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所带来的是我的思考,关于:音乐,民俗,历史,和公共文化空间。

10年后,文化还会是”遗产“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7 13:49:13 /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


最近偶然间听到了一个词叫“文化遗产学”,顿时觉得酸--酸透到了牙根。从一个不太学术的角度来说说话,我在想,有些人是不是疯了。我能理解的强调“文化遗产”情况有三种:1)为了治病,2)为了挣钱;3)更有可能的是,为了当官。

作为一个在学习民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从未听说过任何一个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学者能如此放大这样一个概念--“遗产学”。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这个概念首先是从日本和韩国出现的,然后被联合国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项目。碰巧的是,这个项目和中国国情特别“搭”--我的意思是“干柴烈火”式的。于是这几年大家疯狂地奔向“文化遗产”去做事情。具体的原因不用说了,大家也都能想到,肯定是和经济和政治利益相关。

可是,我想请大家想想的是:十年后,还会有”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吗?回顾历史,文化作为”遗产“也就是最近的事情。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存在着文化”遗产“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1)在很多国家,”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传统文化的流传基本上是依附于商业模式,他们相信的是”适者生存“;在这些国家里,谈”文化遗产学“简直是扯淡。2)在有的国家,就算”文化遗产“的概念存在,它也是作为一个限定性的概念出现的--”遗产“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概念,也就是说,政府并无意愿统治和管理所有的文化物件和事象,“文化遗产”所指的仅仅是国家文化的一小部分。于是,可以这么说,”文化遗产“是一个相当具有时代性,并且非常依赖于地区性文化语境的概念。它的出现,大多是出于(国际)政治性的需求,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需要。一些年后,新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会生出新的某种运动,就象这“文化遗产”一样。到时候,文化被叫做什么可爱的名字,我们还都不知道。

所以说,“民间文化”是随时都有的,但是用“文化遗产”的方试去思考民间文化绝对是最近才有的事情,而且肯定是暂时的。“文化遗产”仅仅是思考民间文化所有方式中的一种--一小种。这就象,1998年,人们在谈论“三个代表”;2000年,人们的兴趣转向了“西部大开发”,2004年,大家又开始学习“两个务必”;2006年,“和谐”社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想像某个学者在这些时候分别提出个“三个代表学”,“西部开发学”,“两个务必人类文化学”,或者“和谐社会学”,那是多么可笑?!

作为学者,我们当然应该尊重国内、国际的政治-文化思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者该赶时髦地去创造一个”学“。任何一个”学“的诞生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缜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后被发展出来的。而“文化遗产”到底在中国意味着什么,谁都还没说清楚,除了杂交出一些给官人看的展演外。如果人人都拿文化遗产当成一种做学术的轴心目的的话,我们还怎么(在没有科学体系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为后人留下可以被清晰解读地,至少是把一种文化说清楚的文字。

学者们,请自重吧。治病嘛,如果您是心理学家,我理解;挣钱的话,其实您还不如去好好出几本书;要当官的话,您可以去给政府写点公文。这些都比让人觉得学术界又在手淫了强。


分享到:

TAG: 遗产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魏小石

魏小石

北京人 2004-2007,硕士:大众传播/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主攻关于音乐的文化研究。同时表演old-time音乐。 2007-现在,博士: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主攻民间文化的声音录制和存储,曾任职于Archives of TraditionalMusic做录音工作.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995
  • 日志数: 10
  • 建立时间: 2009-10-24
  • 更新时间: 2009-11-1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