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人物(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6-21 02:22:50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先秦时期

炎帝华夏族先祖,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黄帝时代姜姓部族首领。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我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有炎帝陵。

尧,姓伊祁,名放勋,因封唐侯又称唐尧,号陶唐氏。黄帝时代帝王。史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传其帝70年。晚年因子丹朱不肖而禅位于舜。其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为孔子所称道,成为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黄帝后裔,因贤孝被四岳推举为尧的继承人。佐尧摄政时惩处四凶,举用八恺、八元等才德兼备之人,并巡守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尧去世继位后,都蒲阪,举用禹、皋陶、弃、契、后稷等人,任官吏考核制度,使天下大治,远近众功咸兴。史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晚年荐禹为继承人。运城市区以前十公里的鸣条岗舜陵,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几毁几建。湖南九嶷山的舜帝陵庙亦数次迁移。

禹,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名文命。鲧子。黄帝时代帝王。《史记·夏本记》: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他奉舜命治洪水,劳身焦思,十三年而功成。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分划田地等。制定贡赋,佐舜大治天下。舜选禹为继承人。舜去世后即帝位。禹东巡时崩于会稽(淅江绍兴东南)。

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其在今山西平陆东从事版筑时,被武丁擢拔为相。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开创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史称:殷道大兴。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在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等有载反映出傅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姬虞姬姓,名虞,字子干,周武王子,周成王幼弟。西周始封侯。史称唐叔虞。受封治唐,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为治国方略,因地制宜,政绩斐然。为其子燮(晋国第一代君)奠定了治国之基。其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和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春秋战国

燮父唐叔虞之子,名燮,一作燮父。晋国第一代君。继位后,因南临晋水,故改国号,改称晋侯。山西省简称晋由此得名。由其始,开创了晋国38君、600余年历史。在此期间孕育兴盛的灿烂三晋文化成为今天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献公次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在其在位期间(前636628年在位),对内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致晋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对外,勤王平乱,诸侯服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之战,大败楚军,一战而霸。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大会诸候,被周天子策命为伯候,成为诸侯霸主。

介子推(?~前636年)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曾随重耳(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割股啖君。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据传,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抱树而死。晋文公曾以绵上作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田,以志己过,旌善人。故绵山亦称介山。其洁芳善行,世受尊崇,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忠义之士的精神渊源。寒食节祭祀介子推也由此而兴。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友人,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赵朔妻庄姬避于景公宫,生遗腹子赵武。程与友公孙杵臼合谋,瞒过了仇人,保存了赵氏最后血脉。杵臼殉身,程婴将赵武养大,使其复赵氏之位。后亦自杀。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为后世广为传颂,编成戏剧;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

魏绛即魏庄子,春秋晋卿。生卒年不详,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年~前559年)。晋悼公四年(前570年),晋会诸侯,悼公弟公子杨干乱行,绛斩其仆,向悼公请罪。羊舌赤称其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悼公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魏绛力主和戎,并亲自肩负和戎大任,最终促成戎狄朝晋的局面。悼公赞其:吾自用魏绛,九合诸侯,和戎、狄,魏子之力也。魏绛因功改封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卒后谥为昭子。

师旷,字子野。今山西洪洞人。大约生活时期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为晋国主乐大师,因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民间流传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他博古通今,时人称其多闻。参与晋国政务时,有天下五墨墨人君之道、劝学等言,颇得悼、平二公的信任。其著述,大多流失。

赵简子,嬴姓,赵氏,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生年不详,卒年有公元前458464475三种说法。出生世卿大族。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倡导法治铸刑鼎;灭范氏、中行氏。由此奠定了三家分晋、战国称雄的政治格局。

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温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西河学派的开创者。以文学见称。相传,他曾序《诗》,传《易》,主张为人君者必读《春秋》。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曾仕于鲁,为莒父宰。也曾为魏文侯师。李悝、吴起等皆出其门下。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魏文侯(?~前396年)名斯,谥文,魏绛七世孙。国魏君(公元前445—396年在位)。在位期间,以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的政治抱负,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吴起、乐羊等为将。并以子夏为师,礼待田子方、段干木,历行改革。西取秦西河,北灭中山,使国势日强。公元前403年,与赵、韩同被周列为诸侯。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肃侯子,嬴姓赵氏。国赵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抱随时制法,因事制礼的政治思想,力倡胡服骑射,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先后灭中山,破林胡,败楼烦,拓地至燕、代。并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灵丘因此得名。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战国赵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因公元前283年时率军伐齐,大胜,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未尝败绩。廉颇为人亦襟怀坦荡,关于其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流传至今。悼襄王时,乐乘代其为将,他怒而奔魏,旋又适楚。死于寿春(安徽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灭亡。其司马光评其: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即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战国赵卿。赵惠文王时,秦强称以十五城交赵国换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赴秦,据理力争,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与秦王的渑池(属河南)会上,蔺相如不辱国体,功拜上卿。与廉颇有隙时,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态度,容忍谦让,从而将相言和,结为刎颈之交。二人团结一致,共同抗秦,保证了赵国其后15年的安全。关于蔺相如的故里有多种说法,主要的说法是山西柳林孟门,或山西古县蔺子坪,也有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与河南省辉县之说。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时人尊称荀卿籍贯有新绛和安泽两说。战国思想家。曾游学齐、秦、赵、楚等国,后为稷下学士之一,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应楚春君之召,任楚兰陵(今山东苍山)令,著书终老。其学源于儒,又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作用。著有《荀子》。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皆为其学生。

 

猗顿战国时期魏国人,巨商。姓名与生卒年代均无考。传说其曾向范蠡(陶朱公)求教致富方法,其后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畜牧牛羊。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为感激陶朱公,在临猗县王寮村修陶朱公庙。又以经营盐而致巨富。兼营珠宝,以善鉴别珍宝珠玉见称。猗顿对山西西南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盐池的开发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也占着重要的要位。

 

卫青(?~前106)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卫皇后子夫弟。汉武帝时名将。元朔二年(前127年),他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元狩四年,他与霍去病再次深入漠北,打败匈奴主力。先后七次出击匈奴,七战七捷,无一败绩,战功卓著。卫青长于征战,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率军与匈奴作战,身为皇亲国戚,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是历史上著名的常胜将军。与外甥霍去病并称西汉的帝国双璧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汉武帝时名将。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率兵大败匈奴,控制了河套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元狩四年,和卫青再次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汉武帝因其功欲为其造府第,坚辞不受,其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成为千古名句。

霍光(?~前68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西汉重臣。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武帝死,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佐昭帝,为大司马、大将军。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因刘贺不堪帝任,改立宣帝。后因其族党满朝,权倾内外,被宣帝夷其族。《汉书》称其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霍光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是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因功列汉麒麟阁十一功臣第一。

班婕妤(约前48~前6年)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西汉楼烦(今朔县)人,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介休人。东汉名士。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党锢之祸起,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关羽(?219年)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县(山西临猗)人。刘备属将。东汉末年随刘备起兵,备败投袁绍,他被曹操擒获,拜偏将军,后仍归备。备取江南诸郡,他出任襄阳太守,都荆州军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前将军,率部围曹仁于樊城,大败于禁援军,威震中原。后荆州失陷,被杀。《三国志·关羽传》称其为世虎臣有国士之风。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清代时被奉为关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两晋

石勒(274年~333年)字世龙,原名匐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十六国后赵(319333年在位)建立者。《晋书》称其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曾被晋吏掠卖到山东出卖,319年攻灭前赵,建立后赵,史上唯一从奴隶到皇帝的著名人物。石勒治国时期,对教育贡献颇大。不仅正式确立了小学教育,而且设立了地方学校,同时还开创了考试制度,是隋朝科举制度的尝试。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山西闻喜)人。东晋臣、训诂学家。《晋书》称其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西晋末年南渡时,依司马睿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数言便宜,多所匡益。后任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获罪被斩。郭璞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曾注释《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其中《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明人辑有《郭弘农集》。

夫人(242年~349年)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夫人。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深厚,又师承钟繇,尤善隶书,称名于当代。其师钟繇曾称颂夫人的书法: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夫人的书法理论多力丰筋颇具创见。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把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有《笔阵图》、《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传世。

孙盛(约302年~374年)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东晋臣。孙盛出身仕宦家庭,祖父孙楚曾为冯翊太守,父亲孙恂曾任颍川太守。《晋书》载其博学,善言名理。与殷浩齐名。起家佐著作郎,出补浏阳令。后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孙盛一生笃学不倦,著述颇丰,多为史籍。有董狐遗风,极重史德。著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晋阳秋》三十二卷,已亡佚。今天有部分佚文,分别留存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等书中。

孙绰(320年~377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东晋文人。被称为玄言派诗人。晋室东渡时,孙氏一门移江左,后定居会稽(浙江绍兴市)。孙绰先为征西将军庚亮幕府,后补章安县令,升为尚书郎。为当时文士之冠,温、王、郄、庾诸君之薨,必绰为碑文,然后刊石。善书博学,书法有著名的《天台山赋》传世。其诗流传不多,仅在《文馆词林》和《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里残存几首。

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远公大师,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东晋高僧。出身世代书香之家,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皈依道安。慧远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他精研佛学,兼大、小二乘。主张以佛为主,儒玄为辅。惠远说法,听众无不悦服,颇得道安大师赏识与器重。太元六年(381年)入庐山东林寺传法。其在东林寺时创立净土宗,因寺中遍种白莲,净土宗又称莲宗。在南方广流传,在佛教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著有《法性论》等。

法显(335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三岁即出家为弥。因感经律舛缺,誓志寻求。前后凡四十年,游历三十余国。后译出佛经百余万言。撰《佛国记》,记述甚广,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北朝

 

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道武帝(386年至409年在位)。北魏建立者。鲜卑族人。淝水战后,乘机复先世所建代国,被称为代王,后改称魏王。皇始二年(397年)占据黄河以北地区,称帝。次年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定国号魏。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农耕;并引用汉族士人,采用汉制,推动了鲜卑族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河东闻喜裴氏家族山西一个独一无二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裴氏家族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南朝宋臣、史学家。东晋时为殿中将军等。为政地方时,多有政绩。勤恤百姓,吏人便之。其注《三国志》,以补缺、备异、惩妄论为宗旨,开史书作注新例。文帝赞为不朽之作。另著有《晋记》、《宋略》、《宋元嘉起居注》等。

裴矩(547627字弘大,原名世矩(后避唐太宗讳而改名为钜)。隋唐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曾仕北齐、北周。隋时,矩为杨坚近臣,参与平陈之役,经略岭南,北抚突厥族,与牛弘等参定隋礼。裴矩为炀帝通西域是其在外交方面的重要贡献。史称交通中西,功比张骞”,著《西域图记》。《隋书·西域传》讲到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地中海)三条通道,是中西交通史的宝贵资料。降唐后,忠直敢言,与魏征齐名,为有名的铮臣。史评:历事诸主,均受礼遇,以熟悉故事,常受咨询

冯太后(442年~490年)谥文明皇后。长乐信都(河北冀县)人。文成帝皇后。献文帝、孝文帝年幼时临朝听政,先后执政二十五年。太和初改革吏治,颁行三长制、均田令租调制及官吏俸禄制度,皆由她所为。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昙曜 北魏僧人。生卒年均不可考。太武帝灭佛时,他存藏法服器物。文成帝时,主开云冈石窟。应帝之请,于武周山山谷北面石壁开凿窟龛五所,又建佛寺,称为灵岩寺。此为大同云岗石窟之开端。师又奏帝于州镇设佛图户、僧祇户之制,以为兴隆佛法之资。后住于大同石窟通乐寺,翻译出《付法藏传》等佛经多部。

拓跋宏(467499)鲜卑族人。即北魏孝文帝。471年至499年在位。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幼年继位,由太皇太后冯氏主政。公元490年,拓跋宏亲政,开始大刀阔斧地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改行汉族风俗、服制及说汉话;取汉人官制朝仪、典章制度等,同时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发展。五台山的佛教亦得以兴盛。在其在位期间,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社会的进步和统一。

昙鸾(476年~542年)一作昙峦,自号玄简大士,雁门(山西省代县)人。南北朝僧人。先信道教。后改信佛教,专修净土。晚年居汾州北山玄中寺,聚徒讲经。著有《略论安乐净土义》、《净土往生论注》等。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同时适应社会,能够将儒、道、释三学融会于净土思想中,在佛教中国化的变革中有重大贡献的佛教学者。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既有北朝文风粗犷壮大之气,《出塞诗》一首: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鸿声。尽显边地悲怆情调;亦兼南方文风辞采绮丽之细腻,暗牖悬珠网,空梁落燕泥为千古吟诵的名句。隋文帝时备受信任,名声大振,一时无双。后为隋炀帝所杀。有文集70卷已佚,今存明人辑录《薛司隶集》1卷。

 

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以字行。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区)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刘武周反隋,尉迟敬德投其麾下,后归顺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论功第一。尉迟敬德戎马一生,为唐初的统一和稳固做出了很大贡献。卒后,唐高宗册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肇始于周灵王的废太子晋之子敬宗。东汉王允开其王氏望族之基,魏晋南北朝时,太原王氏一门既有封侯拜相,出将入相的辉煌,也有屡遭磨难,坎坷备历的不幸。北魏时,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王氏播迁广泛,有二十一地望之说,其中太原为地望之首。隋唐时,王氏宗族有王度、王通、王绩、王勃、王瀚、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

王度生卒年不详。兄弟中,以文中子王通和东皋子王绩最为出名。一生主要从仕、治史,最后以小说名世。其志怪小说《古镜记》据当时传说加工而成,影响很大;其文笔洗练优美,《古镜记》历来被认为是古今记镜异小说之最及唐人小说开山之作;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唐代藻丽之新体,在我国小说史上居重要地位。王度也因《古镜记》而千古留名。

王通(584—617年)字仲淹。隋末大儒,王绩兄。隋文帝时王通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模仿孔子,做《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在家乡白牛溪聚徒讲学,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中说》一书反映了王通的思想基本符合时代潮流,有进步意义。

王绩(590—644),隋唐之际著名诗人。为人,但求有道于己,不求有功于时,故以无功为字;因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极好酒,有五斗先生斗酒学士等雅号。王绩三仕三隐,后归隐山林田园,为古代著名隐士;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后世公认五言律诗奠基人,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王通之孙。自幼聪慧好学,世人目为神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虽只活了27个春秋,但诗文俱佳,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即兴而赋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序》更是千古绝唱。今存著述唯《王子安集》16卷留世。

王之涣(688—742)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盛唐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好学,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今仅存《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六首诗。其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籍贯有太原、京兆(今陕西西安)两说。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诗名早著,交游颇多。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于蒲(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中年后亦官亦隐于辋川别业(亦有终南别业一说),号为隐逸诗人之宗。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死后葬于清源寺西。王维多才多艺,精通佛学、音乐,诗书画俱精。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薛仁贵(614—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将。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臂力过人。唐贞观后期,薛仁贵应募从军。随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赫赫功勋。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在薛仁贵出生地及征战所到之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典故。《汾河湾》、《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上演的是薛仁贵及其后代的戏曲。

武则天(624217日-7051216日)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的女皇,杰出的女政治家。从唐高宗时垂帘听政到705年退位,武则天执掌李唐王朝近半个世纪。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在位时政通人和,国家强盛。政治上任用酷吏,却又用良臣掌相权,抑制酷吏,基本得以政治清明。70511月,武则天幽死于洛阳上阳宫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立无字碑,一生功过,任人评说。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狄村)人,唐朝著名政治家。以明经举,为官以百姓心为心。唐高宗仪凤年间,升任大理丞,断久狱无冤诉者,名声大振,朝野推崇。武则天时,被委以宰相,武则天称其为国老。狄仁杰一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杨贵妃(719年-756年)小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天生丽质,善歌舞,通音律,民间称其与西施、王昭君、貂蝉为中国古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父兄皆得以势倾天下。民间乃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因白居易《长恨歌》而悠远动人。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永州,其间撰文著书,完成《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柳宗元以文学名世,其散文与韩愈齐名,与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有《柳宗元集》遗世。

裴世清,又名裴清,隋唐外交家。仕隋为鸿胪寺文林郎、鸿胪卿掌客。入唐为驾部郎中、江州刺史。正史无传。但他曾率领隋朝第一个政府级友好使团随小野妹子回访日本,其携带的国书在日本《日本书记》太籍中保存下来,成为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永久历史见证。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唐代后期杰出政治家。贞元五年(789年)中进士。宪宗元和时拜相,平定淮西,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历任宪、穆、敬、文四朝重臣,有勋高中夏,声播外夷的盛誉。史书称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死后赠太傅。裴度有五子,皆声名显赫。裴度文学上也有成就,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的文风。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裔孙。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词章小赋,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思神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成,时号温八叉。喜纵酒放浪,讥刺权贵,不为时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温庭筠之诗词,见于《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

张彦远(约815—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代著名画史画论家。张彦远出生在三相张氏之家,其家世代喜收藏鉴赏。其人不因师法,而天资雄劲,博学有文辞,雅善书画,擅长隶书。人称妙合钟(繇)张(怀瓘)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百科全书,为画史中的《史记》。其《法书要录》是目前研究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此外,张彦远还曾搜罗古今名画,撰成《名画猎精》一书,尽品评鉴赏之能事,其书今存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东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东)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咸通十年(869年),擢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唐末战乱频仍,社会腐化,司空图心境惨淡,归隐于中条山王官别业,自称:十年三署让官频。司空图为晚唐高士,以忠义廉洁的人品和晚年诗歌理论著作《诗品》而享有盛誉。清人王世祯《五代诗话》云:唐末人品,以司空图表圣为第一,其论诗亦超元著

分享到:

TAG: 华夏族 历史人物 烈山 山西 炎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5711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