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下元龙坡的铜卣是西瓯骆越瘗埋—礼拜山岳留下的东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16 08:08:30
大明山下元龙坡的铜卣是西瓯骆越瘗埋—礼拜山岳留下的东西
黄世杰
1974年1月19日~20日,广西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第一生产队农科组的几位社员在苏罗村全苏勉岭挖出一件兽面纹提梁铜卣,后报告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之后广西考古专家蒋廷瑜教授前后三次前往全苏勉岭实地考察,随后在该地还出土有一个铜戈。类似这样的铜卣,1976年8月在广西的兴安县也出土了一件。这两件铜卣的提梁是陶索形的,颈部有夔龙纹,腹部有兽面纹装饰,底部有金文“天之父”三个字,都是商代晚期文物。大明山下的兽面纹提梁铜卣1991年1月经全区馆(所)专家审定为一级藏品;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藏品专家确认组审定,确认为一级藏品。
对于大明山出土铜卣的来历,蒋廷瑜、潘郁生、李伟东等于2007年4月13日在《广西日报》上撰文认为:
商代铜卣之所以埋到武鸣来,无非有三种可能: 一是南方民族首领在同商或商的属国打仗时虏获了这件铜卣,作为战利品带回。二是南方民族首领向商王进贡,商王将铜卣回赐给使者带回。三是商末初周中原战乱,失败的奴隶主南逃,把铜卣带到广西来。
对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大明山下元龙坡的铜卣是西瓯骆越(瘗埋)礼拜山岳(大明山)留下的东西。主要的理由是,考虑到出土铜卣所在地方的环境:都是处在高山周围,兴安的猫儿山是以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为中心的高山(因山形如猫而得名猫儿山,地跨兴安、资源、龙胜3县,相对高度1862米,最高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最高峰)。广西的大明山位处广西中部偏西南宁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腹部。起于马山,横跨武鸣、上林,终于宾阳县,绵延三百多里,宽五十多里。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是桂中南最高峰。在广西两处最高峰的地方出土有相类似的兽面纹提梁铜卣,足以说明是生息于此地的西瓯骆越对山岳崇拜礼仪后留下的东西。因为铜卣本身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人用来祭奠祖先和神灵的酒器。
圣山崇拜在世界范围内曾经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圣山崇拜观念的产生,与古人对天地形状的认识有关。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地是平的。连接天地的是位于地中的天柱。圣山崇拜就是这一认识的自然产物。由此而形成了对山岳崇拜的礼仪。古代的祭祀方式,在典籍《尔雅·释天》中有这样的记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庪悬,祭川曰浮沉。”
远古时候生活在岭南的西瓯骆越把大明山视为神山,因为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Bya”为山的意思,“cwx”为祖或者天柱的意思,直译就是壮族祖宗神山、灵山、天柱山的意思。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漫入云天的大明山位处被古人视为帝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傍边,这为人们认定大明山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所崇拜的圣山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古代,西瓯骆越无非也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祭神灵,没有例外。现代的考古出土器物印证了这一点,在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的山脚下——武鸣马头苏罗村全苏勉岭遗址就是古代西瓯骆越祭山的地方。当时的古人在苏罗村全苏勉岭遗址这个文物坑将瘗埋与燔燎两种方式合一,用上述珍贵物品(兽面纹提梁铜卣)盛酒进行祭山(天)。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大明山
礼拜
骆越
山岳
西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