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用民政治”在河边村的实践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10 11:01:33

河边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村)是阎锡山的家乡,在阎锡山时代隶属于五台县。河边村位于五台山西麓,滹沱河南岸,西部是一片开阔地,平坦而肥沃。村落采取集中紧凑式的布局形式,为阎锡山在村中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因为家乡的特殊关系,阎锡山将河边村作为其实践“用民政治”理念的重要实验地。

  建立严密的行政网是实行用民政治的途径,而河边村的行政网建设正体现了它的重要功用。早在1917年的河边村,便已有了村长,村副(四人)、闾长,书记(会计)一人,村警数人,1922年又加选邻长。在整理规范中,重点对象是贩毒者、吸毒者、窝娼者、聚毒者、盗窃者、斗殴者、游手好闲者、忤逆不孝者、家庭有残忍者以及失学儿童等10种人。此外,阎锡山还专门颁发《人民须知》《家庭须知》《村长副须知》给每家每户。而村公所指示教师每星期利用一个晚上,为商店的伙计和村里的农民讲解,又让小学生编练活报剧,到各个堡子宣传演出;并将各种公约如《河边村暂行自治公约》《河边村暂行村禁约》等张贴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或者写在白墙上,以便村民们遵守执行。对于违禁者,村公所设有公堂,准备着各种刑具。[1]

  阎锡山对于卫培官和兰盖珍的惩处以及在东冶的禁绝贝者博[2]等等这些措施很快使得河边村的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在河边村,行政网的密集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民们也不敢过分地违背村约了。

  切实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建设,也是“用民政治”的主要内容,河边村的建设在阎锡山的重视和推动下,也有明显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 水利交通方面

1、修建从太原到河边的公路。

  为保证行动的方便,也为有效地坐镇河边村指挥全省,阎在1920年成立了“忻定台路工局”,招民工和士兵筑路,修建了从太原到河边的公路。在这之前,只能通过步行或骑马来联接信息。不过当时的公路修筑十分简单,既窄又不平,连沙子也没铺。后来又延伸至五台。

  2、修建济胜桥。

  济胜桥是一座石拱桥,在河边村北边的滹沱河上,连接了瑶池村和槐荫村,1927年起建,22孔,23个桥墩,全长250米。宽8米,共耗资20万元,1929年竣工。它的修建便利了五台、定襄、崞县[4]三县人民的交通和运输。

3、己巳渠的开凿

  1929年,为了引滹沱河的水灌溉阎府的500亩土地,也为浇灌河边村的土地,使旱地变成水地,也为得到两县人民尤其河边村老百姓的拥护,阎出钱30万元,从定襄县西北的西营村引水,经定襄城关、王进村、蒋村、砂村、南作、芳兰、牛台、陈家营、青石村、直到河边村,修建了一条水渠。渠宽10米,全长70多里。解放后改修为“忻定大渠”,对农业生产有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4、忻窑支线

  即从太原经河边村通到五台甲子湾的铁路,于1934年开始测量,并修筑路基,1935年正式完成。由忻州与北同蒲线接轨,全长52公里,是一条窄轨。为阎的行动以及运输五台窑头地区的煤炭和定襄的铁矿石供太原炼钢厂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福利事业方面

  1、种棉植树。

1917年开始,阎在家乡大力提倡种棉植树,并成立农桑局,大小林区等机构具体负责。3年时间,在文山山腰种植了一条长达3里长的松柏林,在山脚处,种了优质核桃、苹果树等,又在阎府中,种植了十几亩圃的幼苗,供村人移植。

  2、子明慈幼院[5]及秀卿医院[6]的创办。

1929年春,在河边村东花园道北创办了,其负责人经过了专门训练。子明慈幼院专门用来收养附近农民不愿养育的孩子,按照规定,每收养一个孩子,给生身父母30块银元,小孩由专人抚养,主要吃东花园和川至中学奶牛的奶,这样的孩子大约有30多个。院内设置有主楼、配房40间,还建有水塔、无线电发射架,后被日军拆毁修了炮台。

  秀卿医院借用川至中学前的一排房子,于1929年成立,分内外两科,主治医生是从太原聘来的名医,对村民一律免费治疗。男子上午开诊,女子下午开诊。除此之外,医院还设有病床,住院也一律免费,因条件困难只收男子。后随同川至中学被日军毁坏。

3、劝业工厂的创办。

  1929年冬开办,分为两部分:棉纺;鞋厂。棉纺厂设有“织布”、“砍带”、“绒毯”、“毛巾”、“打络了”、“打穗子”、“漂染”、“浆线”等车间;鞋厂分为“纳底”、“绱鞋”“烤干”、“包装”等。工人少则400人,多则700人,产品除少数民用外,绝大部分供阎军队使用。后为扩大再生产,于1936年兴修新厂,占地百余亩,要求全部电气化。劝业工厂在重修的时候就花费掉50万元,但所需机器设备尚未完全购置,就被日军侵略打破了。

  4、新民堡的兴建与娶妻助进会的成立。

  1932年阎与其父为无房的农民修了5个居民区,解决了270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但由于是与当兵的为邻,不少人家怕惹是非,真正搬进去的并不多。

  娶妻助进会是阎府指示河边村公所成立的,帮助村里的穷人娶妻。1932年颁布了《河边村娶妻劝进会章程》(共十条),帮助了村里100多个单身汉娶了妻子。

5、国术馆

  国术馆是为强身健体,保境安民而于1933年夏设的,教师以北京镖远镖局请来的于鉴老先生为首的十余人。参加训练的有“川至中学”的学生,“劝业工厂”的工人,“实生活小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后来还有村里的大部分青年,每天早上都去训练,并沿续到现在。

(二) 国民教育方面

  1、川至中学。

  川至中学是1918年由阎出资兴办的一所私立中学,是当时因五台中学资金短缺,设备太差,无力经营而决定在河边村办的一所中学。川至中学名字本身就寓意着它是一所由阎建立的私人学校,“川”取阎锡山字百川之名,“至”意味着来临,表示如同百川的到来。1919 年建成一部分后,便取消了五台中学和定襄中学,并将河边村两等小学[7]并入川至中学,称为附属小学,徐向前元帅曾在此执教。

川至中学建成后,阎锡山又出资10万元在太原“德生厚”银号建立了基金,以其利息为该校经费,1923年,又筹集资金10万元,增设商业速成科,设立科学奖,另外,除免收学费外,还另发制服皮鞋给学生,使这所中学也成为当时设施最完备,质量极高的免费中学校。1924年之后开始收学费,但费用较低。学校招收来自全省和全国各地的学生,学校的校旗、校训、校歌都由阎锡山亲自确定和创作。其校训:“公毅敏洁”,告谕:“苦学救国”。设施优越,有教室宿舍140余间,有大礼堂、会议室、生化研究室、标本陈列室、体育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还装有秋千、浪桥等娱乐设置。学校既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也讲“四书”,这可以看出其现代传统有机结合的教育宗旨。同时还有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阎经常到学校讲话,要求应“思想端正了,才能克制住欲望”,1920年在一次以《大学》中“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为题,要求学生“做甚务甚,说甚算甚”。当时学校学科学、学外语的风气甚浓,学生对欧美许多著名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十分了解。学校信息灵通,订购了各种报刊杂志,教师教学风气开明而健康,许多教学仪器都是直接从日本进口。但随着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办学方针大幅度地倒向复古守旧,禁止新思想的传入。

 抗战爆发前,该校共毕业1000多名学生,不少人成为阎的亲信。七七事变后,校舍被占领河边村的日军破坏。

2、育英女子学校[8]。

大约在1921年在天王殿的隔壁——和尚院里成立。当时人们受封建束缚,大多不让女孩子上学,为了发展女子教育,阎锡山就让阎府的女孩子带头上学,如其堂妹阎慧卿、姨妹阎竹梅,后为了扩大学生来源,该学校又设置手摇织布机和纺车,开始半工半读。

  上述所记录的,只是阎对其家乡所做事的一部分,属于不完全统计。但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看出阎锡山在其家乡所作的某些事情,举办的公益事业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囊括了水利、交通、商业、文化、教育、体育等,确实是从农工商和文教体等多方面使河边有一个新的大发展,俨然使河边成为一个小小的“国家”。民国初年,在河边村所进行项目的建设中,都是阎锡山自己出资一部分,其它则是阎利用自己的权威命令其他人出资或集资而成的,如修建的80多里路的就为阎指示康佩珩集资的[9]。而在1917年以后,尤其是20年代,基本上所需资金都由阎来出或者是由动用阎的“国库”,很少由老百姓自己集资资金,尽管是有些纯粹是老百姓自己的利益。在《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中阎锡山说得很清楚:“要人们追本溯源,体会其谁之赐欤。”[10] 可见他要当地的百姓世世代代对他家感恩戴德。

阎对教育非常重视,无论是大到省立国民师范和民族革命大学还是小到河边高等小学校、川至中学,他都亲自过问。他在山西境内很早便开始了男人剪辫、女人放脚、兴办学堂的运动,至今依然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初三十三二十三,河边出了个阎锡山。阎锡山,灰拾翻,剃了辫子留了洋,搬了神像立学堂。” [11]

 河边村的教育在1921年底以前就已完成了从初小到中学的教育,可以说是满足了阎的用民政治中对教育的规划。教育的投资完全是阎个人的投资,具体并没有留下数目,但从各个学校中所有房屋、仪器设备、书籍、体育场等来看,费用是相当大的,教育是根本。而在1921年之后,几乎没有在教育上有所投资,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河边村及其附近只成立了一所小学,即1931年盖起的一座崭新的“实生活小学校”[12]。

河边村的建设在20年代以后并不是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的整体投资上并不占主要部分,粗略地估算一下,除去未列出来的建设所需费用,教育资金连1/5都没有,这表明尽管在民国初年标榜着“用民政治”,宣示着各项设施的改革,但在改革最初的实践中,阎显然是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的,而随着村治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主要方向逐渐由教育向其它方面辐射,没有将改革措施集中在教育一途,而是从各个方面来增进当地的建设,无疑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国民教育之外,有子明慈幼院来教育抚养幼儿,有劝业厂增加人民尤其是妇女的就业率,有国术馆来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有秀卿医院解决生病问题等等,这些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公益事业,将河边村人民出生到死亡应经历的事情都考虑周详了。

……………………………………………………………………………………

[1] 陈应谦:《阎锡山与家乡》,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35-136页。

  [2] 卫培官和兰盖珍通奸并杀害其丈夫,五台县无人敢管,最后由阎锡山亲自枭首示众;五台尤其东冶一带赌博成风,县长不敢管,原因在于有赵二先生的撑腰,赵是赵戴文(山西省政府主席,阎的至交)的胞弟,有名的绅士恶霸,村长、区长、县长,谁也惹不起,阎锡山知道后,便要赵二先生来禁绝赌风,结果很快就将五台的赌风刹住,当地社会风气渐渐好转起来。关于这两件事可参看《阎锡山与家乡》,陈应谦,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6-138页。这两件事应该算是措施中的典型,在其它书籍中也有涉及,如《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就有叙述。东冶,镇名,以下所涉及到的村名或镇名都是在河边村附近。

[3] 表格中资料来源:大部分取自陈应谦的《阎锡山与家乡》;其余从杨树标、宋振春的《阎锡山家事》以及我对河边村村民的访谈中加以佐证。

  [4] 现称原平市。

  [5] 阎锡山父亲阎书堂,字子明。取其字而命名,村里人称之为“养生堂”。

  [6] 取阎锡山继母陈秀卿的名字命名。

  [7] 两等小学校指初小和高小,于1920年合并至川至中学。初小是民初阎锡山号召打烂神像办学堂时成立的,分四个年级,以及一个补习班。高小是1915年9月建成的。内有教室、寝室、仪器储藏室30余间,购置体育器械、标本仪器480余种,中外书籍多种,其余桌椅、零星用具无不设备齐全,学生全部免收学费。

  [8] 一说育德女子学校。在《阎锡山全传》一书中指出,到1921年为止,有私立育德女子一所。

  [9] 康佩珩,字子韩,五台县五级村人,日本留学生,同盟会员。集资,一说捐资。

  [10] 《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摘自陈应谦:《阎锡山与家乡》。

  [11] 灰拾翻,是当地人骂人的一个词,意思是灰鬼。该句是笔者小时候听当地老人讲阎锡山的故事时,老人们最常说的一句顺口溜。

  [12] 这是由于三十年代以后,学生的逐年增加,以往的学校已经不够用了,一些掌权的绅士觉得堂堂的阎锡山的家乡居然没有一个象样的学校,所以就由村民集资成立的。内建有礼堂、教师办公室、师生宿舍共12排教室,连同宿舍150余间,另建有体育场场地,此外还专门设有音乐课室。解放后多次更名,现称“河边高级职业中学”。 ■

(原载“太原道”)

TAG: 阎锡山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5722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