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海南民族博物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30 17:50:55

寻访海南民族博物馆

 

亲家两口子要去香港办事,特意绕道访海南,顺便将从美国回来探亲的女儿和两个外孙女都送到某与老妻身边陪着过年,不用说,某与老妻自然乐翻天。在海南期间,除陪亲家在海口玩了两天,还到三亚转了三天。把亲家送凤凰机场登机离去后,某与老妻、女儿筹划返海口。

 

从三亚回海口有三条路线可选择,一是东线高速,这条路距离最近,沿途景点丰富,因此人们走得最多,我们去三亚时已走过。第二条路是西线高速,路程要远些,玩的地方虽也不少,但旅游开发滞后,所以走的人不多。还有一条路是中线,即224国道,当地人也叫海榆公路或海榆线,由于大约有一半是山区盘山公路,因此车辆要少许多。但某还是决定要走中路,原因是仰慕已久的海南民族博物馆就在这条路上的五指山市,以前来海南走这里不太方便,这回有车,再不去看看,恐怕今后就很少有机会了。另外,去五指山市还要路经保亭县,那里有地处热带雨林的七仙岭温泉旅游区,孩子们回来一趟不容易,带着过去玩玩也好啊。

 

这天午饭是在三亚用的,饭毕探望了一位朋友后即动身,傍晚抵达保亭温泉区,找地方住下不提。第二天上午在温泉旅游区游玩半日,午餐后即离开保亭前往五指山市。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是海南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号称翡翠山城山城景色和民族风情是其主要旅游资源,素有一山、一林、一情、一城、一路之说。 所谓一山就是五指山,一林就是热带雨林,一情是指黎苗少数民族风情,一城是通什的城市旅游,一路是指通贯海南岛中部的公路。山、林、情、城、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是典型的绿色生态旅游线。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这虽然是广告语,但也说明了五指山在海南旅游业中的独特地位。

五指山市原来叫通什市,关于通什的变迁,经搜索,网上有这么一段介绍:1950年春,通什获得解放。1952年初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第二年,自治州首府从乐东县抱由镇迁驻通什。从此,通什便成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19866月经国务院批准,1987125日正式宣布成立通什市(县级市),2001年更名为五指山市。

 

另外还有一段关于五指山由来的悲壮民间传说。说的是,在那遥远的古代,现在的五指山区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平原上住着一对勤劳的黎族夫妇,男的叫阿立,女的叫邬麦。他们生下5个孩子,全家7口种着自己披荆斩棘、辛勤开垦出来的半亩田。土地是肥沃的,可生产工具却很落后。没有锄头,用木棍代替;没有刀斧,将石头加工后使用;连种子也是采集来的野生稻种。一天夜里,除了阿立,全家都已酣睡入梦,他一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寻思如何才能增加收成,直至深夜,才昏昏睡去。

 

忽然,一位须发全白的仙翁,走到阿立床前,大声对他说:你们开垦的这块土地是十分肥沃的,要好好种。你家茅屋近旁地下,埋着一把宝锄和一把宝剑,快把它们挖出来,只要你举起宝锄喊声“挖”,荒地便会长出好庄稼;挥动宝剑叫声“砍”,参天大树便会应声倒地。要是有坏人来欺侮你,只要你手擎宝剑大喝一声“杀”,坏人的脑袋就会搬家。

 

第二天大清早,阿立全家立即动手,按梦中仙翁的指点,果然挖到了宝锄和宝剑。他们挥剑砍倒了一棵棵大树,用锄垦出一块块田地,种上大片庄稼,日子也一天天好过起来。由于有宝剑保护,坏人也不敢来伤害他们。多年以后,阿立去世,他儿子依照母亲邬麦的意愿,把宝剑作了父亲的陪葬品。这个消息被坏人亚尾悄悄传给了海盗。于是这帮家伙纠集了数百人,霸占了阿立一家的土地,还杀死了邬麦,把五兄弟都抓了起来。

 

 亚尾等把五兄弟锁在铁链上,连续拷打了十天十夜,强迫他们说出宝剑的埋藏地点。但五兄弟谁也不肯吐露半点口风,后来都被杀害。五兄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栖居在这一带的熊、豹、蚁、蜂与鸟,它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集拢起来,咬死了亚尾和海盗。随后,这些见义勇为的动物又搬来大量泥土和石头,垒起五座高高的坟山,把五兄弟安葬在里面。这五座山,原名五子山,后来,因为它们像5个手指指向苍天,又被称为五指山。

 

由于时间关系,那么多的好地方是不可能一一观赏了,但民族博物馆是不能不看的。

 

午后一时半,某等来到五指山市。沿途景观确实是好,公路虽不很宽,坡多弯多,但路面维护和两侧美化是一流的。唯一遗憾的是,尽管所有海南旅游图和相关资料上,都标有民族博物馆这一重要旅游参观点,有些介绍甚至可以说是不厌其烦,但前往五指山市沿途,反而见不到任何指引标志,这似乎有点不祥之感。进入市区,某把车开得很慢,并嘱咐家人和某一起仔细捕捉街道两边有关信息,然而车子已经驶出市区,仍然是踪迹杳然。

 

据有关资料介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北面牙蓄岭上,其前身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海南建省后,改称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一座以贮藏、陈列海南省历史和黎、苗、回族文物,研究海南各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

 

该馆始建于1981年秋,1986101日正式开馆。该馆占地面积56亩,馆舍布局以古朴的回廊为纽带,中庭石阶上耸立着两根巨龙石柱,组成中国传统四合院型的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壮观,极具民族特色,建筑总面积3772平方米。

 

  该馆内设接待大厅和6个主展厅,2个机动展厅,以及工作室和民族工艺商场,各展厅分别展出各种历史文物、民族民俗物品、图片和资料,反映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海南解放各个历史阶段黎、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同汉、回族人民共同发展、建设海南的历史。

 

该馆收藏的各种黎族纺织品中,有黎锦、被服和男女服饰,其中包括上衣、下服、花筒(裙)、花巾、花带、花挂等,并着重收藏有在织绣工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纺织花纹的纺织品,图案多为几何形,以点引线,点线立图,图色并茂,图像逼真,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这些纺织图案,织工精巧,配图自然,衬托鲜明,具有典型的黎族文化风格。1994年初,由19块花岗岩加工而成的高4.41、总重量达40吨的大型石雕——海南第一龙门在博物馆迎宾大厅落成并向游客开放。

  

     海南民族博物馆是海南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海南建馆最早、馆藏最丰富的省级博物馆。馆内一侧还附设有黎族文化村,生动再现了黎族同胞的生活和劳动情景,是了解海南民族文化历史,领略黎族风情民俗,

观赏黎族歌舞和热带奇花异草,购买民族工艺品,品尝黎族饮食的好去处。当年李鹏委员长到五指山视察工作时曾高度赞赏:海南有个很漂亮的博物馆

 

这样好的地方放弃了太可惜。某不死心,调转车头返回市区,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信息,某差女儿下车去问路边一家派出所民警。民警告知博物馆肯定是在市区,让进去走一段再细打听。于是继续前行,拐了几个弯,见路边站了几位穿制服的(可能是城管之类)当地人,女儿再次上前打探,没想到其中一位女制服扬手往对面一条上坡路一指,说,从这儿上去就是。

 

真是太好了,转来转去,原来就在跟前啊。这里的地形和道路,爬上爬下曲曲弯弯很复杂,某等仔细搜索路标,心想都到你门上了,总得有个指路牌吧?但结果很失望,还是没有。

 

突然,路一侧的石砌护坡上,隐隐约约发现了通什民族宾馆的广告牌,说它隐隐约约,是因为你不细心看,真还不好发现。这个广告是写在用白灰抹平的一个长方形平面上,中间棕色的已很难辨认的模糊字迹是“民族宾馆欢迎您!”在这一溜字迹的上下,又各补写了一条乌色黑体字“通什民族宾馆”。这些文字均已斑驳失色,不注意一般很难发现。这当然不是民族博物馆的宣传广告,但某想当然地认为这也算是蛛丝马迹吧,它似乎和民族博物馆还是有所关联,于是折转车头从一陡坡拐下去,终于发现了不远处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它应该就是某要苦苦寻觅的海南民族博物馆了。

 

某等来到一座灰色水泥大门,两扇铁管焊接的栅栏大大咧咧敞开着,门里门外都有点脏,有点荒凉,没有车辆,没有人迹,没有一般景点应有的喧哗与热闹,只有满地的杂草和被风吹来吹去的垃圾。某怀疑是不是又走错了,停了车子上前四下察看,终于发现左侧门垛上挂有一面很小的牌子——请不要误会,它不是博物馆的名牌,因为从上面的文字可以明白,它只是一个告示。“告示:地质灾害路段,四吨以上车辆严禁通行”。另起一行,落款为“省民族博物馆”,再另起一行为“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三日”。

 

告示告示吧,尽管内容与博物馆和旅游都毫无关系,但这儿就是海南民族博物馆大概无疑了。某把车子开了进去,停在博物馆前宽阔的广场,左顾右盼,心想着会从哪里走出一个人来,好打听打听这里的情况,是否可以参观。然而很失望,某等在此逗留半个来小时,愣是没见一个人影儿,四周空净寂寥,如入荒无人烟的深山古刹。

 

某一步一步登上高高的馆门门庭,层层台阶石缝里依稀有一些杂草冒出,它们和零零星星的,一看就是丢弃已久的垃圾杂物都向某这个不速之客昭示,这里确实是很久没人来了。某端详馆门上几块牌匾,一个是“海南省治安保卫重点单位”,一个是“海南省贵宾接待定点单位”,还有一个是“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达标单位”,都是省里有头有脸的官方颁发的,显赫,权威,很是长脸。但它怎么就关张了呢?

 

出得大门,向周边街道一些小店铺口干舌燥地打听,一些农民工模样的青年男女一头雾水,嘀咕半天不知道某究竟要打听什么,想来他们只对自己的生意感兴趣。某心中不免掠过一丝凄惶,鸡对鸭讲啊。

 

老妻站在老远的地方,“不怀好意”地迎着垂头丧气返回车子的某奚落着,怎么样?我们可都由着你了,博物馆博物馆,整天价嚷嚷,这下你可过意了。某翻她一眼,懒得回击。

 

海南旅游,黎苗风情、民俗文化是一大独特资源,这些年岛上旅游业如此火爆,这么一个经营数十年的大型民族博物馆,怎么会关门歇业了呢?

 

怀着一大堆不解和遗憾,某讪讪驾车离开了山清水秀的五指山市,沿途再多的奇花异草,珍林秀木,都提不起某的多大兴趣了。

 

  回到海口,某难释怀。打开电脑仔细搜索,终于搜得一篇刊登在2006

928日《海南日报》上的记者访问记,题目怵目惊心——《海南民族博物馆陷入困境》。仔细看过,不禁悲从中来——体制害死人啊!

 

看看此次旅行归途沿线所见的槟榔谷、呀诺达热带雨林,以及七仙岭温泉度假区,哪儿不是车水马龙、游人如潮?但就是这么一个省级重点民族民俗类博物馆旅游景点,有关方面就让她落花流水任其凋敝,想想都痛心。

 

从另一角度讲,当今我国大大小小各级博物馆,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或地方财政供养,这样的格局和体制,抚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躺着拿工资的寄生虫。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上班不上班也一个样,如此这般,谁干谁不就是脑残吗?

 

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旅游业,总体上已经走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要不自己挣脱羁绊一振飞天,要不就当旧体制的殉墓者,别无它途。

 

(草于2011-01-29


TAG: 博物馆 海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5-01-2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8765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