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3 03:35:50 罗庆学的博客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春晚演完了。观众累了,困了,睡了。看了这林林总总的晚会,特别是之前众人争议的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相信也到了一个盖棺定论的时候。
直说了吧,你对《同桌的你》满意吗?
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满意!在春晚的几个小品中,如果让我排名次,应当是倒数第一或第二。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因为我在看这个很长的小品时,没有感动,触动,甚至笑得也很勉强!
我不知道一部小品究竟怎样才算好,但我知道怎样的小品不好。一部小品好不好,不应当看是谁演的,而是应当看它究竟说好什么?说好了没有?趣味性在哪里?感动点在哪里?与社会的契合点在哪里?我认为,这些问题在《美好时代》里有,但是在《同桌的你》中没有。
最主要的是我从《同桌的你》的创作思路里找不出应当有上述问题的自觉追求。这才是了根本的,也是最要命的。也就是说,《同桌的你》从创作到上演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这不应当是创作春晚作品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它应当向《美好时代》学习。因为《美》关注时代,关注焦点,关注人,关注灵魂。
去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博文《赵本山的春晚时代结束了!》,一些赵谜认为我妄下断语。意思是说,去年是因为插广告惹出来的祸,错在央视。就在不久前,我又写了一篇博文《赵本山的哭戏能救春晚吗?》在网上又引起热议。说实话,我该表达的观点早已表达完毕,写什么都是重复。
今天再写只是想就具体的《同桌的你》发几句议论。说实话,我认为这个本子一开始就有问题。
首先是题材老化。《同桌的你》这是十几年前的校园流行歌曲,早不唱了,现在KTV里几乎都不怎么点了,不知为什么要用如此老旧的题材去套一个冗长而又老旧的故事?小沈阳最后的演唱显得苍白无趣,没有一点感染力。好像是硬贴上去的。
再就是故事僵硬,编造痕迹十分明显。剧情本是想通过抖包袱一层层展开,揭示出小沈阳的身世,以歌颂人性的美好,所以在之中造成很多的“误会。整个故事简单点说,就是怀疑老婆搞不正当男女关系,最后证明不是这么回事儿,是在做好事儿。但要命的是,在故事之中,每个人智力好像都不太正常,故意往错误的方向上去,明显地不符合生活的常识,这只是说是作者和表演者为了突出主题而强硬拼凑。
其三是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小品,主题不集中,现实针对性不强,矛盾明显地不够集中。小品的故事架构和人物的张力明显不够。甚至连所谓笑料都显得十分牵强,看不出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提炼。
这样说也许不一定容易理解。我以为与之相比的是海青与黄海波的小品《美好时代》,则无论是现实感,时代性,针对性,以及对社会价值反应和追问的程度,甚至故事本身的紧凑和矛盾激烈程度,都是《同桌的你》所没有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我个人认为,从客观原因来看,这个故事本身是失败的,没有在全国观众如此高的关注度下进行呈现和表演的价值。它的目的是想宣扬“做好事”的主题,我们姑且不说这样古老的主题如此宣扬的意义在哪里,单是其整个装疯卖傻的表演风格,及贯穿全剧的所谓“误会”,都是与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有着严重背离的。
从艺术上讲,我以为这与赵本山团队小品创作的模式已经陈旧有关,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多年运用,没有创新,造成了新鲜感的丧失和人们的审美疲惫。这种责任不一定在赵本山自已,而问题主要在央视,他们因为形成了赵本山依赖症,认为缺了他央视春晚就不好看,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这种观念既害了赵本人,又害了央视自已。假如今年赵本山的这个《同桌的你》不上,我本人认为,并不影响整台春晚的质量。
从赵本山的主观原因来看,一方面,他的确是累了,承担不了这么大的压力,也挤不出更好的东西,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换任何一个人都会这样。你“硬挤”出来的作品,想让全国那么多双眼睛满意,这种难度太大了。另一方面,赵家班的创作根源有些枯竭,从这几年的小品演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从创作到表演的捉襟见肘。我相信,赵本山本人比我们会更切实地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从这次的春晚上,我们看到赵本山彻底地走下了央视春晚的神坛。我们看到了新一波的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这是一股清新的空气,时尚锐利有穿透力,他们是春晚小品的希望!
我们目送赵本山离去背影的时候,也应该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曾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笑容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