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佛教文化】开悟永远是学佛人最向往的一种状态(珍藏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1-03-20 03:28:31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佛教民俗文化

弄懂了这5个佛教修行法门的实质,

学佛,你会学越开悟

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永远都得不到一个笼统的答复。

有人认为学佛,单纯是为了求功德福禄,只为求菩萨照应庇佑。也有的人认为学佛,是带着宏愿去学的,为了了却自己人生的悲痛和不顺,总之禅修的目标不同,学佛的理由自然也是各执分说。

其实,佛门不是求福求财之人的天堂,学佛也并没有拥有世人想象中,可以化解人生所有不顺的魔力。

佛门,或佛法的作用,只不过是当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沉浮起落时,可以通过学佛的方式,从中彻悟许多道理,领会人生真谛,进而改变自身的命运,在佛教中,这种行为叫开悟。

学佛开悟之后,每个人都能够得以灵魂的升华,明白了保持平常心的重要性、了解了因果轮回亘古不变的定律。

这些“存在”对人生的帮助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可以非常笃定的说,对于学佛人而言,开悟永远是他们最向往的一种状态。

那么对于学佛人而言,怎么做才能进入开悟的状态呢?很简单,事实上当一个禅修者弄懂了这五个佛教修行法门的实质后,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学佛也会越学越开悟。

布施,看起来是利人,实际上是利己

“舍得”,有舍才有得,得是一种能力,舍是一种境界,想要得到,必先学会施舍。而佛家口中阐述的施舍,其实也就是指佛家六度法门中位列第一的“布施法门”。

过去佛家就常说道,一个人的福报,皆发源于一个人的善心善念,经常行布施之举,发本心乐善好施的人,能够享受的福气也就更加深厚。

而相比之下,那些铿吝布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运,哪怕得到了,也只不过是一些福德而已。

“布施”即为“得失”,先懂得失去,再学会得到,先布施于人,最后才能在布施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福气,有了好运,才会有福分供自己去享受。

在佛家的大乘佛法中,布施之法被分为三种,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一个人想要通过布施的方法去积福积德。

那么不仅仅只是布施钱财,而是强调自己有什么,就布施什么,能布施什么,就布施什么。

有道是:“施主一粒米,大于须弥山。”即便自己只拥有一粒米,但若能将它馈赠于有需要的人,那么所换来的福运,甚至比须弥山还要深不可测。

换言之,只要自己能够一念为众生,尽最大能力去救济他人,那么就是行布施,看似利人,实则利己。 

就好比如禅修者,每日念诵佛号经文给那些困惑的人听,普法于芸芸众生,这也是一种布施,同样可以获得无量功德。

若能度化众生,成就他人慧命善根,那么来日他人成就佛道之日,收益的不光是受施的他,自己也能够因此而受利,得以应证菩提。

持戒,看起来是束缚,实际上是自由

《楞严经》有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这句话意思是说,修学者必须秉承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果脱离了佛戒的约束,哪怕自己再怎么参禅、念佛,也一样是和佛法相违背,从而进入于外道,陷入魔障。

稍有接触佛学的朋友大都知道,学佛的三大纲目就是持戒、修定、证慧,这是学佛的入门法则,却也是修学佛法的总纲要领。

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学佛一直学不到位,在印证佛道一事上举步维艰,就是因为他们忍受不了持戒的枯燥乏味,把戒律当成了身心上的一种束缚,这是求道之心不正的体现。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信佛法之人而言,戒律从来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在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生活规范,恪除自身的陋习恶行,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肉身自由和精神洒脱。

把戒律说成是一种束缚,实乃凡夫俗子的肤浅之见。戒律之于学佛的作用,就好比如设定法律法规之于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一样。

要想国泰民安,就需要把所有不正当的陋习禁锢起来,并加以调整。若任由人们为非作歹,违法犯罪,那么整个世界必定会陷入一片混乱恐慌之中。

故此,戒律让人们身心规范,遵守秩序,是一种自我管理,要对众生尊重,对真理尊重,同样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存自由。

把身心行为约束好了,有了明确的规范参照,自己才能够避免犯错,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为了自由,试问自己又怎么能不受戒呢?

   忍辱,看起来是吃亏,实际上是受益

  佛门有云:“难忍能忍即为行菩萨道。”忍辱,是佛家诸多法门中最为重要的修持法门之一,在《佛经》中又被称之为“波罗蜜”,即“通往彼岸”的意思。

   在佛门看来,一个人若能修持忍辱心,便可去苦得乐,觉悟人生,拥有像佛一样清净悠然的生活环境。

不少修行者表示,自己在学佛之初,很多法门都修得游刃有余,可唯独忍辱是最难修的。

因为生活在世俗中,每个人其实都习惯了相互竞争的生活环境,因而做不到像佛一样豁达宽容,稍遇不顺挑衅,就忍不住产生瑕疵必报的心理,结果到最后矛盾不断升级,事态也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关于这种现象,若站在佛家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缺乏修行,嗔心泛滥的表现。

   因为逞一时之勇,放不下颜面,在嗔怒中烧,理智丧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就很容易犯下令人追悔莫及的过错,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修忍辱,要把它当做消除嗔怒执念的机会。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他人折辱于己,自己全然不必太过计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纵观世事纠纷,争端往往在无形中升起,却又隐匿消散于不作为之中。

面对辱境,只要遇之淡然,心存坦然,以忍为念,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修炼自己处世之道。这是规避恶缘,增加福德的绝佳方式,因此忍辱看似吃亏,但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上是安乐

  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对于佛法的参悟,同样不可止息。

越想在学佛上有所造诣,那就必须精进不辍,不能生丝毫懈怠之心。若有松懈之意,那还请自己即刻更正反省。

有道是:“生欢喜心,则事事欢喜,生悲哀心,则事事悲哀”。学佛本非易事,尤其在学佛过程中精进自己,想要修炼至某种境界,这其中的辛酸艰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但同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佛弟子,学佛若想学有所成,那就必须对佛法有一颗欢喜心。

  只要是利于弘法的事情,都应当欢喜为之,而不是焦躁厌恶,毕竟佛不度无缘之人,法门要自愿学才能学得通,众生也只有自愿,才能结下善缘的果实。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但可以断定的是,成功绝非凭空而来,与当事人的努力有着甚深的渊源。

学佛就是人生,云起云落,云卷云舒,精进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在一路练就之下,自己的内心就会越发坚强。

当自己可以承担所有的逆境坎坷时,终有一天可以否极泰来,坚持努力去做,未来才有机会收获难能可贵的安宁幸福。

    智慧,看起来是放下,实际上是拥有

  佛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人生的高度,不在于看清世事,而是在于看轻世事。心灵的宽度,不是承载了多少,而是自己放下了多少。”

放下,不等同于放弃。佛门要求佛弟子,放下的同样不是自身的七情六欲,只不过是他们心中的执念而已。

放下其实是一种智慧,一种顿悟。拥有放下的心态,才能告别烦恼,把多余的痛苦抛弃,才能在内心中给快乐腾出地方。

学佛就要抛弃一切执着,淡泊明心,不陷入人生的苦,不沉迷人生的乐,放下得失,才能拥有轻松写意,放下执念,才能收获幸福。

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佛,唯有懂得用放下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在感化别人的同时,感化自己,那才是自身佛性真正的显露。

   布施、忍辱、精进、智慧、持戒,这几点其实就是出自于佛家六度修行之法,其中虽然未提禅定,但同样适应于,面对现实中任何问题。

万事皆有两面,处处皆修行,就看自己是否能想开,当自己能够弄懂了这5个佛教修行法门的实质后,相信不仅学佛,在为人处世上,也同样会越学越开悟。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5-01-2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197245
  • 日志数: 2169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164
  • 书签数: 9076
  • 建立时间: 2009-10-24
  • 更新时间: 2021-08-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