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所带来的是我的思考,关于:音乐,民俗,历史,和公共文化空间。

凭什么纪念大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5 03:46:14 /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

列维-斯特劳斯逝世了,网上的帖子也集体随之爆发,纪念缅怀性质的文章一篇跟着一篇地出现。我们应该感到高兴的是,在网络时代,大师成为了一个多向度被定义的事物,人人都有了足够的信息,和创造公共语言的能力,去描述一个“大师”;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看到的是,大师越来越象一个神话,而不是现实参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的。

在非网络时代,学术思维给人们的影响是极其具体的,人们说的内容和表述的意义,一定是高度依赖语境而存在的。原因很简单,那时候传播思想是靠出版,人家给你投钱,要的是“绝对” 的质量保证“: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每一丝的事实证据写清楚,出版社不会给出书的。尤其是在人类学社会学的领域。

而到了网络时代,读文字的人越来越不注意语境的阅读。应该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欣赏网文的时候,要的是一种轻松的劲,过多的语境描述会让人劳累。同样,写文章的也开始泛泛而谈,于是,理论,大大小小的那种,成为了一种时尚:“说不出证据?没关系,我们会抽象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很酷:神话吧,吃饭的生熟问题啦...等等。作为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田野是在亚马逊地区做的,这其实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也就是说,他的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这个地区的人的观察经验得来的。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政治、历史、殖民等等因素使得列维-斯特劳斯用这样的理论模式去塑造知识呢?这些都是网络无法告诉我们的。

拿音乐人类学为例,在受过严格学科训练的欧美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引用来看,除了几个研究南美印第安人的学者外,很少有人在不区分语境差异地情况下去引用列维-斯特劳斯,尽管,斯特劳斯的结构思维里的分类研究在音乐人类学里有很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我也看过太多的人把“师傅”的理论直接插在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分析上,不加区分地,粗暴地,让一种不相关以及无语境的理论来统治自己的语言。

每个人(尤其是学者)写文章是为了和人对话,而不是和理论对话。

如果说列维-斯特劳斯给我们讲述了某种意义上的“神话”的话,那么在20世纪末,他和互联网,塑造的最大的神话便是他自己和他的理论。

所以,别被理论所迷惑。
 

分享到:

TAG: 斯特劳斯

大高的声色犬马 引用 删除 大高   /   2009-11-17 20:35:22
理论并不是拿来忽悠人的,理论是帮助我们分析,观察对象的视角,工具。包括我,现在的一些学生都在为了理论而学习理论,一些理论的确是要在境中使用,运用一个理论首先要对其进行谱系的梳理。拿一些国外理论来套用中国情况,的确有失偏颇,比如族群这个理论,我就怀疑用在中国到底合适否,
走在乡土上 引用 删除 耿羽   /   2009-11-16 13:25:02
太对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魏小石

魏小石

北京人 2004-2007,硕士:大众传播/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主攻关于音乐的文化研究。同时表演old-time音乐。 2007-现在,博士: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主攻民间文化的声音录制和存储,曾任职于Archives of TraditionalMusic做录音工作.

日历

« 2024-04-23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5022
  • 日志数: 10
  • 建立时间: 2009-10-24
  • 更新时间: 2009-11-1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