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顽强的父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7-23 05:36:19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社会民俗文化
顽强的父亲
放翁为王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那粗茶淡饭将我养大-------。”我很喜欢这首充满感恩情怀的歌,一遍又一遍的吟唱,总有一些成长中对父爱的感慨。
我的父亲出生在旧社会,九台山区一个叫泉子沿的地方。祖上家境贫寒,是地地道道农民。父亲往上几辈都没有识字的。父亲是解放后在扫盲夜校识的几个字。父亲很爱学习,尽管识不了几个字,我经常看到他看书看报。是属于只能半半拉拉能看不会写的那种。尽管下笔不对,但能把自己姓名歪歪扭扭划拉上。解放前,由于家穷,父亲刚懂事就去给有钱人家放猪放牛,稍大一点就开始给人家扛年子。解放后,二叔在九台找到工作,一看农村不好过,就把父亲带到九台城里干活。我记得那年我七岁,一挂马车拉着我和母亲及我大妹妹从六台大贝搬到了九台铁道南居住。一到城里,我眼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宽阔的道路,成排的房子,火车、天桥、电灯,还有来来往往那么多的人,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玩。由衷的感受就是城里比农村乡下好。在九台住了不到一年,营城煤矿(当时叫窑上)招工,父亲当上了下井工人(当时叫煤黑子),从此我们就成了窑上人。
父亲为了改变家中的生活,每天都辛苦的下井工作,从来舍不得歇一天班。经常把奖状奖品拿回家。65年,父亲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去了四川云南交界的地方渡口市。当时父亲是五级工,月工资63元,每月至少往家邮50元维持家中生活费用,可想而知父亲在外的生活是多么艰苦。记得有一年,父亲回来探亲,人瘦了很多,精神也显得很疲惫,原来在外生了病,刚刚做了大手术,肚子上开了半尺多长的口子。母亲看着心疼的埋怨说怎么不告诉家一声。父亲只是苦苦地一笑,这么远,告诉不是让你们更惦记吗?三线建设结束,父亲又被调到安徽建设淮南煤矿。到了退休年龄才回到了营城煤矿。
退休以后,父亲看家中生活没什么起色,就去矿里小井打工下井。一次井下冒顶塌方,父亲干了大半辈子井下工作,有一定经验,他发现井下掌子面顶棚架子有响动,他没有自己先跑,而是招呼大家快跑,自己却被塌方埋上了。从此,父亲的下肢瘫痪了,在床上躺了不到半年,他就顽强地开始练习拄双拐和摇三轮车走路。逐渐达到能够生活自理。就这样父亲也没忘了持家,家中养着鸭鹅,父亲每天拄着双拐赶到山上去放。身上背个兜子,手里拿个小锯,边放鸭鹅边检柴草。用一只手抱着树干,一只手用小锯去拉干树枝,背回家做烧柴。无事可做就坐在院子里,把大块的木头锯成小块,再用斧头都劈成小块,整齐地摆放着备用。看着父亲残疾的身体,满手的老茧,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岁月的沧桑磨就了父亲顽强的性格。“老不舍心少不舍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古训,在父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父亲72岁时突发脑淤血逝世,仅以此篇作为纪念父亲逝世10周年的缅怀,希望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过的更好,儿女们是会牢记顽强父亲的教诲和养育之恩的。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