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学生习作选登之五:下亨土村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02 09:53:46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固守与变迁

——下享土村调查报告


       丽江师专中文系05级小教二班  和英春


 提要: 下亨土村位于玉龙县巨甸镇与塔城乡的交界处,村内有鸡公石、佛塔、古村落、江边田园等景点,同时保留了勒巴舞、江边调、默达、谷泣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下亨土村依山枕江,丽维公路穿村而过。下亨土村是纳西族为主的江边村庄,受到塔城东巴文化、乐巴文化、藏族文化及巨甸汉文化的交叉辐射影响,是一个多元宗教共生的典型村落,对下亨土的调查,可以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融合、当下村落社区民众的信仰时空变迁有个较好了解,同时,可以作为一个个案,对金沙江沿线的纳西村落的生存发展状况也是一个较好的研究契入点。本文从下亨土的基本状况、多元宗教、民族文化融合、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对现状发展不足及未来发展对策都作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金沙江 村落 下亨土村 调查

 

下亨土村是我的家乡,自幼生长于此,在情感上、血脉上一直紧紧相连。它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也是一直萦怀的情结。因习以为常,以前对家乡的了解也很肤浅,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本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一些问题做了些思考。

一、基本村情

1、村名的来历
  下亨土村最早的居民源自丽江坝子的白沙。大约明清之际,从白沙的“亨独”村搬迁到这儿。老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中,搬迁至此的历史缘由主要是当时白沙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产量低,后随着人口增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等多种因素而造成了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为了另求生计,村民们决定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此后,他们便沿着金沙江往北走,一直走到了今天的下亨土村。来到这儿,他们发现这里有个高原湖泊,而且这里风水都很好:这里有山、有水,地势辽阔,是个风景优美、山清水秀、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他们便选择在这里生活。后来,有村民发现在方圆几里外,竟然还有一个村落,在那儿也有一个湖泊,由于这里有一上一下两个高原湖泊,两村就取名为“上亨土”和“下亨土”。湖泊的纳西语是“亨”,上是“苟”,下是“么”,因此纳西语为:“苟亨独”“么亨独”。
2、村子人口、民族、户数
  下亨土村的村民有当初的几十个人,增长到今天的358人,全村共78户多半为纳西族,有极少数的汉族户。
3
、地理环境
  下亨土村位于玉龙县西北端,坐落在美丽的金沙江畔,属于江边河谷地带的一个小坝子,地势平坦。村落东边环江,三面依山环田,是个风景优美、物产富蔗的村庄。
  村落东临良美村(劳马),以金沙江为界。这里还有一座大石山立在江中,这就是鸡公石(喂森鲁咩)。对此,人们有一种说法: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大石山沿江漂来,到我们这儿时,天刚亮,正是鸡鸣之时,大石山听到鸡鸣声,便定在那儿一动不动。说也奇怪,那大石山的外观就像一只鸡,(确切的说,就像那只鸣叫的公鸡)它懒洋洋的把双翅舒展开来,正准备叫人们起床呢!由此,人们管它叫”鸡公石”。
  村落南靠德良村(夺罗),以“阿高古”(地名)为界。
  村落的西边是一座又一座高高低低的大山,由高处到低处各山的名称依次为:死桑子古、胆咩空空、吉路白、冷利口咩、干胆癌脖古、喂古、喂脖古、脖咩古。其中,喂脖古和脖咩古是烧香拜佛之地。在高山上,还有一个村落“亨独罗古”,那里居住着一些傈僳族人。
  下亨土村的田地都分布在靠西边的山脚下,由南向北名称依次为:嘎荣罗、胆肯里、堆满、咩满苦落、拉我波可、够罗、癌苦可、板孤、胆苦独、动可、有驮、饿吉度古、鲁闪可、类册古。
  村落的北边就是上亨土村(苟亨独),以“扎满毒”(地名)为界。
二、村中民俗
  下亨土村属于典型的纳西族村庄,由此,它的民风异俗一直沿袭着纳西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通过调研发现,知道目前为止,下亨土村依然是研究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绝佳村落,先将本村的民俗文化调研结果介绍如下:
1
、饮食
  本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平时三餐习惯:早餐以面食为主,主要是蒸馒头、水焖粑粑等。午餐和晚餐吃白米饭,外加一些素菜(炒洋芋、茄子、白菜等)。如果家里有客人,就得准备荤菜,一般都是家里杀年猪后挂好的火腿、排骨。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杀猪、鸡、鱼,做饵块和糯米面等。因此,年节饭是比较丰盛的。而比起以前来,我们的生活变了样。听老人们讲,在那个时候(解放前),人民吃的是包谷饭(玉米饭)还吃不上一口米饭呢!

2、服饰
  本村的服饰上看,在平常,本村的老太太依然保留着纳西族的传统服饰。村民们与汉族的服饰并无两样,只有逢年过节时穿上纳西族服装。纳西族服装的羊皮背饰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羊皮披肩象征着“披星戴月”以及纳西族妇女“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勤劳能干的精神风貌。不过有些村民仍然留有披着羊皮马褂放牧的风俗习惯。的通过调研发现,在以前,村里的人们穿的是草鞋、托人缝的牛皮鞋、布鞋,衣服也只有棉布衣、麻布衣。而现在,村民们穿上了运动鞋、高跟鞋、皮靴,衣服也转变为运动服、西装、牛仔服等。
3
、建筑
本村家庭院落主要为三坊一照壁形式。从房屋结构上来看,主要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房子基本上由木材构架而成。墙基、墙角等基本上由石头砌成。从房屋布局来看,正房主要坐落在北边,(坐北朝南),主要用途为:卧室、堂屋(招待客人),偏房坐落于西边,主要是自家人住。院落宽敞,有粮架、粮仓、松毛堆畜圈、草料房等。而每家的大门几乎都朝东,村里的人都说大门朝东,大吉大利。目前,本村农户的房子基本为楼房,极少数还留有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木楞房。五、年节
由于下亨土村是传统的纳西族村庄,年节除了国家法定的传统节之外,还保留着全村一起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的习惯。主要的节日有:
4
、年庆节日

1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据我所知,在春节期间,在大年三十每家都是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不过饭前还得举行祭祖,要从年夜饭中各挑一样供于祖先牌位前。晚上大家伙儿都聚在一起,在球场打跳(葫芦笙)。初一的早上,村里以家族为单位,早早的去坟地扫墓进行祭祀仪式。上坟回来就是拜年。在大年初三,村里会举行文化活动:白天是运动会,进行比赛的项目有跑步、拔河、篮球等。到了晚上就是文艺表演,主要是本民族的舞蹈勒巴舞,然后就是藏族舞、傣族舞、印度舞、街舞以及健美操表演等。还别说,村里不论男女老少对文艺表演可是很在行的,都各显风采。大家都非常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着也体现出了村民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风貌。
2)三朵节
  到三朵节,村民们会组织起来,大家都去野炊。现在 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这已经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3清明节
  清明节到来,村里每户全家都去上坟,到坟地野炊。坟地以家族为单位,主要分布在西边的山上(喂古)几少数在南边的山上(阿高古)。
4端午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大家就会把五颜六色的线找来,在端午节当天挑上自己最喜欢的五色线系在手上。  
5)七月半
七月半是汉族的节日,本村只是进行祭祖。这只是村里汉族户的风俗习惯。不过每逢这个节日,外村(基本上是南边的德良村)的亲戚朋友会邀请本村的村民去他们那儿过节。              
6)火把节
恰好相反,在火把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好丰盛的晚餐去邀请外村的亲戚朋友。到了晚上,大家伙儿都去点火把,点完火把就是跳葫芦笙。在以前,还有斗鸡斗牛等精彩的表演。
7中秋节
每年的中秋节,村里每家都自烤月饼。全家团圆,一起吃团圆饭,一起赏月,给月亮献上月饼以及其它一些糖果。

5、丧葬仪式

本村的村民在逝世时,根据年龄﹑逝世原因等不同,采取不同的丧葬形式:1)生病﹑孤寡老人﹑小孩夭折,进行火葬,一般都在“母子阔”(地名)举行火葬仪式(2)老人病逝,进行土葬,葬于“喂古”(山名)的坟地。

在丧葬习俗上看,每当有人病情严重或者说快要逝世时,亲戚朋友(特别是老人家)就去病人家里陪护﹑聊天,每天晚上都有老人烤火聊天到很晚,在村里已形成了一种很好的风俗。在病人快要咽气时,家人要把家族内的长者请到家中,把准备好的口含(绍撒)放入病人的嘴里,它是供死者前往祖地之途中所用的盘缠。这个过程叫含殓。逝世后,先是洗尸入棺,然后发灵。第二天守灵﹑跳窝仁仁(纳西族舞),对死者的悼念(生平﹑经历﹑功过)
6
﹑结婚仪式
  
本村的村民结婚,新娘前一天不能出门,晚上还要邀请本村的未婚青年到家里来欢聚,这也代表着新郎新娘青年时代的结束。结婚当天,新郎带着聘礼来迎娶新娘,走到新娘家门口,新娘家会把门关紧,新郎这边则是放鞭炮﹑贴对联﹑丢红包,直到新娘家满意为止,她们才会开门让迎亲队伍进来,然后将聘礼整整齐齐的排放在客厅。吃过午饭,迎亲队伍要把新娘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接着是小孩给新娘送洗脚水,水盆里还得放硬币﹑红枣,代表着财源广进﹑早生贵子。新娘就得提前准备一个大红包给小孩。等新娘换好衣服,新郎这边就会敲门叫喊。接着新郎为新娘戴上戒指,然后牵着新娘的手去拜别父母。在路上,大家会一路放鞭炮以示祝贺。晚饭后,村民们一起打跳(葫芦笙)﹑阿哩哩庆祝新婚之喜。
7
﹑起房的习俗
  
本村在起房子时,村民们在进行上梁的过程中,会举行“公鸡点血”仪式,还会说一些吉利话:“鸡是什么鸡?鸡是天上凤凰鸡;水是什么水?水是……”。然后就是放鞭炮,丢糖果和硬币,这预示着这家人的生活将会甜甜美美﹑财源广进。再来就是起房调:“去年你在山里做树王,今天鲁般弟子请你做中梁”。晚上,村民们还是进行打跳﹑跳阿哩哩来庆祝。
三﹑宗教信仰
1
﹑东巴
  
虽然现在村里没有东巴祭祀活动,但以前有。通过走访调研,许多老人对东巴的祭天﹑祭自然神活动依然记忆犹新。祭天仪式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七同举行,新年天是一年中最为神圣的风俗祭典。以血缘为纽带的词祭,无社群各自在固定的祭天场向天神膜拜﹑顶礼﹑祈求泽惠﹑子孙兴旺﹑家庭和美﹑民族昌盛。还有祭署仪式,每年正月二三月的属龙﹑蛇﹑猴日举行,举行三天。程序为:设神坛﹑除秽﹑烧香﹑杀牲﹑迎请署神﹑祭署神﹑送署神。
2
﹑喇嘛
 
本村的宗教信仰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村里还有一些以前当过喇嘛的老人。宗教活动形式主要是老人们组织去喂脖古野炊﹑烧香拜佛,另外的村民们到村后山上烧香野炊。
3
﹑桑帕(巫婆)
  
下亨土村没有桑帕,但在本村有些农户遇事不顺时会邀请桑帕为其施行巫术。本村邀请桑帕的主要原因有,病症困扰(桑帕施行治病﹑招魂巫术);家庭不和(桑帕施行辟邪巫术);给小孩起名字等。
四、文化变迁与融合

从老人的口头记忆来看,这里最早的居住民放是纳西族,汉族是后面才搬迁而来的。纳西族传统的祭天,祭自然神、祭祖先等仪式还比较盛行。尤其是春节的祭天,旷日持久,耗费甚大;其次是丧葬仪式也是东巴主持,整个仪式分为停灵期间,复丧期间,三年期满的送魂仪式等三个阶段,也是规模浩大,一般贫困人家搞完这种一个仪式,基本上十多年内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结婚仪式也统一举行传统的东巴仪式,称为“素注”,意思是新娘被家神“素”认可容纳了,可以正式算家庭的成员,村里的成员。可以说,东巴教在村子的信仰活动中占了主体,当时村里东巴也有十多个。其次是喇嘛也是村里的宗教人士,他们也举行一些仪式,但基本上是出家到外面佛寺里,尤其是巨甸的兴化寺,解放前共有五个喇嘛在此寺中。藏族文化对村民的影响大多体现在歌舞方面,尤其是勒巴舞,藏族民歌,在村里很盛行,一直到现在仍可看出这些影响。村里也有与藏族通婚的习俗,至今仍有从藏区嫁到村里的媳妇。这说明,下亨土村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决定了它的文化内容。解放后,随之而来的运动,一次一次冲击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后,外来的文化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新一轮的冲击,这对村中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流失、断层等现象。这种文化冲击带来了相应的文化变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中东巴已经断层,能够主持东巴仪式的老人已经没有,大多数家庭残留的一些传统仪式,如祭祖、火化、年节仪式,只是一些老人以记忆中残缺的内容来维持。

二是东巴文化生态环境已岌岌可危。村里年青人对东巴文化表现出陌生、隔阂,大多只是把它当作远古的、落后的象征。加上生计、求学压力,大家都忙于各自的正经事,谁也没当回事,至多也是老人家的一种谈资罢了。

三、藏族文化、汉文化影响因素增强。汉文化是通过正常的国家政策、国民教育、电视等载体来加强,同时,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等方面也可明显看出汉文化的影响。而藏文化则随着藏区藏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宗教的复苏,对邻近的民族社区也带来了影响。现在村中跳勒巴舞,仍保留了藏族的跳法,唱法,内容,连服饰也是以藏服为主。有些藏区流行的歌曲也在村里传唱。前年修复的藏传佛教白塔也是这种影响的折射。

五、几点思考

1、本村特点

下亨土村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它与塔城署明、鲁甸新主的东巴文化生态村不同,它并没有藏在深山里,丽维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二是下亨土村依山枕江,景色优美,同时村内有鸡公石、佛塔、古村落、江边田园等景点,保留了勒巴舞、江边调、默达、谷泣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人文与自然相依相生,构成了本村一大资源优势;三是多元宗教共荣共生及由此产生的多元民族文化,也是下亨土村的一大特色。本身从地理位置上,文化交流圈来看,处在中甸、丽江塔城、巨甸三地的交界,塔城东巴文化、勒巴文化、中甸藏族文化及巨甸汉文化的交叉辐射影响,是一个多元宗教共生的典型村落;四是下亨土村的优势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且传统文化的流失、断层危机呈加剧之势。

2、本村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下亨土村与金沙江边纳西族村落有不少的共同点,它的开发滞后也与江边一线的状况有着内在的关系。相比中甸一边,丽江的开发建设明显滞后。其中原因可能有好多,如虎跳峡电站建设的论证,毕竟大坝一拦,以前的建设投入只能白搭,这也是江边老百姓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个传说中的一库八级大电站到底修不修,怎么修,具体政策是什么样的,老百姓怎么办?等等,不能说因为这是国家大事,小老百姓靠边站,起码的知情权是应该的。所以相关部门政策、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有利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得到保障,以及促进相互关系的和谐共进。不然,上边的情况、政策不明,下边出现了乱传谣言,煽动闹事的负面影响。毕竟在此生活了几百年,祖宗根脉延续了几十代,不只是生存发展全有赖于此,情感也牵系于此。

二是玉龙县江边一带以石鼓、巨甸为两个经济带动中心,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虽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横向上一比,差距明显;甚至与对面的虎跳峡镇,金江镇,迪庆州开发区一比,我们这边长期发展滞后状况就很明显。巨甸、石鼓两镇一直是历史名镇,不管在建镇历史,还是人口、地理、土壤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现在的发展滞后局面,主因是政府一直没有予以准确的定位,走了两个极端:一是视为传统的农业经济作物基地,但这只能解决温饱,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打造经济强区,尚有较大差距;二是以往木头财政转向后,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经济路子,现在虽然也在提旅游,主要以红色旅游为主,但因局限在石鼓一地,带动作用不明显。为什么不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地搞特色旅游,文化旅游?江边一线历来是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富矿;同时,也历史上一直是纳西先民的活动区域,唐时就称金沙江为麽些江。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上江边一线一直是纳西先民的活动重心。元跨革囊、铁桥大战,贺龙挥鞭等历史典故也在此发生;同时,江边风光与多元文化相得益彰,与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少不同的文化,与丽江旅游中心区域的文化是有益的补充,也是丽江文化旅游的亮点。同时,开发江边一线文化旅游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尤其对玉龙县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现实意义。

小结

下享土村与金沙江边的纳西村落一样,一方面它固守着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毕竟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村落的生存方式及意义集合系统,它是这方水土生长的根脉,有其传承、沉淀的特征;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传统社会都无法离开现代而独存,尤其在当今外来多元文化以无孔不入的姿态的背景下,下享土村也面临着、发生着诸多文化变迁。其间有些是传统自我调适的结果,有些是身不由己的被动选择,在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角逐与较量中,有些传统无可奈何花花落去,但现代的文化也一时占不了上风,因与传统相去甚远,或未能达成和谐的文化融合,它也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窘境。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如何使这些遗忘的古村落在新时代的呼唤中重新焕发生机?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回答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年。

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群育主编《丽江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杨杰宏《纳西族民俗通论》,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杨杰宏《丽江与丽江人》,民族出版社,2002年。

杨杰宏《溪村社会——一个纳西族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生活》,远方出版社,2003年。

 

 

TAG: 调查报告 土村 习作 学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87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