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特别注明外,本空间所见博文的作者均为乌尔沁。专此说明。谢谢您的光临!

人民诗人杜甫苦别生命1240年 【之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04 19:14:53 / 个人分类:古典文存重读新感

查看( 848 ) / 评论( 0 )

 




 

人民诗人杜甫苦别生命1240年 【之一】
  
  
  


  
  


  
  

      

   杜甫草堂是诗人杜甫的又一个名字。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代的文人钱谦益有《〈冯定远诗〉序》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并且“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比如杜甫几乎成为了民间乞丐?
  
  
  
  也许吧,正是杜甫甚至李白都有过乞丐般的文人生活,所以,杜甫他们才能够写出来那些格外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最终被人民称为百姓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了乞丐恐怕并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比如杜甫与李白。合称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的二十世孙) 。虽然杜甫的歌与人,在当朝还并不大为世人所知,但是经过了后世的丰富看待,他的作品最终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大约拥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而且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非常深远,甚至被后人称为“诗圣”。李白的诗也被称为古代“诗史”。
  
  
  
  比起李白来,其实杜甫更加属于贫困交加的诗人。看起来,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后来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李白又回到宣城并且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李白往来于两地之间,而且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经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而返回金陵。金陵李白的生活相当窘迫,他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出了《临终歌》终于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二岁。
  
  
  
  历史上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不争事实。
  
  
  
  相对杜甫的“苦歌”,李白的诗歌显得充满了比较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比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李白的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是诗人的乐观精神,也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这成为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和“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成为他旷达心态的写照。李白是一个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比如他有《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有一次杜甫闹了疟疾,诗人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老命。大病初愈时候杜甫拄着拐杖出门,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看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于是杜甫就作了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其实从那时起,杜甫的生活就开始了有意无意地乞讨日子。比如杜甫的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的这一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里面有:“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 可以看到的,这里画面的悲凉。
  
  
  
  后来,作为大大的诗人的杜甫被迫离开了长安流落到了到四川成都。杜甫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一直严重到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对此杜甫个人有所记载实现:“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对此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比如杜甫生命形式中间的那一些咏物的字、写景的诗,甚至对于那一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当中,渗透着对国家对人民的苦难感情。以及丰富的生命意识?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苦难诗人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描写深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在他的《丽人行》里面,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当中,作者爱憎态度已然显露无遗。作为一个大大的诗人的杜甫的首要表现一定就是他的护爱百姓?






分享到: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