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要了解中国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请你到丽江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29 21:10:21

 

 

——专访谭继和研究

 

2009年4月21—22日,在丽江召开文化旅游研讨会之际,笔者访谈了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谭继和先生一直潜心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在巴蜀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先生早年在徐中舒导师门下攻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徐中舒曾评价方国瑜先生“南中泰斗,滇史巨擘”,这也成为一段学术佳话。先生与丽江也是缘分颇深,两次丽江行,都留下了浓深刻印象。这次趁先生参加文化旅游研讨会,笔者作了一次访谈。下面是先生的感言:

 

1997春节,作为成都锦江综合整治工程文化顾问的我们,随“工程指挥部”一些“员工”一道,自费组团,乘康辉旅行社安排的特快直达火车到丽江观光。住宿丽江新城区一家宾馆。当日下午三三两两步行到丽江古城观览。此行前,从清人管学宣、万咸燕所著《丽工府志略》中已知丽江地区之丽江古城将会有许多亮点“夺”人眼球。然而,身临丽江古城“四方街”,穿入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组成的石板街巷,踏上一座座小巧拱桥,耳聆低吟的滔滔流泉,眼射玄关掩映的住户人家,“五官”的震撼惊喜,是身临其境前,绝然“设想”不出来的。仿拂江南水乡,齐鲁弦歌、巴蜀神韵汇聚于此。中国许多优美文雅的古城名镇都不见了“美人”踪影,这丽江古城却竟然保持得如此完美。

接着,我们“远离”团队,请假“单行”。我俩要去寻找真资格的丽江人家。穿行了几条小巷,在僻静的一街巷之角,见到一位嫂子开着一家仅容两张饭桌的小食店。她说她是纳西族,现在丈夫、孩子都各有“忙事”,只有她坚持要守住这片难以离舍的老屋和这间铺面。我们请她给我们各煮一碗到地的丽江面。她说按纳西族口味做。只见她现生火,涮锅,然后就灶前揭开地上的一面园木盖,从地板下舀了两瓢水下锅。我们惊呆了,原来她无须用水缸蓄水,而是直接从屋下的流泉取水。如此方便的厨房,如此别緻生态的生活方式,我不知除了丽江古城原住民外,还有何处存在!大嫂告诉我们房前屋后的流水是严格分工的。洗衣洗菜只能在同一渠流中做,饮用河水不允许任何人洗濯,专供饮用。且水是从黑龙潭泉水引下山时即保护着不让“污染”。十二年过去了,不知今日这流泉取水入锅的良俗犹在否?还能见到可亲可爱、动作麻利的纳西嫂子煮面情景吗?

到丽江住下后,每日晨起勿勿早餐,然后出城,往访玉龙雪山,往访虎跳峡谷、等等。丽江境域,无一不可亲可爱可赏。傍晚归来,逛夜市,听古乐,访行人,访主人,各随其便,我与君按杨尚孔兄预约,前往古城幽巷,拜谒了丽江硕宿王丕震先生。王老所居,正门斜对幽巷,房有“玄关”,入门过玄关,满室净洁,古朴书香。品着王老家献上的清茗,与王老雅聊“家常”。主客皆有相见恨晚之感。我们就丽江文史,纳西变迁,中国历史小说传统与王老本人大作,频频请教,王老则侃侃而谈,不仅有问必答,更谈笑风生,娓娓细道并直抒胸臆,点评他不满的“时弊”。其中,就“纳西古乐”的来源与品韵问题所发之论,启发尤大。王老的胸怀是中国儒家读书人的博大胸怀,他坚决不赞成狭隘的“民族文化”视野。他说中国任何民族在文化发展中都受惠于中华文化母体,脱离中华汉字文明母体去强调某个单一子民族的某种“大创造”是不真实的,是自欺欺人的。听王老之论,如饮醍醐。难怪王老能成为当代中国历史小说大师!起码,这中华民族大知识分子的胸襟就了不起。

初游丽江,“眼、耳、鼻、舌、身、意”五官六根皆得滋养。“诱”致我们对“丽江文化现象”产生出浓厚兴趣。听王老教诲,形成我们在观察“丽江文化”上的一个基本倾向——不能只从单一的“纳”人史源去解读今日的丽江魅力。应从中华民族文化走向的大背景去解读丽江。我们曾经与老友杨尚孔兄并非开玩笑地说:尚孔兄你与我们同胞,这不是虚拟,而是史实。你祖先的祖先来自我国西北河湟高原的牧羊之羌人,我们祖先的祖先也是从黄河上游高原走出来而东进,先到中条山,再到中原,形成炎黄核心。你我身上的生物基因都来自黄河高原人。后世交通阻隔,虽各为民族,但民族交往又使我们不断地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去分辨血脉和文化上的“纯种”是劳而无功的。我们甚到向尚孔兄说,你这“杨”姓应来自中原,反映了中原人群与相对“世居土著”的融合,你的大名曰“尚孔”,标明在文化精神上父母早为你选下了孔子教化之门。人们现在都在复兴国学,全世界都在兴办孔子学院,你却提前60年就已经懂得“尚孔”了。

城市建设、乡村文化、旅游品味,都有一个迈不开的课题: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深厚的共性沃土上,建设突出的个性。毫无“共性”(包括景观实境与价值理念)的地方,无法形成吸引人群前来旅游的兴趣。当然只有“共性”,一味雷同之景观,人们也不会感兴趣。旅游品质高低取决于使广泛人群,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感觉美好舒畅的程度深浅。让人们觉得不虚此行,才会回头再来。“六根”舒畅,这就是共性。“个性”则是形成具有特色的舒畅方式。我们初游丽江时,纳西嫂子那碗面是什么味道早已不记得,但纳西嫂子那煮面的特色过程和她那质朴真挚的礼让风格,却深深地刻在记忆中。“吃面条”本非纳西传统饮食,而是中国大江南北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尤其是中国北方人的日常食品。纳西嫂子卖面条,这是尊重“共性”。按“纳西味作”,这是纳西人接受“面条”文化后形成的个性特点。纳西嫂子以一种开放自信的心态卖面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论及“开放自信心态”时,首先想到,我们在成都有幸结识的许多丽江老少朋友,都与王丕震先生有共同的特性——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前提下的本民族乡土情结。但是当我们研读1990年版《丽江地区志》上册,在感觉这部巨著内容的厚重、严谨、丰富时,也微感遗憾。比如在第五编语言文字记述中,可能是依据使用人口多少,或流通领域面积宽窄,依次记述了丽江地区七种语言,为汉语、纳西语、彝语、傈僳语、白语、普米语、傣语,其中,纳、彝、傈、白、普五种语后还写了各自文字或准文字情况。汉语之后却对汉文使用情况无记述。对纳、彝、傈、普四种语言的渊源关系也无涉及,使人不清楚在一个多民族融洽共居的地区,公共用语的情况是什么?方志的目的就是如实记述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现状及现象背后的渊源,为什么要回避汉语、汉字在丽江地区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不述呢?其实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超越族别、国界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的情况在国外、国内都是普遍现象。汉语汉文、英语英文是两种跨族别国界使用最多的语种,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亚洲(印度)都有英语国家,东南亚则有汉字文化圈。

丽江地区与丽江县在明清两代发展速度最快。文化上一度成为我国西南边陲一颗国学明珠。改土归流短短180年间丽江登科及弟人士跃居云南前列,一个地区竟然在百余年间出现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60余人。近现代又学界杰出学著频出。如木正统、马云龙、桑映斗、牛焘、李玉湛、杨光远、周兰坪、张文湛……更有现代民族学泰斗方国瑜等。这一大批人才的孕育成长与清代康、雍、乾时代丽江县兴礼乐、办学校的成绩有关,更与光绪废科举后,丽江兴学堂,创办雪山、玉河、天鸡三大书院直接相连。丽江在清代雍乾之世,文化水平后来居上,曾经“与中土礼乐文章,同其炳蔚”(《丽江府志略·学校》)。尤其丽江的文庙建制与祭乐典仪更直接传自曲阜孔庙,由康照三十九年(1700)丽江府通判、曲阜孔府子弟孔兴询专程返孔府製造与学习携来。祭器、乐器、舞器、礼器陈设,祭典程序等均遵曲阜孔庙规制和清廷“部颁陈设图”。祭典所唱乐章第一遍直接用曲阜孔庙乐章,第二遍则用乾隆八年(1743)“钦定乐章”。这样原汁原味的祭孔典礼是全国少有的。且不说江南各省(南孔庙除外)没有,西南云贵川藏,除了丽江府外,也没有。在“国学”文化上丽江有如此雄厚的资源,为何不文雅重兴。

依我之见,丽江地区与首府地丽江县要理直气壮地走到中华文明振兴时代大潮的前列,明确以源自儒家伦理的现代“和谐”精神为理念,建设丽江山山水水和城乡——这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更是丽江可持续发展的、可以“兑现”的愿景目标。自然与和谐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城乡发展方向和旅游产业品质,从根本上言,就是与时俱进地、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与和谐的愿望。新加坡敢于打破族界、国界、选择以儒家精神立国,丽江本就曾是儒教兴旺之区,在建设现代和谐秩序中,以国学精华为理念,处理天人关系和人人关系,发展人文、山水“亲和型”旅游,又有何疑焉?

丽江县城要自觉控制规模——丽江古城区保持好完整的小城市品格,丽江古城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立体文物,不容有任何“建设性毁坏”。古城中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原住民,按纳西人的常规生活其中,工作其中,休闲其中。否则丽江古城就只剩“空壳”,没有了纳西人居这一灵魂。杂乱商铺迁出古城,到丽江新城去落户。古城中要有王丕震和纳西煮面嫂子式的俊彦和平民。要制定法规保护古城的流泉、小桥、垂杨、绿柳。可以在古城一定距离之外,别建“母子结构”的山水型城市带。这样既保护了历史,又适应了城市扩大的时代需求。丽江新城市带上的“母城”可以按中等城市规划。预留出空间,顺其自然地逐步完成中等山水城市的目标。

老师是研究巴蜀文化的专家,他结合了自己多年研究心得,认为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是同根异流的关系,尤其是蜀人与麽些的“些人”关系有着渊源关系。这是从历史早期来说的,到了元明清以后,丽江接受汉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尤其是改土归流以后,更为明显。他认为儒家文化源头在巴蜀,发展在山东。这当中有传承,也有变异,如蜀文化的五行是以“水”在前的,齐鲁文化的五行就以“土”为中心,黄土在中间。纳西文化里,水文化也是很丰富的,丽江古城是一座山水古城,成都在历史也是一座水之都。这与蜀文化有着相似的地方,值得我们学入地研究。

一座木氏土司府,建造了万卷楼,皈依堂,三清殿,玉音楼,大殿里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已经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不能笼统地说是汉文化,汉文化这个概念还太大,准确点说应是中原文化、华夏文化的精髓所在。纳西文化里传承、保留了华夏文化的根,是华夏文化的一个传承基地。更具体地说,应该是表现在它保留传承了华夏文化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以前,美国的《时代周刊》做了一期成都的文章,它评价成都是CHINACHINA,翻译出来是中国的中国,或者说是真正的中国,是从文化意义上说的。但这几年成都现代化太严重,中国原生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流失很多。以前也到过丽江,感受很深,觉得中国华夏文化最传统的,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在这里延续,传承,保留,孔子也说过“礼失求诸野”,说的是这种文化的传播、融合、保留情况,关键是根留下来了。但因为对丽江文化研究不是很深,只是个粗略的看法,还拿不准;这次到丽江,实地考察了一些地方,尤其在木府,加深了感受,更强化了这个认识。丽江是中国原生态文化保留最好,最集中的一个地方,这也是对丽江定位的一种新思考。我们也可以这样宣传丽江:要了解中国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请你到丽江来。

老师与爱人祁和晖教授伉俪同来丽江,一起兴游了木府、拉市海,在泛舟拉市海后,即兴赋诗,在此选录,以飨与会同仁:

春游丽江拉市海湿地公园

小序:2009419日下午,春日艳阳,白云蓝天,我们一行——杨馝尚孔兄、谭祁二和,诗人白郎,丽江首席歌手肖煜光,在正龙集团老总,民间思想家、生态保护忠实的“终生志愿者”杨馝四君的陪同下,乘一扁舟,随淳朴舟子老哥的节奏浮游拉市海,品尝

品赏海水,聆听肖君“纳歌”,。大家身心舒爽,忘去水上水上尘嚣,几位“纳”人朋友,一人唱,众人和,倾情“海上放歌”,为回报杨馝总和明友诸君盛情,余即兴做小诗一首:

白云闲悠悠,拉市海上游;

“纳”歌抒情性,碧波销尘忧。

 

祁和晖

2009419晚补记

 

远离城嚣外,仙居拉市游;

“三文”纳万美,同销万古愁。

 

和祁君原韵,以谢四龙君湿地之游。谭继和2009419日晚。


    相关链接:


  
谭继和简介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执行会长、四川省政协与成都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顾问、原副主任、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分别任副主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津专家。个人主要著作有:《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脉》、《仙源故乡》《郭沫若研究辨思集》等书,主编有《天府神游》、《进策天府优游》、《共和国五十年四川文史书系》、《全景中国·天府之国》(外文版)、《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文化天府十二书系》、《当代四川要事实录》、《成都城市特色塑造研究》、《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夏禹文化研究》、《巴蜀文化图典》等书。


TAG: 丽江 生活 原生态 中国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09-11-02 18:18:49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31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