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旅游开发需要“文化自觉”(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17 07:35:39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黄世杰
摘要:大明山最先是居住在其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族裔崇拜的圣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因此,大明山景区应该以壮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反映出壮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向世界营销广西,有效传播壮族文化。
关键词:大明山景区;旅游规划;文化自觉;
4.大明山最先是居住在其周围的百越民族西瓯骆越族裔崇拜的圣山,又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壮族的祖宗神山,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而龙母文化只是大明山的次文脉,其表现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不能充分反映大明山的文化底蕴,所以,把龙母文化作为营造大明山底蕴的龙头项目来抓是不合适的
大明山景区计划以壮族龙母文化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亮点来打造“岭南八桂奇山,壮乡人间仙境”,他们认为“只有在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中注入壮族龙母文化这一新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明山的旅游文化品位,推动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罗世敏、谢寿球,2006—03)。问题是所谓的大明山壮族龙母文化是否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笔者的意思并不是否认在环大明山地区存在有龙母文化,在武鸣两江(黄桂秋,2006)和上林塘红的石门是有浓厚的龙母文化(侯金谷,2006)。但是,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其他更为古老的盘古文化等相比,龙母文化只是大明山的次文脉,其表现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不能充分反映大明山的文化底蕴。
柏杨认为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代,曰: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柏杨,1999-01)。其实,壮族的历史何曾不可以这样划分啊。广西文联的农冠品研究员根据壮族神话的形态及其内容,初步勾勒出了壮族神话时代神话谱系:大气神(黑、白、黄三色混合气体)→石蛋神(三色大气凝成的石蛋)→昆虫神(蜾蜂与屎克郎)→雷神(管天雷公)→水神(管水龙王、图额、蛟龙)→姆洛甲(花神、花王、生育女神)→布洛陀(创世男神)→特康、侯野、郎正(射太阳大神)→布伯(卜伯,战雷王英雄神)→伏依(盘古兄妹,再创世神)→岑逊(造江河氏族英雄神)→莫一大王(氏族英雄神)→童灵(人类进化神)→妈勒(人类探索宇宙神)→歌神歌仙(刘三妹、刘三姐,精神文化神)(农冠品,2001)。在壮族神话时代神话谱系中,大明山上的天坪、龙头山等在壮族神话谱系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壮族起源比较早的神话可以在大明山地区找到遗存。重要的有雷神(管天雷公)、盘古,水神(管水龙王、图额、蛟龙)、姆洛甲(花神、花王、生育女神)、特康、侯野、郎正(射太阳大神)布伯(卜伯,战雷王英雄神)、伏依兄妹(再创世神)、岑逊(造江河氏族英雄神)、童灵(人类进化神)、妈勒(人类探索宇宙神)等。其中,盘古、布伯、伏依兄妹神话等最为丰富,流转最广。在壮族神话谱系里面,还没有龙母的地位。壮族的龙母只是传说时代的故事人物,她的起源还是比较晚近时代的事情了。
为什么《大明山龙母揭秘》的作者们要无限拔高大明山龙母的地位——从一个寡妇提升为壮族的“人文始祖”(罗世敏、谢寿球,2006—03)呢?这里面可能有种种原因人们不得而知。有一种可能就是《大明山龙母揭秘》的作者们在解读“特掘”扫墓的故事时,把故事当作了神话,完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看待产生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口头创作,把整则故事看作无意识创作,着力于从中寻求“原始遗留物”,这是不对的。
笔者以为在环大明山地区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及其周围地区如平果、隆安、大化、都安、忻城等流传的“特掘”扫墓的故事不属于神话,“特掘”扫墓的故事是一则传统的民间故事。对神话和故事的研究在方法上大有不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中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其中蕴含着大量蒙昧时代人类的文化信息,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在“万物有灵”观念指导下的奇思妙想,必须将其置于原始文化的视野下才能对其有所认识或了解。而对故事的研究重点却应该放在对其所表现的理性意识上,而断不可完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去考察(陈金文,2006)。在解读“特掘”扫墓的故事时,《大明山龙母揭秘》的作者们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以神话学的视角分析故事,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由于解读方法错误,所以,《大明山龙母揭秘》的作者们才会把一个寡妇提升为“人文始祖”。二是从日常事理的角度看待文学,犯了文学研究上常识性的错误。
那么,“特掘”扫墓的故事究竟应该如何解读,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为,当我们不再把“特掘”扫墓的故事看作神话,而是还其以故事的身份后,其内容也就不难理解。在 “特掘”扫墓的故事里,“乜掘”是寡妇,而寡妇的厄运直接就是“无后”。她们老死之后,无人祭祀,就成了“饿鬼”,多么凄凉!故事就让“特掘”这类精灵充当了尽孝的儿子,为老死的妇人出殡,把“乜掘”抬上大明山埋藏,并每年都来扫墓。在当地人来看是尽了孝道(农学冠,2000:68~71)。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人死后灵魂都要归于大明山,即“魂归岜社(大明山)”。在大明山周围的年轻人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就是表明了当地的壮族群众人死后有“魂归岜社(大明山)”的观念。
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与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每个民族都在力求从本民族文化的“根”中寻找在世界上的角色与定位。在壮族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壮族人的真实面貌,壮族首先要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所以,有网友如八寨后裔等在网上就评论说,不能为了打造大明山的文化内涵而编造一些假文化来蒙骗游客,这对游客一是一种愚弄;二是对一些有点文化水平的游客来说,会引起更大的笑话。
那么,大明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什么地方啊?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学者们把大明山译作“岜赤山”(农冠品、曹廷伟,1984;蓝鸿恩,1984),在壮族民间山歌唱本中,一般记作“岜取山”(罗世敏,谢寿球,2006),在壮族师公经书中记作“岜柱山”(莫幼政,2004:14~16)和“岜社山”(张声震,2004:209),其实意思都一样,直译就是壮族祖宗神山、灵山的意思。由于大明山所处的经纬度所至,导致“日中无影”和“日月同辉”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出现,因此被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族裔认为是“宇宙之中心”。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的师公经书中出现的《唱盘古》条目指盘古开天劈地死后化作“岜柱山”(大明山)的五座山峰的神话传说,说明壮族先民把大明山看成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大明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大明山上的天坪、龙头山等在壮族神话谱系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壮族起源比较早的神话可以在大明山地区找到遗存。另外,大明山下的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等是广西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壮族青铜文明时期的重要遗址,其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震惊了历史学界,改变了先秦时代岭南地区是蛮荒之地的传统观点,其学术价值、出土文物的观赏价值都相当高,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作为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符合世界旅游趋势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广西、大西南乃至东南亚的旅游胜地。所有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一个独特的、具有强大旅游吸引力的看头,其神秘的氛围应该是打造大明山景区独特的、强大的旅游吸引力的一级吸引核。可惜规划建设方案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笔者认为大明山景区应该以壮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向世界营销广西、有效传播广西壮族文化。
5.大明山的旅游规划建设方案其人工雕琢的痕迹过大会大大破坏原先自然纯朴的意境,而急功近利的开发有可能导致大明山地区山体受损,若干年后水源枯竭
第一,现在的大明山上正大兴土木,按规划建设方案设定的进行人工雕琢开发建设。其实,把景区建设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加快景区建设;坏处就是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那么其人工雕琢的痕迹过大会大大破坏原先自然纯朴的意境。旅游开发并不是一味地都要大投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好的规划。大明山风景区应当再寻找和开发一些更富有原始感的景点和旅游项目,少些人为设计,少些雕琢加工,越原始越好,越是保持自然的原创性和人文的延续性,越是有价值。因为原始并不等同于落后。一般情况下,游客慕名前往一个景点,是向往能见到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的。人工雕琢的旅游在全世界都很泛滥,大明山不应当走这样的路子,应该凭借自身优势推出原生态旅游的概念,其景点开发、项目设计都应当以原生态为核心。
第二,大明山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但其生态环境又是脆弱的,要知道大明山是广西重点的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之一,所谓自然保护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保护自然的区域。发源于大明山的大小河水共33条,灌溉农田3.
有一些网友认为开发大明山要慎之又慎,其想法与笔者是一样的,如风雷电网友认为:大明山是一座神秘的山!开发它,将首先保护好它。从前有座山网友认为:大明山多为落叶层覆盖,山上植物根系较浅,树木生长缓慢,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开发旅游还要顾及水源林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啊!山下周边几县都受益于此山。大力开发,请慎之又慎啊!另外有一个不留名的网友还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不是要把代表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工程永久性地骑踏在山头上?
五、结语
以享受异域文化资源、感知异域文化差异、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文化旅游理念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大明山旅游的开发者应该是明白这一点的。
那么,应该如何开发好大明山的旅游呢?笔者认为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大明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为什么大明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把这个关键的问题回答好,就可以形象的树立了大明山的旅游形象定位“岭南八桂奇山,壮乡人间仙境”这个问题。
附记:
参考文献:
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
乐黛云,2006—07-11: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海外版
俞可平,2002: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敏,欧志斌:2005—05-10:大明山旅游开发前景诱人[N],南宁日报
曾永联,2005-10-12:将大明山打造成岭南奇山人间仙境[N],广西日报
董平原,2005-10-11:大明山景区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关[N],南宁晚报
黄敏,2005-10-11:岭南奇山人间仙境——解读大明山景区总体规划方案[N],南宁日报
南宁政务信息网,
罗世敏,谢寿球,2006—03:大明山龙母揭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李松,2006—07-07:原生态——概念背后的文化诉求[N],光明日报
蒋明智,2003-12:论悦城龙母传说及其信仰[A],叶春生:悦城龙母文化[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陈金源,2005-01.再论龙母[J].广西地方志
柏杨,1999-01
相关阅读:
- 大明山风水考察记 (蛊毒黄, 2008-11-15)
- 广西大明山人文历史朔源(一) (蛊毒黄, 2008-11-15)
- 大明山天坪的来历 (蛊毒黄, 2008-11-15)
- 大明山: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一) (蛊毒黄, 2008-11-16)
- 大明山下元龙坡的铜卣是西瓯骆越瘗埋—礼拜山岳留下的东西 (蛊毒黄, 2008-11-16)
- 大明山旅游开发需要“文化自觉”(一) (蛊毒黄, 200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