞成为活动中的亮点,作为惠州地域文化的代表,小金口镇的麒麟队与佛山、揭阳等地的麒麟队、舞龙、舞狮队同时参加了表演,观众们对惠州麒麟舞反应热烈,争相观看并合影。惠州麒麟舞作为广东及惠州市传统民间艺术曾经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大型文艺展演、比赛,惠州麒麟舞被惠州人称为“东江麒麟舞”“惠州的文化名片”“惠州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那么惠州麒麟舞有着怎样的起源与传承?其发展过程和现状又如何呢?本小论将以惠州麒麟舞的历史与现状为考察点,尝试对其进行探讨。
田野心得
张宝辉
(潍坊市寒亭区)
近些年来,由于职责基层政协文史,所以经常走村入户,做了许许多多的田野调查工作。2007年春天,我区邀请山东省民俗学会的有关领导和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帮助挖掘在地化的“柳毅传说”、“寒浞嫦娥历史民俗文化” 、调研“禹王与狐仙文化”、共建“民俗学社会实践基地”,在共同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学院式的田野调查工作方法,获益非浅,促进提升了地方的文史工作。但在我而言,打1980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工作以后,虽然工作角色几经变换,却几乎可以说是天天下农村,天天同农民打交道,特别是对于如何同农民打交道,暨我们民俗学称谓的如何做田野,有着太多的“教训多于效益、挫折多于收获”的三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我从其间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把我所得的教训和挫折记录下来,再自我点评一番,以裨使同志者以我为戒,或可少走些弯路。

当代城市定期集市的民俗传承形式
——山东周村集的调查研究
张春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新闻网络传播有限公司)
集市的话题深远而古老,它是经济生活的构成部分,又同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更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展演。“村庄—集市—集镇—城镇—城市”的演化模式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形式,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将传统集市视为城镇发展的雏形。由此可见,集市不仅为小农经济服务于乡村,也为商品经济服务于城镇,它所能触及的经济领域和社会边界是现代商业形式望尘莫及的。在偏远的乡村,集市是村民接触外界的手段;在现代化的都市,集市也并未消失殆尽,而是以马路集市的形式完成传统商业民俗的传承,成为市民购物消费与娱乐身心的有效方式。
羌族妇女传统服饰地域性差异研究
张皋鹏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摘 要:羌族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和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服饰文化,其中羌族妇女服饰的丰富多样性是羌族多元服饰文化的代表。从服饰学的角度通过对羌族妇女服饰的研究,归纳出羌族妇女服饰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分布于不同文化地域、各具地方特色的羌族妇女服饰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根据羌族妇女服饰的多样性及其在文化地域上的分布,可以发现羌族妇女服饰的多元性是汉族、藏族和羌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服饰现象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区域分布的连续性和交叉性特征。
1881年的甘肃泾川西王母祖祠古代全图暨108庙古建筑群初识
张怀群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在甘肃泾川县博物馆,藏着1881年的共成善果册,册内有回山王母宫旧图,图画于宣纸上,宽52厘米、纵40.5厘米,是一副典型的清代风格的工笔彩色山水画,把水泉寺、五龙山、泾河、回山、瑶池、汭河全景呈现于上,山、川、水、桥、树木、古建筑群和路清晰可辨,似乎画出了其声、其情、其妙。在每一座建筑物旁,贴了红纸条,红纸条上用小楷毛笔书写着建筑物名。山巅还用四条较长的红纸条写了概括景区的对联两副。地理方向、路标都贴红纸条书写,整幅画名写在最上方的红纸条上,画名曰:回山王母宫旧图此山座西向东在泾城乾方距郭二里许。
鲁西南民俗村建设构想
张启龙 孙明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南民俗博物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文物管理所)
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鲁西南民俗。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设鲁西南民俗村,保护、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传承文明,展示乡土文化的窗口,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论传统泥塑玩具在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廷兴
(济南大学)
摘 要:传统泥塑玩具与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契合度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公园的文化品质,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同样是传统泥塑玩具传承、创新、发展的一个有益探索和重要渠道。这就需要开拓传统泥塑玩具在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呈现载体,丰富传统泥塑玩具在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呈现形式,传承传统泥塑玩具的优秀传统,强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包装,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政府也要发挥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推手作用。
对当下中国新兴民俗节日的研究和调查
张勇刚 游细斌 钟福民
(赣南师范学院文旅学院)
摘 要:本文先从新兴节日概念入手,再对新兴节日进行分类,以成都节日为例。接着分析了新兴节日产生的各种深层原因及其积极和消极作用,最后提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网络传播中的民俗表演艺术
钟福民 林晓平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摘 要:传统时代的民俗表演艺术主要是依赖身体的人际传播,而网络的兴起,使民俗表演艺术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因对民俗表演艺术的传播而可能日益强盛,民俗表演艺术也因网络的传播而愈益广泛。网络传播异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俗表演艺术的表达和功能。
文化资本与“客家”传统的再造
——对汀州“百壶宴”的象征人类学分析
周云水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摘 要: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汀州“百壶宴”源于客家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利用客家族群的文化资本,对地域社会的传统进行建构与再造。从象征人类学角度来分析,汀州“百壶宴”仪式具有宗教祭祀的特点,融合了多神信仰的特质。政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
齐鲁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皮影戏
——以泰山皮影戏为个案的探讨
朱振华
(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摘 要:中国的民间戏剧内容丰富种类繁芜,一般多为真人表演的各种民间小戏(如采茶戏、秧歌戏、花灯剧、花鼓戏等),也包括由傩仪、傩舞演化而来的地戏、社戏、傩戏和傀儡戏、影戏。植根于齐鲁文化土壤的山东皮影戏在近年的非遗保护热潮中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以泰山皮影戏为代表的山东皮影其历史和现状的文化属性,保护和发展的文化脉络,传承和创新的价值定位却仍旧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探讨。
敦煌变文中帝释取代天帝的原因分析
——兼谈帝释对玉帝信仰的影响
黄景春
(上海大学中文系)
摘 要:在敦煌变文中,中土天帝普遍被佛教的帝释所取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有意利用中国固有宗教文化来阐释佛经,把帝释翻译成天帝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帝释与中土天帝在职能和道德属性上类似而自然融合的结果。中国民间和道教中的天帝信仰在历史上发生过诸多变化,佛教的帝释天对玉皇大帝信仰在本行故事、家庭构成以及管理世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二者彼此交融,以至于明清时期有人把帝释和玉帝混为一谈。
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黄涛 杨雯雯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困难性
——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民俗学比较
菅丰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现在,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能说民俗学这个学科(discipline)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比如说在日本,即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会员数量(日本民俗学会:会员约2300名),但被说成是“落日中的日本民俗学”(山折,1995)已是由来已久。又如在美国也是同样的,虽然构建了规模较大的民俗学会(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会员约2200名),但很难说民俗学在学术世界里呈现着活跃状态(1),或许可以说已经成为偏离学术中心的弱势专业领域了。如此这般的学科的萧条现状,正是世界上共通的民俗学之课题。
胶东渔民正月十三祭海习俗调查
兰玲
(鲁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农历正月十三,胶东半岛中东部的沿海渔民有祭海的习俗,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各不相同,但性质一样,同是表达对风平浪静鱼虾丰收的祈愿,其中承载着古老的渔家文化,寄托着渔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晋南长旺村“背冰锣鼓”田野考察
李倩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摘 要:在晋南的永济市长旺村,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社火表演——背冰锣鼓。作为当地民间社火的亮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关注。从最初纪念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到现如今为二月初五的庙会助兴,背冰锣鼓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存活了下来。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对长旺村背冰锣鼓进行了田野调查,不但对背冰锣鼓的发展脉络做清晰的梳理,而且对其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以及对河东民风的折射做简要的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做一些贡献。
非遗生存的困境和尴尬
马知遥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

摘 要: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还应兼顾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遗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对非遗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政府和专家应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证和评定,另外非遗保护也不能最后只剩下存档,保护之后是传承。
政府介入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影响
——试论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的变化与创新
彭佳琪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
摘 要: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众失去了自己筹办节庆活动的兴趣,而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介入并组织相应的节庆活动,给地方节日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机遇。本文以新塍镇的元宵文化品牌“鳌山灯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镇政府组织的十三届“元宵民俗文化节”活动内容的归类分析,来探讨政府介入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影响。

TAG: 2011年年会 论文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