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黄世杰
摘要: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考古发掘也印证了大明山周围一带是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大明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条件成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关键词:大明山;氾天之山;父亲山;壮族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研究员认为在大明山下的马头一带在远古时代存在有一个“骆越古国”。他将广西武鸣大明山下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的先秦墓藏与广西各地发现的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器物进行排列的结果,年代最早而且前后连贯、分布相对集中的,是环绕大明山的几个县:以大明山为中心,可将这几个县分为内外两圈。其中武鸣、宾阳、上林、马山四县紧贴大明山,可视为内圈,忻城、来宾、横县、邕宁、南宁市、隆安、都安等县市。离大明山稍远,可算外圈。在这内外两圈之中,从商代到战国时期,都有器物和墓葬发现。其中年代最早、时间延续最长、最集中并有墓葬群的,只有武鸣马头一带(罗世敏、谢寿球,2006)。
在武鸣元龙坡一带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如提梁铜卣等约一千多件,有陶、铜、玉、石等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佩饰等,在武鸣马头全苏勉岭遗址出土的蛇纹牛首提梁卣、铜戈等精美文物。这些器物的出土无不彰显出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笔者深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的大明山周围会有如此高的文明?
三、大明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条件成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也许是大明山所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文明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讨论文明,便是讨论空间、陆地及其轮廓、气候、植物、动物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王明毅,2004:126~130)。在地理位置便利的地方,人们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所以,墓葬像居址一样也是一种“人群的居住方式”,只不过是死后所居。现在在广西,具有王者风范的大山是大明山,其山体庞大,龙局雄浑,四周群山环绕,典型的鹤立鸡群,历来为地师眼中所谓的风水宝地,如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清世宗命蒋延锡等重辑,于雍正十一年(1733)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就载:“江右隐士王日舒者,精风水,游大明山后流连而不忍去,曰:有此好祖宗,必有好儿孙,后必有灵钟气而应名世者云”。大自然的归律历来是吉方出吉地,吉地出吉物,吉物养吉人。大明山的西南麓马头、两江、陆斡一带,背靠的是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面对的是山峦不高,土坡不陡的武鸣盆地,从大明山流下的三十多条河流,水势不大而常流,带着山上的腐殖质,滋润着武鸣盆地,旱涝保收。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可能导致其政治经济领先(梁庭望,2006:1~15)。在大明山周围这样一个美丽富庶的地方,圩市作为一种文化经济景观也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了。根据笔者的考据,大明山周围曾经处处有过繁华的圩市,民间自古流传有“大明山七十二圩”之说,具体的有:
马山县:林圩、杨圩、勉圩、州圩、乐圩、片圩、妙圩。
武鸣县:雷圩、和圩、桥圩、那羊圩、圩潘、锣圩、甘圩、英圩、林圩、葛圩、林圩、圩掘、黄圩、扬圩、厄圩、寺圩、膺圩、扁圩、旧圩、讷圩、简圩、韦圩、邓圩、油圩。
宾阳县:芦圩、新圩、邹圩、露圩。
上林县:白圩、镇圩、寺圩、拉圩。
在南方地区,圩市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文明出现的最明显的外部标志。所有的文明都是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而得到了丰富的。一方面,大明山周围圩市多而密,市场交易量就大,辐射面广,足以证明大明山一带地区在古代其经济活动是十分频繁的。
也有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浓厚的宗教意识氛围。考古工作者于1985年发现,背靠大明山的武鸣马头两江一带的战国时期墓葬群里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意识氛围:在武鸣元龙坡遗址和安等秧遗址发据的墓藏中,元龙坡元M244号墓出土有铜铃3个;元龙坡元M237号墓及岜马山弄伦岩洞中各出土有磨光的石子65颗和58颗;在清理的墓葬中,有10座墓在填土、二层台或墓底放置许多大石块,在墓底放置大石块可能是用于镇邪;埋葬时有意击碎随葬器物,然后撒在不同深度的填土中或墓底各处;用火烧烤墓坑以避邪;流行随葬圜底陶器;墓藏的朝向基本都是东西向等。大明山周围的古墓葬群里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意识氛围印证了《史记·孝武本纪》和《汉书·郊祀志下》等史书中所记述的越人以“尊天地,事鬼神,为第一术”之事。
郑超雄经过研究认为武鸣马头先秦墓藏朝向东的习俗,一是希望死者之魂能升上东方天国栖息,二是希翼再生之意(郑超雄,1994:38~44)。笔者认同郑超雄教授的这种说法。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北京天文馆伊世同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远古人类对星象的祭祀朝向表明:华夏族系(主政朝代为夏、周)以南向为主,侧重于子、午;东夷族系(主政朝代为商、秦)以东向为主,偏重于卯、酉(伊世同,2006:43~72)。古代墓藏的朝向方位一般都要对应天上的星象(北极星)以示敬天,企望行事契合自然之变,不违天意。远古时候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神巫文化相当发达,但从始至终,古人对天地的崇拜、敬畏热情却一直不减,在墓葬里的祭祀就是希望与天地诸神沟通。武鸣马头先秦墓藏朝向东的习俗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也崇拜天上的星象(北极星),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都要升天。人死后灵魂升天要靠巫觋。因为,古代巫觋被认为拥有或可以运用超凡力量起到奇异作用。武鸣马头先秦墓藏中出土有铜铃和磨光的石子就有可能是古代巫觋用于占卜(郑超雄,1994:38~44),说明巫觋也曾经在大明山周围文明的发展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即使到现在,作为巫觋的师公、道公还有仙婆等依然活跃在大明山周围广阔的乡村中。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山海经•大荒南经》和《淮南子•地形训》有关“氾天之山”(大明山)和赤水(红水河)的记载印证了大明山是西瓯骆越崇拜的圣山。圣山崇拜在世界范围内曾经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圣山崇拜观念的产生,与古人对天地形状的认识有关。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地是平的。连接天地的是位于地中的天柱。圣山崇拜就是这一认识的自然产物。圣山崇拜按其发展的先后而言,可大致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圣山崇拜——天体诸神崇拜——天崇拜。高山由于高耸入云天,并与天相连了,故有时与“天”、“太阳”、“雷电”、“光明”、“日月”等有诸多联系,故被称作与天相连的圣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氾天之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于古人来看,山岳是他们由以得到生活资料之处,如《韩诗外传》卷三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 由此,他们把大山看成是生命原动力之所在,有神秘的神灵依附在大山上,正是有了这样的见解和主张,古人在平时或有洪水灾害等发生时就按着一定的仪式,向依附在大山上的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祷告乞求除灾,请它帮助人们达成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由此而形成了对山岳崇拜的礼仪。古代的祭祀方式,在典籍《尔雅‧释天》中有这样的记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庪悬,祭川曰浮沉。”所谓燔柴,就是“燔柴于泰坛”。 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瘗埋就是把用来祭祀神灵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另外一种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古人认为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山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庪悬就是悬投,就是把物品悬挂起来礼山神。浮沉就是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在秦汉之前,在山川祭祀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宗周与诸侯祭祀的山川各不相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王文锦,2001:173)。远古时候生活在岭南的西瓯骆越无非也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祭神灵,没有例外。早期的祭山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当时的西瓯骆越在祭山的时候大概是用平坑祭山,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现代的考古出土器物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在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山的山足下——武鸣县马头苏罗村全苏勉岭遗址就是古代西瓯骆越祭山的地方:广西武鸣县马头苏罗村全苏勉岭遗址这个文物坑,可能是瘗埋坑,要用珍贵物品进行祭山(天)。这个地方出土的兽面提梁铜卣是陶索形的,颈部有夔龙纹,腹部有兽面纹装饰,底部有金文“天之父”三个字,是商代晚期文物。在这样的地方出土有兽面纹提梁铜卣,足以说明是生息于此地的西瓯骆越对山岳崇拜礼仪后留下的东西。因为铜卣本身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人用来祭奠祖先和神灵的酒器。
《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在《山海经》里,远古的人们祭祀神灵,是要表示人们对神灵的归顺,而归顺的方式,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不同的神灵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也多种多样。有以献食为祭祀的,也有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的,也有以人血或者牲血作祭品的。但是在秦汉之前,祭山的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如《山海经》里记载的古人拜山的祭品,更多的就是埋玉祭山。这样以玉瘗牲的事,成为祭山的突出特征。远古时候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西瓯骆越也是以玉祭山。据广西博物馆黄启善(2006:148-157)研究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广西共出土玉器有1716件,从出土玉器的地理分布来看,在大明山周围共出土有玉器多达近上千件以上。主要集中在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山足下的武鸣马头元龙坡、武鸣马头安等秧等墓藏遗址和武鸣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岩洞葬遗址、武鸣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等。在这些地方出土的玉器都是古人用来祭山的。古人瘗玉祭山,表达人对山神的敬畏,祈祷山神保佑平安。在古人看来,玉是有咒力的,所以祭仪是神人交通的媒介物。供祭者用玉礼神,以为神灵就凭依在玉上了。古代人那种强烈的宗教欲求,以为神灵是飨食玉的。而巧合的是,现在大明山上龙腾湖的源头之一有一条小溪,小溪的整片河床都是白玉,天然的白玉带让古人更加相信大明山是有神灵依附在其山上,而对之顶礼膜拜。
当然,还会有其他可能。但是在笔者看来,首要条件还是它的自然风景。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如营造出了神秘的氛围。
四、结语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学者们把大明山译作“岜赤山”(农冠品、曹廷伟,1984;蓝鸿恩,1984),在壮族民间山歌唱本中,一般记作“岜取山”(罗世敏,谢寿球,2006),在壮族师公经书中记作“岜柱山”(莫幼政,2004:14~16)和“岜社山”(张声震,2004:209),其实意思都一样,“Bya”为山的意思,“cwx”为祖的意思,直译就是壮族祖宗神山、灵山的意思。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由于大明山所处的经纬度所至,导致“日中无影”和“日月同辉”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出现,再加上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族裔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证实古笛之语“壮族的母亲河是红水河,父亲山是大明山”是正确的。考古发掘同样也印证了大明山周围一带是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大明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条件成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参考文献:
古笛,2000:古笛艺文集第八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王宗骏,2007-03-20:古笛吹奏壮乡情[N],南宁日报
张国光,1986:《山海经》西南之黑水即金沙江考——兼论赤水实指今之雅砻江与盘江[A],山海经新探[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杜文铎,1992: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张明华,2007: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J].桂林工学院学报,(01)
[日]二宫淳一郎著,何英德、廖国一译,1998:中国南部广西的古人类[J],《南方文物》(2)
尉富国, 2005:广西上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02)
蒋廷瑜,1998: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J],《考古》(11)
郑超雄、覃芳,2006: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龙章,1994:试论两广先秦青铜文化的来源[J].南方文物(01)
黄云忠,2001: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的发掘与研究[A],邕州考古[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郑超雄,2005:壮族文明起源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罗世敏,2006:大明山的记忆——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1)
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王明毅,2004:文明研究涉及所有社会科学[J].史学理论研究,(01)
梁庭望,2006:序言[A],罗世敏:大明山的记忆——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1)
郑超雄,1994:武鸣先秦墓葬反映的骆越宗教意识[J].广西民族研究,(01)
伊世同,2006:天文与人文—四象——龙、虎、凤、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2)
王文锦,2001:礼记译解•王制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
黄启善,2006:广西出土玉器研究[J],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09)
农冠品、曹廷伟,1984: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一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04)
蓝鸿恩,1984:壮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09)
莫幼政,2004:马山县国兴屯壮族师公经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张声震,2004: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二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作者简介:黄世杰(1967~),男,壮族,广西武鸣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学术秘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副秘书长。主要代表作有:《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南方民族使用传统毒药与解药的人类学考察》。广西南宁,邮编: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