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湾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6-13 20:43:14

查看( 187 ) / 评论( 0 )

汇湾行

 

34年后故地重游,回来看看双竹园,看看汇湾河,看看小河口中学。

由县城南进,一地多竹,时有一茎双枝,双竹就这么叫开了。清时此地驻扎军队,巡视地方守护安宁,即双竹园塘。竹溪东有县河铺,西有楸沟塘,北有独松山塘,南侧有双竹园塘,向家坝汛。

这铺、汛与塘何解?

《金史》:“泰和六年(公元1206)初置急递铺,腰铃传递(公文)。”铺是金朝创设的驿站。顾炎武《日知录》:“今时(明朝末年)10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是明朝沿元制设铺;且明确铺与铺相距里程10华里。 “塘”是清朝地方军事建制的专名。千总或把总的驻地叫“汛”,汛之下设“塘”,均根据军事地理需要而设,单位数多少不等。竹溪旧有汛三,铺一,塘十四。汛官三至六名,兵百名。塘官一名,后十至二十名,铺官一,兵十。总计官24,兵488人。

官方以兵守护,民间结寨以自保。双竹园处多曾姓大户人家,房屋内外雕栏画栋,民间称曾家花屋的。清时嘉庆年间,顺山势而建,石墙呈葫芦状,有东西两道寨门,面积约0.5平方公里。距今200余年。

县城东南55公里处,两河相交,名小河口,建国前公路运输未畅通,陆路人工挑运,缓慢危险,河道可通198公里,建国初仍有木船16只,由溪运输老河口,年货运量2200吨。竹溪旧称“小武汉”的就是这儿了。那时南山各区,如汇湾鄂坪泉溪丰溪等地山货木材,均由此入水顺流而下,进州达府跨省而至京都的。

为何说陆路危险,水路较好呢。清朝道光五年间(1825年)的竹溪知县李锦源在《南山道中》写道:不信蹊间径,难于蜀道行。螺盘千转仄,笋峭一峰撑。日行五十里,乱云堆满身。清康熙29年竹溪知县黄晖烈在《郧竹道中记险》中写道:大约山行刚盘空曲屈,水行则怪石乱流。此不细述。

建国前,汇湾不叫汇湾,磨箭石名闻各地,时人遂以此称呼。1952年始称汇湾,1958年风起大跃进,汇湾一分为二,更名红旗超美,三月后恢复旧名汇湾。到今未改。

河边水波起,山城阶梯多,栈道贴河壁,一湾楼房多。三十余年前短短的一截街道,今天光亮鲜美,当年住过的那片旧墙土房依旧矗立,临近河边俯视两水相交处。学校却再也没有丝毫旧时痕迹了。进去逛荡一圈,拍摄几张照片,急匆匆地离开这所学校。

这不是我就读时的那所学校,比它新,比它高大宏伟畅亮。那时操场北边三层土楼,也是这儿最大最高的建筑,成为汇湾河边一道风景。老师寝室办公楼,都是它。操场东头两层木板楼房,是高中部及初中的毕业班教室,全校学生寝室。操场南边一排教室,间隔一两间老师寝室。西南角一棵高大的古树,粗大横生的枝上吊着竹竿,爬杆,是我们体育课道具,当然,下课时,我们常常爬上爬下的。爬杆边木制高低杠,双杠各一,乒乓球台二。操场正西是小河口街道,隔街道是小河口片,四合院房屋,青砖黑瓦威武雄实,那是公社下级分设机构,学校老师的食堂也在这儿的。

不如归去,不看也罢,遂回程。

 

 

汇湾行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09417
  • 日志数: 2379
  • 图片数: 3
  • 书签数: 54
  • 建立时间: 2011-01-23
  • 更新时间: 2024-03-2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