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11 10:27:01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关系?面对传统文化,任何人的知识都显得浅薄,而任何分类都会带来问题。比如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以及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曲艺等等,还包括民俗。按照这个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民俗文化反过来又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比如说过年时唱戏,传统戏剧是不是在民俗里面?过年不光演戏,贴窗花、贴对子、传统的食品及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民俗活动,有歌唱、演奏,还有赛马、射箭、摔跤,而这些项目都涵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里面,比如,民歌、马头琴划归到传统音乐里,摔跤、赛马放在传统体育里,如果离开这些活动项目,那达慕就不叫那达慕。所以民俗又包含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假如说民俗就是一个民族的所有习俗、风俗和有关的文化形式的话,那么民俗文化的概念就太大了,包括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有些学者会把中国的民俗文化以及包括民俗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文化,甚至看成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100多年的屈辱史的根源,认为是文化里的“糟粕”影响了民族的进步。不能否认,一些民俗的确包含着封建的成分。

  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要辩证客观。糟粕当然不要保护。但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谁来判定?不但时间会让人们对糟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空间也会造成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对美的要求不同,审美观也有很大的差别。当人类经历观念的反复之后,现代人起码应该有一个意识,即文化是多元的,自己不喜欢不一定就是糟粕。

  传统哲学讲究容忍、包容,要有度量,要有涵养。对这些文化怎么对待?我认为应该先保护起来,但是保护也要分层次,有保存,有传承,当然还有弘扬。有些东西是精华,但是你只能保存,甚至不能传承。比如说很多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形式,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消失,它们也会消失。

  中国正在以人类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向现代化奔跑,在这个奔跑过程中,身为中国人,不能把爷爷奶奶塞在贴身口袋里的东西掉了都还不知道,现代化的代价不能是终结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DNA。美国的华人第二代被称作“香蕉”,意思是只有长相是华人,思想、观念全部美国化了。这个“香蕉”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中国人变成和美国人一样。

  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就有多么惊人。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你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有个哲学命题叫“不破不立”,这个命题在哲学领域可以讨论,但在城镇建设上却是个大问题!为什么非得破才能立?破与立有没有可能共存?一定要把北京的四合院拆了盖高楼大厦?人类所有的有着古老文明的城市几乎都是两个部分,包括罗马、开罗、德里。我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触目惊心的文章题目:“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没有五千年的房子”。这是教训。除了春节清明端午,你愿意过情人节也可以过,为什么非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去掉呢?再加一个新的不行吗?现在觉悟还不算太晚,一个民族,尤其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必须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重新寻找文化定位,找到遗失的自我。

  时代的确在变,农民歌手“旭日阳刚”唱歌带着城市少有的力度,甚至有点粗糙,但是很豪放。可是,这个“豪放”不是秦腔、老腔的豪放,不是河北梆子的苍凉。他们手里拿的也不是板胡,而是吉他。这个现象背后所透露出的现实是:不但城市青年对传统文化隔阂了,随着大量农民工的进城,随着农村的空巢化,我们产生在农业文明时期的所有传统文化,都面临被遗忘的命运。

  很多民俗是精彩的,是我们祖先天才的创造,里面不但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心率呼吸,有民族代代相传的血脉,充满着美感和合理性。因此,我国包括民俗在内的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都应该先保存下来。

  昆曲只有老年人喜欢,青年人不喜欢,怎么办?大多数戏剧院团团长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要创新,尽量让年轻人喜欢,我们要引进新的东西,用吉他来弹,加电子琴,用摇滚节奏来代替水墨腔。你们不是嫌昆曲慢吗?我们就快些。光唱你听不懂,我们加舞蹈,加街舞。

  对此,我的回答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你也会老的”,第二句话是“昆曲已经等了你600年,不在乎再等你30年”。我的意思是,等你有了文化,等你有了心境,你再来找昆曲的时候,昆曲还在这里等着你;假如我现在改了,把水墨腔变成摇滚了,把曲笛变成吉他了,现在是迎合你了,但等你老了想找婉约之美,想找清幽之美,想找淡雅之美的时候,你往哪去找呢?中国人一定要有这份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有远见,有眼光,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2011-06-10  来源:人民日报

TAG: 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 文化艺术 音乐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4966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