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东门糖人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05 14:40:06 / 图片数(6)
春意闹处觅玩具 乡村年味之四
说是县城内寂寂冷清,却也不确的。有孩子的地方,就是春天,就有欢乐的气象。
农村的孩子会闹春,他们以简单直朴的方式,用一种价低质优的自娱自乐游戏,让所有参与者共同在笑声中过节。比如说,包演电影,晚上,在自家院子里,扯上一张大布,安放好请来的放电影的,散布在附近村落的人群,不知不觉的聚焦在一块,瓜子,花生,苹果,柚子,从口袋里,从裤兜里,从手提袋里,摆出来。椅子,长凳,报纸,在聚集的人群里摇动着,移动着,挪动着,最终各自分成不同的小圈子。
城市里呢?又有什么样的方式?
我们来到县城东门口,自此东去可至跃进桥,那是竹溪县城的东大门,北去可至新广场,那是县内最大的民间娱乐场地,每年县内召开大型活动,文艺汇演什么的,均在此地举办。而坐地四望,又是月弓池,那是竹溪旧护城河改道后,所留存旧河改造而成一池活水,形如月,中有一桥如张弓搭箭之形,故名月弓池公园的。
县城东门处,月弓池畔,人群寂寂。少少许孩子群聚一块,却是有一糖画佬儿在些。
糖人佬儿生意旺。
东门糖人佬1.jpg
一锅糖稀作画料
东门糖人佬2.jpg
孔雀开屏丽影艳
东门糖人佬3.jpg
孩子手上欢乐重
东门糖人佬4.jpg
龙舞九天画艺高
东门糖人佬5.jpg
朝烨手中龙姓马
东门糖人佬6.jpg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据褚人获《坚瓠补集》记载,明代民俗新年祀神,要用糖溶化成糖霜,印铸成各种动物和人物作为祭品,因所铸人物形象俨然文臣武将,又以文官居多,故而戏称为“糖丞相”。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汲取传统皮影的制作技法,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持小铜勺,舀糖汁绘出皮影图案。就这样,民间艺术“倒糖影”就诞生在巴蜀。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完善,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由于糖画制作工艺简便易行,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观之若画,食之甘甜,很招人喜爱,所以得以流传至今。
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许多民间艺术由于没有跟上时代,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便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同时由于中国的民间艺人大多都比较保守,许多技艺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即便是传了外人,也大都留一手,导致许多民间技艺衰落或发展缓慢。近年来,在各个人流量集中的集市、街道、公园、景区等地常能看到糖画艺人活跃的身影。由于糖画艺人手法精妙,且收入颇丰,所以吸引了一批追随者,竞相学习。民间艺术糖画又逐渐兴盛起来,
经一隧洞,至新广场。
龙山腰遂道.jpg
中峰老师周建军在洞内欣赏手机铃声呢。
新广场依然寂寂无人。
只有东门月弓池畔糖画佬儿一处热闹着,明儿是不是会热闹起来呢?
竹溪年味之一村支书的新年寄语
竹溪年味之二初二见闻如实录
竹溪年味之三闹年从初三开始
竹溪年味之四春意闹处觅玩具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