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用向下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的本质之美!
推荐《我这十年》-----一个研究生的自我总结
十年后记
人是习惯回忆的,经历宠辱交融的一生,总会有一刻做短暂停留,返回头看看,有一幕幕往事留下,便多了些心灵的激荡和感慨,这就像照片可以催人留恋那样,无论黑白还是彩色,总在过了很久之后,于心眼交汇处牵引出许多岁月的痕迹。
我是一个喜爱回忆的人,而且总有一种动笔记录的激情,照片可以摄录风景人物,笔头则能定格人生阶段的轨迹。每每经历了一段有着鲜明主题和特色的时光,或者虽然平淡却未失真切,我的心头总会跃升起冲动,仿佛不在笔尖留存记忆,再去追索新的路程就少了坦然。
三年前的今天,由着一股长久积淀的冲动,我在考研网上边写边贴,一气呵成了《我这十年》,就像考研终于有了美好的结果一样,此篇文章真正了却了我长久压抑而难以抒发的情绪,让我可以像看待一笔财富那样看待过往的坎坷经历。在随后的两、三年里,因为《我这十年》,我收到了不计其数的Email, 仿佛一夜间我成了众多考研人心中的楷模,这笔本来只有我去追忆的财富,曝光后居然在大家眼里愈发地宝贵了起来。
一转眼研究生毕业了,三年前的起点又到了终点,回过头再看《我这十年》,对比“新”的昨日记忆,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兑现了的,未兑现的,好像要了结三年前一桩宿愿那样,一幕幕浮光掠影飘悠而过。
赶着新千年的热火劲,我终于扎进新世纪头一拨硕士研究生堆里了。2000年9月,我来到梦寐以求的上海交大,开始了一段新的读书生涯。
交大研究生都在徐家汇的老校区,很庆幸这是一个商业繁华、开放气息浓厚的地带,对于我这个尘世浸染已久的家伙来说,与世隔绝般的象牙塔生活显然是消受不了的。
头一年我还是比较规矩本分地履行自己作为学生的职责的。填写选课表时,和大家一样,我也填鸭一样把所有的课程都塞进了第一年。英语、政治、各类专业课和选修课,基本上以凑够毕业学分为标准。这个时候,心里已经没有早些年那种广泛涉猎学校课程的冲动了,学习之于我,一是兴趣,二是实用,二者结合是我所追求的。
计算机系同一年级里,我恐怕是岁数最大的了,因此每月可以比其他人多拿几十块补助,这是年龄优势在物质上的唯一体现。刚开始坐在久已陌生的教室里,跟不同岁数的同学一起捧着书本记着笔记,那种感觉颇为怪异,但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研一的课程很多,几乎每天从早忙到晚,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紧张度可言的,大家似乎都很随意,成绩上也没什么计较的,以达到最低要求为准,我就更是这样了。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这样的课程,一来是奠定我兴趣和将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二来老师也讲得不错,所以我听课时非常认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分布式操作系统等课程,我只当必要的了解,并不刻意研究,所以免不了偶尔逃课。其他课程,比如自然辩证法,老师居然“狡猾”到上课点名,呵呵,那就只能克尽职守了,但上课时睡觉或者看看报纸闲书是允许的。对我来说,最费神去学的就是英语,入学之初因为六级未过,所以被分到了初级班,课程多一些,要求严一些,这倒给了我压力,使得我可以花心思去苦读英语,终于一举通过了六级考试,成绩还相当不错,想想蛮有意思,我的英语六级居然也像考研那样来了个三顾茅庐,好在最终有个满意的结果。
我的导师汪为农教授,是教育网华东区的负责人,也是交大网络中心的领导人。我很庆幸能够读他的研究生,尽管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从他那里吸取多少知识和学问,但他为我创造的环境和提供的思路,足以让我充实地度过这三年。
同一期跟随汪老师的,有两个硕士生——我和另一位直升的,还有几位博士生,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们就基本上扎到网络中心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环境中。在有隔断的办公室里,我们被分配了独用的计算机,对学生来说,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读研期间,除了上课和回宿舍,基本上我都是在网络中心度过的,浩然大厦4楼那片空间,那里善良友好的老师和同学,为我的记忆填充了丰富的一笔。
从我们这一级开始,交大研究生都住进了位于法华的新宿舍,三室一厅的布局,每个屋三人,宿舍条件很好,唯一不习惯的就是架子床,床下是书桌,爬上床后脑袋就顶着天花板了,睡觉时总觉得有点压抑。记忆中,从本科毕业到此时,除了考完研跟小英在一起的那半年,我好像一直都是在集体宿舍里度过的,这样的生活依然延续着,直到后来小英来到上海我们在外面租了房子。
头一年的生活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是教室、宿舍、网络中心三点一线,在宿舍还没有安装网络之前,我的课余时间差不多都是在网络中心度过的,那里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直通任何地方的网络,以及可以交流知识的同门师兄弟。表面上看,我和其他同学差不多,但心境上已然不同,说实话,跟比我小好几岁的同学在一起,思想交流都是很表面很简单的,在宿舍的时候,除了看看球赛议论一下系里的最新消息,我很难和他们有更深入更广泛的沟通。倒不是说我太过自重,只是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集聚到一处,对事务的认识和前途的考虑已经大相径庭了。我并不是确切了解应届读研他们的心理感受,只是觉得整天除了上课,就是打游戏和在BBS上灌水,这样的状况对将来应对社会有多大价值?也许考研的坎坷经历已经坚定了我对读研的心理准备,我没有资本去消磨时间,只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按照原来的设想,我是打算读研期间找份兼职的,有一段时间我多方打探,想找一份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活儿,但没有合适的,加上头一年课程很重,也就没太放在心上。既然有这份“轻闲”,我就泡在了网络中心,晚上在那里,星期天也在那里,查文献,看资料,研究网络安全技术的林林总总,这段时间,为以后我做评估项目和写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没有找到合适的兼职,但有件事情还是值得提起,那就是和当时闻名业界的安全组织“绿色兵团”搭上了关系。在我看来,读研期间一直窝在学校里是没有前途的,既然要靠读研来开拓一片新的环境,那就应该更主动地去利用这个环境,并且创造一些机会出来。做网络安全,封闭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尽快融入到这个圈子里。接触“绿色兵团”,最初目的只是想找一个做事情的机会,我认识的是于岗,初次相见,相谈甚欢,随后又你来我往了多次,到后来找份工作的思想淡了,倒是涌起了双方合作的念头。我在想,能否像当初西安交大和信利公司那样,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结合外部公司的业界名气及操作经验,找到一条互惠互利的途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分别和汪老师以及于岗交谈,并且联系他们会面,磋商可行的合作事项。汪老师认为我的想法很好,就让我联络这个事情,没过多久,我们已经就初步的合作方式达成了一致并且准备拟定协议,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是不了了之,跟“绿色兵团”的接触也就到此为止了。尽管不是我的问题,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觉有点对不住汪老师,做事情虎头蛇尾,辜负了他的信任。当然,现在看来,这事情注定是会失败的,关键是“绿色兵团”作为合作对象并不合适,当时,他们上海和北京关系复杂问题多多,内部也不团结,而网络中心也是能量有限,我这个门外汉只凭一时热情想“成就”的事情,因为双方局限只好作罢了。后来偶尔还和于岗有邮件来往,但最终还是淡了。
这是我刚入校就主动去做的头一件事情,尽管草草了了,从中也能看出我对安全这个行业了解的幼稚和浅薄,但它总归是我主动创造机会的一次尝试,有了教训,也就有了经验,总归是有好处的。
研一期间还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小英毕业工作的事情。按照我们的设想,2001年7月她毕业后应该是来上海的,但过程和最终的结果都很难如意且颇多周折。2000年10月,在分开不足一个月之后,小英趁着国庆长假来到上海,我们相携相伴,沐浴在上海最美好的阳光下,似乎也在品尝理想初实现的幸福感。唯一让人不快的,是一次坐出租车,由于司机视线受阻,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和交叉开过的一辆出租相撞,小英恰好坐在后排靠左的位子,迎面撞在了与驾驶室的隔断上,面部轻微受损,幸不碍事。经此意外,小英对上海的印象顿时变坏,巧的是那次正好我们是和于岗几人约好吃饭的,车祸事件似乎预示着两件事情都会以失败而告终。2001年初的时候,经过我的努力,小英还是打起精神来上海碰碰运气,我陪她去参加光大中心举办的招聘会,还去威斯廷酒店应聘,但都不如意,就此,小英安营上海的决心已经大大动摇了。后来,在找工作的事情上我们没少费神,尤其是我,由于离得远,干着急没办法,电话里还闹了不少矛盾。春节时,她回广州找工作,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了。巧的是,最终解决问题还是拜托了《我这十年》的功劳,因为这篇文章,我认识了广州新太的小邱,虽然素未谋面,但通过网络“遥控”,小英还是得到了新太的面试机会,并最终确定就去那里。一想到还要继续分开,何时才能相聚亦成问题,心中多少有些惆怅,好在她谋到了一份不错的职位,只能暂时放下心来。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底,因为参加一次技术交流的网友聚会,偶然认识了安氏公司的王怀滨,虽然当时没什么交往,但时过两年,由于参加CISSP考试居然又碰到了他,并且最终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可见安全行业的圈子是多么的小。
整个研一都是在较为平淡的气氛中度过的,没有太多值得“张扬”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我这十年》的“余威”已然延续着,除了经常收到Email之外,时不时还会有周围的同学朋友好奇地问起,连遥远的母校北航,也有“好事者”将我的文章贴出来示众,让我这个大学四年平庸无奇的小卒,在事隔多年后居然留了些鲜芳。
对网络安全技术的追求在我埋头钻研的过程中愈加深入和扩展,随着积累日多,机会终于来了。2001年3月,因为汪老师的缘故,我认识了Sun公司的老顾,称他老顾,倒不是人老,而是称谓上的习惯,感觉比较亲切。老顾长我几岁,是早几年交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因为需要安全技术方面的支持,所以和学校重又扯上了关系,我也就借机真正开始了实践活动。Sun公司要对自己的客户提供安全方面的评估服务,我是其伙伴公司的一员,负责此项事务。此前,对安全的理解更多只停留在软件开发和技术钻研上,与客户打交道并提供评估和咨询服务我还是个门外汉,但这样的机会恰恰就被我逮着了。
2001年4月,我第一次为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网络系统做了安全评估,自此,从不熟悉到熟悉,我边实践边摸索边学习,先后为CNNI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华夏银行、中石化、东亚银行、太平洋保险等十多家单位做了安全评估和咨询服务,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了毕业之后。经过两年的历练,我已经对安全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任何金钱都不能比拟的。这里,我由衷地感谢汪老师,感谢老顾,是他们给了我发挥特长以至引领前途的机会,特别是老顾,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经验和行事的方略,这是我读研究生时最可慰心的收获。
实际上,从担任Sun公司安全技术顾问开始,我就很难说自己是在读书呢,还是已经工作了,反正那种坦然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心境是很多应届学生所不具备的。利用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和网络中心及宿舍的网络资源,我一边从事手头的项目工作,一边搜集整理并钻研大量的工具和资料,同时还认识了不少业内的朋友。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北京出差,时不时地和一些老朋友老同学会面叙旧,倒也惬意。差不多就是从那时起,我对自己的前途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多年的软件开发生涯到此为止,也许是年龄关系,也许是兴趣的原因,也许自认为不具备此方面的天赋和前景,我不再对诸如选择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这样的话题耗费任何心思,我的注意力放在了与人交往的层面上,在深谙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把提供专业服务、解决方案和咨询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
充实而繁忙的生活就这样继续着,研一很快就结束了,我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再给自己添加任何课业上的“负担”(很多人都选修了英语口语、二外等课程),既然没课了,网络中心也没太多事情,我又开动脑筋做起打算了。
事情还要从整理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资源说起,利用互联网这个浩瀚宝藏,我的机子上已经存了非常大量的文档资料、工具软件和乱七八糟的东西,不上课了,项目上事情也不多,我就打算好好整理一下这些资源。本来只是想写一份列表一样的东西,便于检索和翻阅,但得到的结果居然像一本书的完整目录那样,我的“灵感”就是这样产生的:为什么不写本书呢?一方面是对积累资料的分门别类的规划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长期技术研究和实验的总结。放眼望去,市面上可见的关于网络安全的书籍种类繁多,但真正写得好的屈指可数,多数都是采集网络文章东拼西凑出来的,对外行来说尚可胡弄,但内行人一看就会不齿。在我看来,当时唯一感觉经典的,就是从国外引进的《黑客大曝光》(第一版),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它的有些思路给了我不少启发。再审视自身,一方面技术积累多年,对网络安全的研究和摸索也颇有心得,手头可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从《我这十年》起,先后写过小说、散文,笔头感觉已经磨练成熟,这些都为写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2001年暑假产生写书的想法的,后来几经揣摩,列出目录提纲,从10月底开始,我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壮举”便开始付诸实施了。
之所以要着重叙述,实在是对写书的这段日子太过刻骨铭心了。动笔之前,我的心里还是踌躇满志和冲动激情,认为不过小菜一碟,定能手到擒来,可真正开始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体会更多的就是苦涩和艰辛了。
从动笔那天起,我就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手里有了笔记本,宿舍的校园网也开通了,网络中心再很少去,通过对网络中心的机子远程控制,我有了比较不错的实验环境。每天的工作就是写文字、画图、做实验、搜索并查阅资料,唯一可以消遣的时间就是一日两餐。
第一章完成得很顺利,继续之前,我联系出版社,最先是和希望出版社联系的,但后来和人民邮电出版社达成了初步协议,看了我的样章,出版社很满意,最终和我签了合同,剩下的就是完成此书了。
接下来的日子非常艰苦,在计算机屏幕前一坐就是一天,常常到夜里两、三点,一段时间眼睛异常酸痛,几乎快坚持不下去了。我这个人非常较真,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不但要做成,还要做好,写书尤其能够体现这一点。常常貌似浅显简单的一个知识点,为了搞清楚并写明白其中道理,我一定会查阅大量资料并亲自实验,尤其是之前自己并不是很了解的技术,更有不能误人的思想。
虽然很辛苦,但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经过长达数月的努力,2002年2月底,我的第一本个人专著终于初步完成,长达700多页近100万字的这本书,凝聚了我巨大的心力、脑力和体力。永远都难忘记,冬天寒冷的宿舍里,我用冻得都不灵活的手指击打着键盘的情景,也难忘记,那种遇到挫折实在写不下去却要强打精神胁迫自己继续的难以忍受的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一旦成功了,过去的林林总总都是值得欣慰的,可一旦中途夭折,或者没有可喜的结果,一切艰辛努力也就白费了。
书稿尽管完成了,但离正式出版还相差很远,经过和出版社编辑来往切磋,先后改过多次,最终裁减掉了100多页(有点心疼,但也没辙),等到正式定稿出版并首次印刷的时候,已经是2002年9月末了,我的CN作居然比十月怀胎还要艰辛,但历经一年终有正果,《聚焦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这便是凝聚了我巨大心血的孩子。
收获是巨大的,版税稿费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写作的整个过程,是我总结和完善自己技术积累的很好的机会,以往零散的、不甚了解的、甚至理解错误的知识点,都在我不断的实验、全面深入的查阅和总结当中得到了强化和补充,有了技术的铺垫,再加上对外的实践活动,我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
不过,正是应了水涨船高这句成语,在技术和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我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也在加剧,尤其是完成著作之后的一段时间,突然失去目标,心里就空落落的,总觉得还应该做点什么去进一步提高自己,于是,新的想法又油然而生了。
第四学期一开始,面临的是研究生开题。说实话,要让毕业论文符合答辩要求,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对计算机硕士来说,基本上都是要开发一个系统出来的。让我头疼的是,我已经脱离开发“前线”有些时日了,而且兴趣和注意焦点早已不在其上,加上导师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度”,我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拟定一个符合学位要求的论文题目,多少有些勉强。好在开题要求并不高,集中精力搞了一个星期,一份看似精彩的开题报告就拟好并通过了审查。现在想想真觉得有点应付的感觉,短时间内要决定今后一年中要研究的目标,很难一下子找准方向的。
开题过后,研二“休闲”的日子依然继续,学友们各忙各的事情,蹉跎岁月也罢,懵懂度日也罢,宿舍里也因为春光沐浴而平添了安逸和舒适的感觉。日子过于太平,我就会发慌,就要想点事情出来。有一阵子,我很想为网络中心做点什么,跟汪老师谈过,打算建一个安全应急小组,把同门师兄弟以及其他力量组织起来,利用网络中心的环境搭建一个平台,一方面为校园网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共同切磋共同提高,想法很好,但也就是提过几次有过一阵热情,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纠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毕竟我是学生,能量有限,没有多少资源可供调用。也罢,此后,我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自身发展上了,研一时的冲动和热情都逐渐平息了下来。
新目标的确定没费多少时日。记不得是怎么知道CISSP这个认证的,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因为据称这个证书是迄今为止安全领域最为权威的国际认证,号称安全届的CCIE,当时国内只有区区十几位证书持有者,既然权威,难度就大,收费也不菲(450美元),而且亚洲地区离我们最近的只有香港这个考点。对于我这个当年的考证迷,CISSP的名号一下子勾起了我考取证书的情绪。虽然此时,过去获得的MCSE、MCSD、CCNA等证书早已不足挂齿,但拥有一张信息安全领域最权威证书的愿望实在是让我割舍不下。可叹大陆地区当时没有引进这项考试,我只能将此想法暂且搁置了。
不过,此花不开别花开,就在我刚刚开题结束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身旁。那天,我正跟老顾去见客户,突然小英打来电话,告诉我说再过一个月她就可以来上海,并且永远和我在一起了。原来她那里偶然有个机会,可以调到公司驻上海的办事处,很快就可以办妥。对我来说,这是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让我欣慰和兴奋的,一时脑子没转过弯,激动得有点不知所措,老顾问起,我才将此好消息第一时间与他共享。
其实,我和小英的事情没少让人头疼,自从她毕业去了广州,大半年来我们一直为将来的前景和规划争吵着,焦点无非是将来在上海还是广州,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关系真有岌岌可危之势。其实我也知道,对于小英这样漂亮又喜好热闹的女孩来说,身边肯定不乏追慕之人,有些还是有房有车的成功人士,让她义无返顾舍弃熟悉的环境,投身到上海这个完全陌生而且还曾经留有恶劣印记的地方,投身到我这个穷书生身旁,真是难为她了。好在我把握得不错,虽然有过多次辗转失眠的苦痛,但还是未能断绝我们既往的爱情。就在我感叹时间和空间可能斩决一切,连自己都说不清发展趋势的时候,她意外地来到我身边,我们终于团聚了。我心里清楚,为此她做了很大牺牲,我只能用我更大的努力去为她营造幸福。想想也很顺应情理,如果她一开始就来上海,我很难集聚精力完成厚厚的著作,照她的话说,那就是捣乱添烦让我手足无措,现在好了,书写完了,也开题了,大的事情没有,我们的二人世界就此开幕。
我搬出了宿舍,正式告别单身生活,投入到温馨、火热、纷乱而又幸福的有家的生活了。我们租房子离她公司很近,但离学校很远,因此,更多时间我是在家里度过,厨房技艺就是此间逐渐成熟起来的。
2002年6月8日,在我和小英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和利弊分析之后,终于义无返顾地在徐家汇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书。至此,我们近三年的感情发展终于结出了盛果,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多年前自认为在感情上没有特长且不会有好运的我,居然破天荒成就一桩美事。当然,此后的婚姻生活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但总归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着,有了家的支持,我就可以全力投入到事业发展上了。
时隔不久,突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大陆地区首次引入CISSP认证考试,负责人是安氏公司的王怀滨,心中窃喜,他不就是两年前在网友聚会上认识的那个家伙吗?世间多巧事,又让我碰上了。赶紧跟王联系,从这开始,我和王怀滨逐渐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多亏了他的帮助,我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CISSP考试,才能逐渐将注意力从安全技术转向更广阔的领域。
CISSP认证对考生要求很高,除了严格的资格审查,还要求考生掌握信息安全方方面面的知识,对我来说,能够按照CISSP规定的框架来学习,本身就是对自己知识范围的一次很好的拓展和规划。在此之前,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针对安全技术,而现在,我已经逐渐认识到,信息安全还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尤其是管理。跟王怀滨越熟悉,越是发现我们的共同之处,后来又认识了其他一些朋友,多了许多交流的渠道。现在看来,考CISSP证书,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名誉和资本,不如说是开拓自己的眼界去真正融入到一个圈子。的确,我是做到了。
考试日期是9月14日,真正全力投入复习也就不足一月,多年的领域经验足以让我应对这个耗资不菲但也颇有价值的考试,好在小英很支持我,在我考试期间没有给我找什么“麻烦”,使我能够顺利地通过在复旦大学举办的耗时6个小时的艰苦考试。考完后,又惴惴不安等待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了从国外寄来的CISSP证书。
其实我一直在想,证书本身对我来说不足为重,我所在意的,是为考证书而学习的过程,是对自己技术积累的拓展,是对自身眼界的开阔,经此一遭,我愈发坚定了对前途方向的设想,也逐渐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子。
就在考试之后不久,我的个人专著终于问世了,说起来还跟王怀滨扯上了关系,在因为CISSP考试刚刚联系上他之后,得知我即将出版专著,审视一番后,他觉得不错,就向安氏公司推荐,后来就有了安氏公司在《聚焦黑客》一书封面和前言中的推荐之语,巧的是,此前畅销一时的《黑客大曝光》就是安氏公司推荐并引入国内的。有这么一家著名的安全公司做推荐,对我的努力多少也是一种肯定。
也是在此前后,经王怀滨引荐,我担任了安氏公司和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合办的《黑客攻防技术》培训课程的讲师,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前为众多学员授课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在自己的专著上为学员签名的时候,一种难言的美妙而亲切的感觉丝丝袅袅涌上心头,是一种小小成功之后的喜悦?还是略带些骄傲的满足?呵呵,谁说得清,意外的收获倒是有一点,那就是我培训的才能逐渐被发掘了出来,我根据自己的专著亲自编写教材,讲课的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且借此认识了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人,这些积累对我来说都是颇为宝贵的财富。
到此为止,日子都在良性地延续着,但要想真正成功地告别研究生阶段,还有一件事情必须做好,那就是毕业论文。
说实话,我对毕业论文一开始就没有足够重视,或者说带有一种逃避和等待的心理,总想着还有时间,最终肯定会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可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是2002年11月了,眼看着“大限将至”,毕业论文必须要提上日程了。好在手头其他事情都做了了结,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论文撰写上了。
当初论文开题的时候比较仓促,有应付差事的意思,拟定的题目很难真正成文,为这事情我头疼了好长时间,好在老天助我,节骨眼上,我碰到了“贵人”,就是远在北京的傅念东。说起来我们渊源很深了,当初都在西安信利,我读研来上海,他辞职去了北京,此前一直在启明星辰,是个很不错的家伙。两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当我提到自己论文的事情,可巧他手头正在开发的一个东西和我的设想非常像,于是,急流中我终于抓到了一根管用的稻草,两厢合计之下,当时就拍板,他为我提供原型,我来分析整理并最终成文。
有了这么一个现成的底子,我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分析组合、演绎升华和理论总结。不过,这个过程还是比较艰苦的,傅同志不可能为我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必须解读分析程序代码、提炼数据结构和算法、提出新的设计思想并总结提高,这就像面对一个刚封顶的毛坯房,我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它的性能结构,总结出建筑理念和思想,并且充分利用现有框架来做室内设计,尽可能地提供增值功能,最终要让它接近并体现我自己的风格。说真的,虽然写毕业论文远没有写书那么大的工作量,但所耗费的脑力却毫不逊色,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美好的,就连傅念东都连连称赞,说本来毫不起眼的一个东西,经我的文笔,居然就高大辉煌了许多。呵呵,这就是妙笔生辉吗?我都有点佩服自己了。
最终定稿的论文充分体现了有理有据、图文并茂、逻辑性强、实用和理论并重的特点,也和我两年多来潜心钻研安全技术的成果拉上了关系,在我看来,的确是个不错的东西,当然,有一点是明确的,我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果实的,喝水不忘掘井人,这里再次向支持我的小傅表示感谢。
论文答辩安排在2003年春节过后,稍微麻烦些的只是打印、装订、填表这样的手续事宜,真正答辩非常顺利,等到最终答辩组负责老师郑重宣布一致通过我的毕业论文时,研究生阶段最后一桩大事圆满告终。
其实,毕业论文完成时还较早,此后有一段真空时间,按照惯例,如果是本科生阶段,那就是把酒言欢吃散伙饭的时候,对研究生来说,基本上都要花在找工作上了。一般来说,从头一年的10月起,到第二年春节前后,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话题就是找工作,可以想像,很多把毕业论文也放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忙乱和仓促绝对在所难免,工作搞不定,也就很难静下心写论文,等到“刑期”将至,强迫自己应付论文的时间就真的很少了。不过,什么事情都是看着可怕,真要使出吃奶的劲去做,也就那么回事了,迄今为止,我几乎没听说过谁的毕业论文没过关继而拿不到研究生文凭的。
提到找工作,我可能要算个异类,主要表现是:大家都在忙着递简历、应聘、面试、笔试并且一次次重复的时候,我居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做着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一开始,我是全力投入地编写论文,论文完成后,我又揽了一项较为浩大的工程:为人民邮电出版社翻译一本余700多页的《CISSP Training Guide》,这是一本很新的国外畅销书,偶然的机会让我能够为CISSP认证在国内的发展出一份力,当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能小赚一笔稿费,对囊中羞涩的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了。此书从12月末开始翻译,中间历经春节、论文答辩和毕业,2003年3月底的时候交稿,也算是费了很大心血,期间坎坷颇似当初编写《聚焦黑客》那样。
接下来就要说说找工作的事情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工作的事情并不着急,眼看着大家伙忙忙碌碌东奔西跑,我居然可以泰然自若安坐一方。说实在的,这两年IT业非常不景气,尤其是今年,正赶上高校头一批扩招学生毕业,IT业已然低迷,万众同挤独木舟,就业景象不堪举目。其实,我也不是没有想法,但要让我跟大家一样去挤招聘会,去一次次测试,一次次看招聘者颜面,我是忍受不了的。跟年轻些的学生比,我有很大劣势,那就是开发能力已经极大没落,应对稀奇古怪笔试题的能力也极其有限,但我也有他们难以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丰富的实战经验、较为“显赫”的过往业绩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优势都是在乱糟糟的招聘会上无从发挥的。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一直“骄傲”地认为,像我这样不算顶尖但也绝非一般的家伙,应该有其他更好的途径去寻找归处。
好在我手头一直有事情做,基本上已经是典型的Soho一族了,通过对外做项目,通过动笔写作,至少生活上没什么问题。所以我并不着急,一边忙自己的事情,一边通过多种渠道联络机会。我从来相信,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之人,只要练好内功并且眼光敏锐,迟早会有好的机会的。实际上我就已经不断受到这样的“撞击”了。还在我撰写论文的当间儿,时不时就会收到某些猎头发来的邮件或者打来的电话,有些还确实不错,但基本上都是北京和广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上海的IT行业,尤其是信息安全业,比之北京和广州还是有很多不足),对于已经决心安家上海的我来说,最终只能放弃。
这样的局面一直到3月中旬,我几乎已经决心先做Soho,而且和王怀滨一起筹划着从高端培训和咨询服务入手自己创业了,一个很难预料的机会不期而遇。
这事情首先还要感谢汪老师,研究生期间习惯主动找他汇报情况并交流沟通的我,在毕业工作上也想听听他的意见,他建议我找计算机系德高望重的白英彩老师谈谈,帮我咨询咨询。于是,我见到了白老师,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白老师如此热心,相隔一天就给我打来电话,推荐我和他带过的一位博士见面(目前是浦东张江一家安全公司的管理者),原本我没抱太大希望,只是感动于白老师的关心,就愉快地答应了。谁能想到,正是这么一次无心之举,最终成就了我现在的工作。跟钱博士的面谈很愉快,也激发了我做一番事情的情绪,经过几次往复,终于决定就身这家公司。我在想,尽管公司不大,没什么名气,待遇上也不见太多优势,但公司让我去做的,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我可以负责构思和实施一项具有很大挑战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还能积累不少实战经验,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修改了决定,本来已经办妥的一些离校手续又要重办,虽然有点小小麻烦,但总归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心中不免慰然。唯一遗憾的,就是原本打算和老婆一起趁五一长假好好玩玩,全当我研究生生涯收官的一次庆祝,不巧恶遇遍及全国的SARS风暴,惴惴然收心敛性,在家彻彻底底地休息了我Soho阶段最后的几天。
五一过后,我打起精神正式上班,至此,读研近三年的时光终于逝去了,唯一留下来的,就是此刻我记录在案的点点滴滴。
罗里罗嗦写了一大堆,但求不惹读者厌烦,如果有幸再像《我这十年》一样得到些共鸣,那就幸甚至哉。此前,很多读过《我这十年》并且了解我的朋友都会由衷感慨:你活得真精彩。其实,岂止是我精彩,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精彩的片断,只不过我多事记录了下来并且展示给大家看了。如果你留心,仔细回忆过去,但凡历历在目久久不忘的,都会是你一生中精彩而值得眷恋的一章。我这人记性不大好,所以就想了个笨办法,趁着笔头还没生锈,赶紧写下来,有这么一点点的积累,等到真的老了,找一个和睦阳光透过枝杈铺撒光影的日子,坐在藤椅上,捧一壶清茶,听孩子给我念着这些过去的故事,跟戴着花镜的老伴共忆青春,呵呵,好一副山水不老图呀。
这里,真想给大家提个建议,尤其是像我一样从一穷二白处一点点摸索行进的同龄人:机会是用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追求换取来的,停在一处等待别人的驱使和赐予是永远难有成就的,只有保持这样健康、积极、进取的心态,并且善良而诚实地做人,你才能从生活中不断发掘出灿烂美妙的东西,也才有日后回忆时值得品味和骄傲的精彩。其实,很简单,一点点这样做了,便不枉此生。
逝去的三年时间,因为仍然圈定在研究生这个主题中,所以全当是《我这十年》的再次延续。不过话说回来,人的一生哪能截然分段呢?后续的日子总会带有过往时光的影子,所以,最后终于要收笔时,我不想打上重重的一个“完”字,也许再过几年,还有新的历程有得去写,也好,就在此处待续吧。
2003年5月于上海
转载请注明出自bbs.kaoyan.com,本帖地址:http://bbs.kaoyan.com/t2458380p1
相关阅读:
- 张汝伦:我们今天为何读研究生 (silver, 2009-7-27)
- [董晓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 (人生一世, 2009-8-03)
- 2007年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假学校讲座笔记整理 (人生一世, 2009-8-27)
- 古筝推荐的09年度10首最佳诗歌 (马知遥, 2010-1-23)
- 博士研究生导师申报材料清单 (杨树喆, 2010-6-16)
- 2010年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试题 (柱子, 2010-6-17)
- 我国将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辛灵美, 2010-7-31)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469
- 日志数: 16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10-04-14
- 更新时间: 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