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和昆仑山本是一地吗(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18 11:32:15

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和昆仑山本是一地吗

 

 

黄世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06

 

 昆仑山和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皆是上古及先秦时期古人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地之中)所在地。前人的研究成果无一例外都认定昆仑山和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是二者实一,并言之凿凿说是古蜀族以岷山为原型神化而成,其地在西南成都平原。其实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视为天地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宇宙结构即天地运行的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易”。“易”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木-都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历史上出现的次序来看,古人对上古地理中心的崇拜,其最早应该是对南方的建木-都广之野的崇拜。

关键词: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昆仑山;建木-都广之野;太阳神

 

1.《山海经》一书的成书时间与古代先、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运行时间对应

袁珂先生在《<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说:“关于《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蒙文通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有过一篇论文,曾经论到。大意说:《大荒经》以下五篇的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经》四篇较迟,但也在西周中叶;《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最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作品。至于产生地域,则《海内经》四篇可能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经》以下五篇可能是巴国的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可能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的作品。”袁珂先生在蒙文通先生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山海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二是《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三是《海内经》四篇。三个部分以《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成书最早,大约在战国初年或中年;《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稍迟,是战国中年以后的作品;《海内经》四篇最迟,当成于汉代初年。它们的作者都是楚人——即楚国或楚地的人(袁珂,1982)。吕子方(1984)和唐世贵(2004)等学者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山海经》最早的文本应该是巴蜀文人用巴蜀古文字写成的,成书时代在西周以前。

综上所述,现代不少学者一般也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西周前期乃至春秋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作者为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把《山海经》一书的成书时间与前文所说的阴阳学说的形成时间相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相互是大致吻合的:《山海经》一书的成书时间与古代先、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运行时间相对应。在成书最早的《大荒经》和《海内经》中的空间方位系统大都是使用先天八卦图方位系统,而系统记载建木-都广之野作为地之中的就出现在这些文本中。记载西北昆仑最为详细的是《山海经》之《五藏山经》,它所使用的空间方位系统大都是后天八卦图方位系统。《五藏山经》成书稍迟,是战国中年以后的作品。现代学人张步天(1998)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文章,他的观点也可以印证笔者的说法是正确的:《山海经》和海外海内诸经采用南西北东顺序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

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的模式其实就是按先天八卦图方位作空间方位系统使用,可见,在历史上,古人最先使用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到后来再使用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这中间存在有一段过渡时期,就是“先天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方位并行”的历史时期。而从伏羲氏到周文王这一时期有多长,今天很难拿出准确的数字来,但可以肯定,绝不会少于七八百年,也许是好几千年的历史呢,可见在年代上,先天八卦图先早出现,而后天八卦图出现的晚,这大概就是后天与先天的命名根据吧。况国高(2006)认为中国先秦古籍中有一些空间方位上的记录,是比较混乱的。他通过对《山海经》、《易经》、《韩诗外传》、《史记》等书的相关记载作分析、研究,发现在周代以前,存在有一个“先天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方位并行”的历史时期,部分古籍中空间方位的混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各邦国记录时使用不同的空间方位标准。而历史上“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替代“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文化完全过渡到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这个冲突过程较完备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柱一折造成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记载这个故事的《天文训》通篇所述皆为天文历法之学,这足以暗示这个故事必须在天文学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共工撞翻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图景其实就是“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替代“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的神话体现。它反映的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现代学人张春生(200765)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不周山神话揭示出天圆地方说向盖天说过渡:黄帝族进入黄河流域后看到北极高出地面36度,天穹斜盖着地面,从而对先前天地模型所作的一次重大修正。

 2.《山海经》一书的叙述结构明证《山海经》的空间区域结构分类与史前的宇宙方位以八卦加中央方式来分割

治《山海经》的研究者曾经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山海经》一书以占卜思维来统一全书,全书中的空间方位系统显得比较乱,其篇章结构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方位顺序和其差别的文化含义。如叶舒宪、萧兵、郑在书(2004)的《山海经的文化寻踪》一书认为,《山海经》以南为首的方位顺序是因为远古时期的平面空间图大都因循着神话思维的空间观,采用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模式。蒙文通先生也认为:《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海内》四经都是以南、西、北、东为序。而《大荒经》则是以西、南、东、北为序。叶舒宪、萧兵、郑在书和蒙文通的所谓《山海经》“以南、西、北、东为序”和“以东、南、西、北为序”提法似乎触及了中国古代空间方位记录上的差异,但还不是十分确切。

李零(2000)先生也讨论过《山海经》的方位顺序:“《山经》在内圈,分两层,外层按南、西、北、东排列,内层是《中山经》;《海经》在外圈,也分两层,外层按南、西、北、东排列,内层()是按南、西、北、东排列。其方位观念是南、西、北、东、中,属于“上南下北”类。其后五篇与前十三篇相仿,也分内外两圈,外圈是《大荒经》,相当《海外》,但方向相反,作“上北下南”;《海内》,相当于上述《海内》,不再细分”。他将古代方位归纳为“上北下南”和“上南下北”两类,前者“主要是天文、时令所用”,后者“主要是讲地形所用”。他为了说明古代两种方位顺序,将《山经》和《海经》画为“上南下北”,而将《大荒经》画为“上北下南”。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用中国古老的八卦方位系统专业术语来说,即“以南、西、北、东为序”就是指先天八卦方位,“以东、南、西、北为序”就是后天八卦方位。具体来说,就是在《山海经》之《海经》和《荒经》部分的记载方位主要是以先天八卦图方位来记录,如《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今桂林在广西,番隅在广东,恰是桂林在番隅西,与先天八卦图方向合。《五藏山经》部分主要是以后天八卦图方位来记录。

在以往的《山海经》研究当中,不少学者如袁坷等在解读《山海经》时,从日常经验出发或者是凭着自己喜好来篡改经文,如,最为明显的就是四川大学贾雯鹤(2004)的博士论文《<山海经>专名研究》,在文章中的第五章“ 《山海经》专名的命名之义中的第四节,她在释名都广之野和建木时,把原经文:“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篡改为:“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并对之作了进一步解释:“ 内原作外,袁坷注:‘宋本、吴竟抄本、《藏经》本、毛扆校本均作内,作内是也’(507)。因据改”。这明显是对对中国古老的八卦方位记录系统不甚熟悉所致。

如前文所述,从空间区域结构来看,《山海经》之《五藏山经》的作者明显是以“中山经”所在地(今山西省西南隅地带)为当时全国地理的核心位置。而《山海经》的《海经》《荒经》部分也是以殷都为中心,依《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次序依次向外扩展的“海内”“海外”、“大荒”三个层次的地理世界。《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部分的地理分区方位由南—西—北—东—中依次展开。五区的划分,是基于中央再加上四方的构想。这是一种古老的以方位划分区域的观念。古人将东、南、西、北四方称为“四正”,而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称为“四隅”,五方加上“四隅”,适成九区,《山海经》的空间区域结构分类与史前的宇宙方位以八卦加中央方式来分割相类似。

3.建木—都广之野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而不在四川成都

根据这一解释,如果从古老的方位系统去考察神话昆仑的位置,那么,由于《五藏山经》部分主要是以“后天八卦图方位”来记录,而在后天八卦图方位中的西北方为乾位。因此,如果认定昆仑山是天地之中,那么昆仑山肯定位处西北,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历来把昆仑山位处西北并视作天地之中的缘由吧!

《山海经》之《海经》和《荒经》的记载方位主要是以“先天八卦图方位”来记录。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海经》和《荒经》记述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其具体位置应该位处何方?

在前文笔者已经论证过,作为地之中的建木—都广之野其最重要的一个天文特征就是日中无影”,从天象上来看,日中无影”这一天文现象,至少也要在北回归线上才能发生。因为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其夏至日太阳中天,日影最短,日照最长,地面最热,因而才把它定为“地之中”(张春生,200760)。可见,作为天地之中的昆仑山是模糊、没有确切的地望的,而作为地之中的建木—都广之野则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这也就是说,要认定某处地方是地之中,那么,它首先要符合作为地之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天文特征就是日中无影”。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北回归线在地球表面上的总长度大约37000km,大部分穿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地带,其中陆地的长度大约11655km。经过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北回归线经过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陆地长度约2020km。因此,从作为地之中“日中无影”这一天文现象的天文、物理特征来判断,之中的地方只能从中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去寻找。历史上北回归线并没有经过四川,可见,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并非蒙文通教授袁珂先生那样认为的在“四川成都”。

如果认定建木-都广之野是地之中的地方,那么建木-都广之野的位置应该从北回归线经过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四个省区去寻找,那么,具体应该是那些省份呢?

一是,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建木分布地点来看,所有的古籍大都明确说建木分布在南方,如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始览》:“建木在广都,南方,众帝所从上下也。”可见,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明确分布在南方是无疑的了。

二是,从中国古代的易学理论来看。在先天八卦图中乾位为南方,乾位的南方当为地之中所处的地方。另外关于建木之名,现代学者何新(1988166)解作键木,认为是天神上天下地出入所经的天门,建木位于天地正中的轴线上,是天地运动的枢纽。

三是,在《山海经》成书的年代,阴阳学说已经开始流行,当时的宇宙论实际上是天和地的理论。盖天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据说产生于殷周之际(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1987),到了战国末期,盖天说得到完善战国之时也产生了新的宇宙结构学说——浑天说。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到了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记载在《山海经》开头的一段话可谓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宇宙论主要是浑天盖天(两种学说的合成)说:“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浑天说是一种地方性的宇宙学说,它的基本观点大致有三点:一是地平观点,它认为大地是一个四方的平面;二是四海观点,它认为大地的中部是陆地,而四周是海洋,合称四海;三是关于日月出没的看法,它认为日月出没在大地上有一定的地点。如果以《山海经》之“中山经”所在地(今山西省西南隅地带)为当时全国地理的核心位置,那么,当时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都是处于四海中的南海方位。其中,云南处于古南海的西南方(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的沧源县、耿马、双江、景谷、普洱市、宁洱县、元江县、石屏县、建水、个旧市、蒙自县、文山县、砚山县、麻栗坡、富宁县),台湾和广东处于古南海的东南方(北回归线横贯德庆县、四会市、佛山市三水区、增城市、博罗县、紫金县、揭西县、普宁市、潮阳区关、汕头市龙湖区、南澳县)、而古南海的中心正广西(北回归线横贯梧州市、苍梧县、藤县、平南县、桂平市、武宣县、来宾市、宾阳县、上林县、武鸣县、马山县、平果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由此可见,古代典籍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其大致位置应该是北回归线经过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其范围极大。

 

参考文献:

皮埃尔·奥热,胡润之,1987:现代人类中心论[J].第欧根尼,(01

萧兵,1995:中国神话里的世界中心──兼论周人“世界中心”之转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蒙文通,1962:山海经写作时代及其产生的地域[A ].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蒙文通,1987:《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学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

袁珂,1978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A ].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侯伯鑫, 1996:《山海经》“建木”考[J].中国农史,(03)

黄权生,2005: 马桑树传说建木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04)

万本根,李远国,李金远,, 2004: 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01)

阿波, 2004: 若木、建木与扶桑[J].文史杂志,(05)

吴维羲,2002:试论古蜀人的神性思维与中央意识[J] .四川文物(01

黄剑华,2001古代蜀人的通天神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

吴泽顺, 2006: 论建木的神话原型[J].中国文学研究,(01)

贾雯鹤, 2004: 蜀人的圣树崇拜:从乌木到建木[J] .中华文化论坛,(02)

贾雯鹤,2004: 《山海经》专名研究[D].四川大学

二十二子,1986: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显之,1991:山海经探原[M] ,武汉:武汉出版社

茅盾,2005: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荣权, 2004: 《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J].贵州社会科学,(06)

卫聚贤,1970:中国古代与美洲交通考第一册[M].巨轮出版社

苏雪林,1956:屈赋论丛•昆仑之迷[M].广东:广东出版社

胡小石,1982:胡小石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袁坷,1993: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

杨宽, 1982: 吕师诚之书[A ].古史辨(七下)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吕子方, 1984.读《山海经》杂记[A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 [C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顾颉刚,1926:《古史辨》第一册-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

王育武,2007:《山海经》与风水的山岳崇拜[J].华中建筑,(06

贺新春,黄家勇,2006: 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01)

那瑛,2007:“天上人间”的同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空间观念与社会秩序的建构[J].学术交流(07

(台湾)王孝廉,1991: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

李川,2006:《山海经》神话记录系统性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关增建,2000: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J],自然科学史研究,(03

张春生,2007:《山海经》中的宇宙模式[A],山海经研究[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唐世贵,2004:巴蜀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陈江风,1996: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

刘大钧,1986: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年5

()金晟焕,1999: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兼论阴阳五行说对易学发展的影响[J],周易研究(03

萧汉明,1994:太阳神话、太阳神崇拜与阴阳学说[J]贵州社会科学,(01

TAG: 昆仑山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1888
  • 日志数: 33
  • 建立时间: 2008-11-14
  • 更新时间: 2010-08-0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