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明山人文历史朔源(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15 13:58:49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广西大明山人文历史朔源(一)
黄世杰
摘要:广西的大明山历史上曾属不同的郡县,名称也多次的变迁:壮语名字叫“Byacwx”,为祖山、灵山的意思。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氾天之山、博邪山、镆鎁山、五峰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等。历史归属和称呼的多次变迁并无损于大明山文明的发展,反而给予了大明山本身蕴含有某种历史魅力,无疑也增加了这座大山对世人的诱惑。
关键词:大明山;人文历史;氾天之山;博邪山;镆鎁山
广西大明山的地理位置处于桂中盆地的中部、南宁的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腹部。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绵延三百多里,宽五十多里,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
从地理上考察,桂中地区是一个陆内张裂的沉积盆地,具有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地形起伏不大、植被发育程度中等、断裂构造部分为隐伏性质的特点,而控制桂中晚古生代盆地发育的断裂主要为盆地北部的河池—宜州—柳州北边的东泉—鹿寨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东部的永福—柳州—来宾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延伸)、桐木—妙皇—东乡断裂带(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西部的大新—大明山—忻城—融水—三江断裂带(地表由系列断层面倾向南东东或北西西的逆冲断层和轴面倾向北西或南东的不对称线状褶皱构造组成)、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呈北西向东南展布);中部的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展布)等。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张明华,2007)。在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中,以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为桂中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
由于大明山处于古代百越民族西瓯骆越族裔的中心腹地,也是现代壮族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大明山一直以来没有一部独立的山志,人们对它的历史沧桑知之不详。
大明山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很早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写文章敦促保护和开发利用大明山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新,笔者发现,从1979年起至2006年12月底止,有关研究大明山的文章共有大约86篇,其中,黄棉(2003)、俞益武,
一、大明山称谓的历史变迁
翻开中国的古书,人们可以零星地发现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氾天之山、博邪山、镆鎁山、五峰山、大明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等。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卷一五记载有“氾天之山”,据笔者考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氾天之山”指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山: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这条文献记载的“氾天”与同书《山海经•西山经》卷二“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的“氾天”为同一地方,为山名。
上古传说中所谓的“苍梧之野”在今广西东北、湖南南部与广东西北部,那里有一座大山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淮南子•修务训》卷一九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赤水在《山海经》中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河流。按
从地理分布来看,九嶷山确实在红水河的东部。而所谓“赤水穷焉”,就是“赤水流极于此山也”,由于《山海经》所述的是大荒之南,地域已确定在南方。翻开中国地形图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南方由西部流入南海的大河,又在苍梧之野的西面,只能是今珠江。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起至柳江流入珠江这一段,古称红水河。如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贞丰》说:“(南)盘江即红水河,其水四时皆赤,故曰红江。”同书《兴义府》又说:“(南盘江)经郡(兴义府――今安龙县)城南谓之红水江,亦曰巴皓河。经册亨亦曰八渡河,划黔粤界,会北盘江入粤达于海”(杜文铎,1992)。流经云贵高原的红水河呈东北—西南走向,流经广西的西林、隆林、田林和贵州的兴义、安龙、册亨、望漠以及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合山、来宾至象州县西南石龙镇三江口,与北来的柳江汇合后称黔江。在苍梧之野的西面,红水河流经的是广西的都安、大化、马山、忻城、合山、来宾至象州等县,在这一带附近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山只有一座,那就是在桂中的大明山,由此可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氾天之山”就是指广西的大明山。
天这个名词,在中国上古是极为神圣的专门名称,所谓氾天,就是漫天的意思,大概是指大明山山体高大,耸入云天,并与天相连了。另一方面,赤水在古代被古人视为帝之神泉,如《淮南子·地形训》: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而大明山就位于帝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傍边,远古时期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居民主要是壮族先民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族裔。因此,是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族裔最先把大明山作为圣山加以崇拜。
文献记载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曾经有僧道隐伏在大明山中修练,由于有道行而得到当朝皇帝赐紫衣。如《旧五代史•梁书》卷四:“邕州奏,镆铘山僧法通、道璘有道行,各赐紫衣。”因为五代十国(907~960)时期广西的大明山属邕州辖地,这里文献记载的镆铘山所指应该就是大明山。
北宋时期的博邪山所指也是现在的大明山。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二“岭南道”条下“澄州”云:“上林博邪山罗富山……以上皆郡邑之山水也。”博邪山是什么意思?文献没有说明,只说是山名。而民国时期编纂的《上林县志》中,对博邪山做了介绍:“博邪山亦曰镆鎁山即大明山之东南出者,故今县城亭亮圩一带犹曰镆鎁乡”(黄诚沅,民国23)。
南宋之时的大明山被称作镆鎁山。如南宋宝庆三年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就称镆鎁山(镆耶山):“镆耶山,在上林县南,昔人有得古剑于此,故名”,又载:“山在武缘县北,山形盘礴,地势险要,镆耶关地焉。”南宋理宗皇帝年间神穆撰《方舆胜览》卷三九邕州条载:“镆鎁山在武缘县南三十二里山形盘薄地势险隘,镆耶关地焉。”同书卷四一又载:“镆鎁山在上林县南三十三里,昔人有得古剑于此。”
王象之和神穆指出的镆鎁关是一个古道遗址,就位于镆鎁山傍边,如《广西通志》载:“莫邪关,(上林)县南二十里莫邪山上,宋置”([清]谢启昆、胡虔,1988)。因为在宋代邕州知州陶弼就有诗一首《镆鎁关》记载有镆铘关:“三任边州六往还,此时又度镆鎁关,仿僧莫道无闲事,手指青天口说山。”在《宾州二首》里,陶弼也提到了镆铘关:“广右开炎服,思刚置县衙。羁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乡分今贺水,邑录古琅琊。泉脉通明镜,封邻接镆铘。”从武鸣马头圩往东北方向的深山前行,经四明村进入山区,小道两侧群山高耸,山涧流水叮咚鸣响,饱览禄祺古隘口以后,越过武鸣、上林两县交界竖立的界碑入上林县大黎(黎口隘),再前行数百米到达长条料石砌成的古道,从山顶往下踏行的石阶400多级,路宽约
很明显,大明山古时又称镆铘山。远古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于战争的需要,使得越人青铜剑成为兵器中的翘楚,镆铘就是古时越国著名的一种青铜宝剑,镆铘山名的由来无疑是与青铜宝剑有关,因为大明山就是“昔人有得古剑于此”而得名的。古代越人以勇武好剑而称著。如《汉书·高帝纪》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汉书·地理志》又说:“吴、
明朝武鸣人李璧的七绝诗《镆铘山》:“仙人佩得镆铘还,误落飞泉第一湾。三尺精灵化龙去,空留万丈镆铘山”和明代临安府推官江鱼的《镆铘山》诗:“宝剑当年已化龙,青山留得削芙蓉;润涵海气时云雨,突起峰峦遍太空。南峙亦为天子锷,东来宜匹丈人峰;要知此地生豪杰,尽是英灵气所钟。”这两首诗都提到了镆铘山,都记述了“镆鎁化龙”的传说,更进一步说明了“镆鎁山”名称的来源,也给大明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明陆应旸《广舆记》明确指出镆铘山就是大明山:“镆铘山,武缘县八十里即大明山也,延袤甚远,旧为邕澄二州之望。”
明朝天顺五年(1461)编纂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在“思恩府”(今武鸣县府城镇)条下则把大明山记述为大名山或大鸣山:“大名山在府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武缘两县接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上有风穴,高秀为府境诸山之最。”
《明史•地理志》卷四五记载为大明山:“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东合北江,又东入迁江县之大江。”同书另外也记载大明山为大名山:“又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于郁江。”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写于崇祯十年(1637)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大清一统志》记述:“大明山在上林县西四十余里,与思恩府武缘县接界,蜿蜒叠翠,中有五峰直插霄汉,上有深潭深不可测。出异光远烛数里,因名南江出此。”
清代闽述的《粤述》则把大明山称作五峰山:“五峰山在上林县西,延袤叠翠,五峰突起,上插霄汉,四时云雾隐现山岭,有潭有物伏焉中夜光烛数里。”
清初康熙三十一年(1692),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称大明山:“大名山,思恩府东南五十里即大明山也,地势高广,接上林武缘二县界,远近群川多出于此”。同书另载有“镆铘山县南十里。相传昔人尝得宝剑于此。”
曹学佺《舆地名胜志》曰:“大明山在县西十里,接思恩府及武缘县境,蜿蜒叠翠,中有五峰直插霄汉,时有云雾隐现不常,上有潭相传吐光时远烛数里。”
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清世宗命蒋延锡等重辑,于雍正十一年(1733)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思恩府”条载:“大明山在府东三十里,止戈五图,与上林县抵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为思武诸山之最,上有风穴及飞来寺等诸胜”。同书上林条载:“大明山在县西十里,中有五峰插霄汉,上有深潭,深者传有光烛数里。”
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耿昭需编《武缘县志》载:“大明山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下有神庙,古木连云,层峦障目,武邑诸山之冠。”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谢启昆、胡虔编的《广西通志》载:“大冥山,又名大明山”。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世伦编《武缘县志》说,明山叠翠,旧八景之一。清代
民国四年(1915)县知事温德溥主编的《武鸣县志)节录清光绪年间(1875~1908)武缘县凤林村人韦丰华著,民国初年编出书稿的《增修武缘县志草》“地理考·山” “地理考·胜迹”记载为大鸣山:“大鸣山延袤三百余里,为武缘县东北屏障,自杨圩至马头诸团,皆附于山脚,山之最崇处名为镆耶,遥望三峰极天,登其巅,群峰相向。山坳坦处,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尘不到,苔不封,四周茶树古茂异常,所谓仙圩也。附镆耶者,有镜石峰颇特异。自镆耶而南,有照阳峰、迷女峰、禄公峰,均秀拔轶伦,其派行稍远,则有飞鹅岭最峻险,又名九鹅。自镆耶而北者,有绿林峰、并头峰,亦端秀特出;有谢岭,为县脉初出处,亦崇峻,而稍逊镆耶;有望兵山,圆耸出群;有七凤岭,形如七凤齐飞;有六马坡,形如六马并骋。胜状各别,此皆武鸣所仰见者。尚有极北处,名三峤峰,山不甚峻,惟附近诸峰差胜耳。是纪大鸣之胜,尤当以镆耶为主,每岁秋烟云郁积,内有声似风非风。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涛非波涛,或三日或旬日乃止,名曰大鸣有以也。如春之风,冬之雷。夏之瀑布,秋之雪,皆美不胜书”。
民国年间至今,称整组山脉为“大明山”,将主峰称“龙头山”或“镆鎁山”。民国10年出版的《武缘县图经》云:“武鸣之山以大明山为冠,大明山一名镆耶,在县东七十五里。金《通志》作大明山,谢《通志》作大冥山,此作大明山者,皆嫌其涉于胜国号而改之耳。韦《志草》谓每当春夏之交,山有鸣声若雷,故名大鸣,近于附会”。
从大明山称谓的历史变迁来看,世人对大明山的命名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以大明山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命名,如氾天之山、博邪山、镆鎁山等。二是以大明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来命名,如大明山、五峰山等。由于大明山历来以“雨后晴翠,层峦迭嶂,满目生机”而得名,又加上有大瀑布,远远就能听到大明山的瀑布发出的轰鸣声,故曰“鸣山叠翠”,“鸣”就是很响的意思,因此,人们多以大明山、大鸣山一名来称呼,后因“大明山”名有讳“大明”国号,又改称“大名山”、“大冥山”。
二、大明山历史归属的变迁
据考证,秦平岭南以前,岭南地区在当时,被说成是扬州徼外之地,还不正式划在中国的版图里面,商周之时,武王定岭南为藩服之地,今广西东部曰西瓯,西部及南部曰骆越,大明山东部属西瓯南部属骆越地。
秦平岭南(前214年)后秦朝在岭南设置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大明山西南部属象郡(覃圣敏,1981;李龙章,2000),大明山东部属桂林郡地。
秦末,南海郡龙川县(今广东省龙川县)县令赵佗代理南海郡尉后,于公元前203年攻占桂林、象郡后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公元前203年至汉元鼎5年(前112年)为南越国统治岭南,其行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大明山东部属南越国桂林郡地,大明山南部属南越国的封国瓯駱国。文帝初年以后,赵佗发兵大败安阳王后,大明山南部属交趾郡所辖(《史记•南越列传》卷一百一十三)。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后将秦所置3郡划分为7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统辖于交趾剌史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卷九十五)。大明山属郁林郡领方县地,领方县治在今日的宾阳县芦圩镇。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改交趾剌史部为交州时止,所属所辖都同西汉时期。
三国时期,广西大部分属吴国辖地,吴分交州立广州,以南海、苍梧、郁林三郡属之,三国吴元兴元年(264年),改领方县为临浦县,大明山属郁林郡临浦县所辖。临浦县治为今日宾阳县芦圩镇,一直延续到西晋。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 大明山风水考察记 (蛊毒黄, 2008-11-15)
- 大明山天坪的来历 (蛊毒黄, 2008-11-15)
- 大明山: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一) (蛊毒黄, 2008-11-16)
- 大明山下元龙坡的铜卣是西瓯骆越瘗埋—礼拜山岳留下的东西 (蛊毒黄, 2008-11-16)
- 大明山旅游开发需要“文化自觉”(一) (蛊毒黄, 2008-11-16)
- [谭立铸]危险的回忆 (anping, 2008-11-15)
- 大明山旅游开发需要“文化自觉”(二) (蛊毒黄, 2008-11-17)
- 大明山: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二) (蛊毒黄, 2008-11-17)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2334
- 日志数: 33
- 建立时间: 2008-11-14
- 更新时间: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