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农耕时代 我们为什么还要过清明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05 22:06:21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核心提示:清明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而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清明节还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呢?不仅限于清明节,多年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已越来越淡,“节日”的概念无意中被“假日”所置换,2005圣诞节前后又冒出“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那么这些传统节日究竟与现代社会矛盾还是仍然有传承的必要--or不过(清明节)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问题。

传统节日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家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以它特有的内涵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走过无数个春秋冬夏,同时也在我们心底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情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东西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落伍,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则因其时尚和新奇受到人们的普遍追逐。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现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们具有何种魅力?又为何遭到冷落?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细加揣摩。因为正确地认识节日文化现象,对于发挥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人究竟过不过清明节这是一个问题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基于清明节的传统,有很多人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指出传统节日清明节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典型的观点列举如下:

一、就来源而言,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并不是像我国另两大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般发自民间。究其本质,清明节不过是当官为政者的一场奢侈作秀,其原始的意义压根不是为了纪念祖先,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落后的科学条件下,人们为追求心理平衡而进行的一种迷信活动。时至当下,清明节的思想和内涵依然保留着它的封建迷信本质,而这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国人头脑的今天,无疑是绝不可取的。

二、由于清明节的封建迷信本质使然,这使得这一所谓节日很容易变相演绎成一种光宗耀祖的仪式,不少为富不仁者贪赃枉法者岂能放过如此这般美好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良机,不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一番简直对不起早已被腐朽的列祖列宗哪!自从这几年清明节成为国假以来,张一一先生亲眼目睹攀比之风日盛,谁家的坟墓气派,谁家墓前放的鞭炮多、烧的房子大,甚而至于还有焚烧名贵烟酒的……清明节赫然成一场不折不扣的烧钱秀,而我劳动人民的疾苦,在清明节蔚为壮观的鞭炮声和火光中是如此卑微。

三、清明节盛行导致各种交通安全隐患。占道销售冥币,祭品摊点以及祭扫活动所导致的影响市容、交通拥堵、污染环境、破坏道路和绿地的问题不时发生,市区各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及沿街公共绿地、广场周边的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得到严峻考验,极大的加重了城管人员和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四、将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清明节以国假形式强加给各少数民族,是对他们生活习惯的极大不尊重,有伤害他们民族感情、强奸他们民族习俗的嫌疑。

五、清明节地位的提高使风水等唯心主义思想抬头,助长了在人民群众中弘扬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不利于我国正如火如荼举行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淡

不仅仅限于清明节,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日本15天、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远离农耕时代 现代社会还需要传统节日吗?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作者:佚名

TAG: 工业 矛盾 清明节 圣诞节 现代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5726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