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舞蹈的失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19 09:34:05 / 个人分类:青海蒙古历史文化

从名为《舞蹈者之家》网页上下载了转载了这篇文章

 

青海蒙古族舞蹈的“失传

    青海蒙古族来源于瓦刺蒙古,他们的祖先曾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从事狩猎生活。元朝灭亡后,瓦刺蒙古分为四部,其中之一的和硕特部逐渐向东南迁徙,明末移牧于青海一带。清代,将他们分为二十九族,统称厄鲁特(卫特拉)蒙古,归青海办事大臣统治。成吉思汗亲征青海时的驻守官兵及其眷属也是现代青海蒙古族的后裔。七、八百年来,蒙古族在青海高原与这里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嫁,特别是与藏民族长期相处,使许多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都大同小异,而在音乐、舞蹈、服饰、语言上更是相互渗透而交融。因此,今天青海地区的一部分蒙古族通晓蒙藏两种语言,甚至有些只会讲藏语。如: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蒙古族自治县,除了居住设施保持着蒙古包外,从生活习俗,语言服饰都已基本藏化了。此类现象在青海其它地区的蒙古族中也屡见不鲜。 

  同时,在青海的蒙古族音乐中也融入了当地藏民族的音乐特性,从旋律至演唱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当地藏族人听了像是蒙族曲调,而内蒙人听了又觉得不似蒙族曲调的现象。更为特别的是,在多年的民间舞蹈调查工作中,我们没有发现青海蒙古族自己的舞蹈。是什么原因造成青海蒙古族传统舞蹈的失传呢?我认为基本上出于以下原因: 

  一、 地理环境的制约: 

  青海蒙古族分布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辽阔、边僻的牧区。其中海西州是青海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区。<br>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是蒙古语广袤土地的意思。柴达木自古以浩瀚、空旷、广袤闻名于世,生活在这里的以蒙藏为主的蒙、藏、回、汉、满、土、哈萨克、撒拉等十几个游牧民族,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不便往来,难得聚会,使集体性很强的舞蹈活动失去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因此,没有本民族的舞蹈便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特点。这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多民族的混居状况,迫使蒙古族传统舞蹈逐渐走向消失。 

  二、 生产方式的制约: 

  当地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形态逐渐融合而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即在农业区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而牧业区更多的只是民间歌曲,这种现象在青海藏族地区尤为突出。以狩猎为生的古代瓦刺蒙古,移居青海,生活在地广人稀的牧业区,虽仍以游牧为生,但因受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严重影响,民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使瓦刺蒙古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的混乱状态中。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使蒙古族传统舞蹈很难流传下来。 

  三、 文化氛围的制约: 

  明朝永乐年间,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对海西蒙古族和厄鲁特蒙古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致使青海蒙古族完全皈依了藏传佛教。据统计,解放前青海地区的蒙古族只有二万人,而藏族有四十三万余人。因此青海蒙古族处在藏文化汪洋大海的重围下,加之长期与蒙古族本土文化的隔绝,蒙古族传统舞蹈自然难以在当地流传。 

  四、 迁徙历史的制约: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青海蒙古族来源于瓦刺蒙古,他们千里跋涉,长途迁徙,入居青海后生活也难有定居。此外,作为外来民族的蒙古族,必然要受到当地民族的排斥。虽然成吉思汗亲征青海后留下一批驻守官兵,但这些戎马倥偬、转战万里、出生入死的将士,很难将蒙古族舞蹈艺术带入青海,这种长期的动荡生活使舞蹈艺术难以流传。 

  综上所述,虽然蒙古族有着自己灿烂的舞蹈文化,但由于青海蒙古族的特殊历史和生存环境,形成了青海蒙古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失传和空白。 

原址:

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6485

TAG: 蒙古 青海 失传 舞蹈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