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中国民俗学会的第二届讲习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05 14:33:09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陶立璠: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讲习班

 

 

前些时候,在我的空间里上传了一篇日志《难忘一九八三》,讲1983年学会成立伊始开办民俗学讲习班的事,那次讲习班是民俗学会与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参加的学员有150多人,老一辈民俗学家悉数前来授课,盛况空前。可惜的是没有留下任何资料,那次讲座是全部录了音的,但张紫晨先生去世后,录音带也就不知去向。好在当时有一本《民俗学讲演录》由文献出版社出版。前几日,在书房查资料,无意中得到两页资料,是民俗学会1987年举办第二届民俗学讲习班的课程表和学员通讯录,真让我喜出望外,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这次讲习班是在门头沟西峰寺门头沟民俗博物馆举办的。负责这次讲习班教学工作的仍然是我和已故的张紫晨先生,当时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宋德胤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也参与了此事,负责后勤工作。后来大家都把第一届讲习班的学员戏称“黄埔一期”,这一届自然是“黄埔二期”了。这届讲习班1987925日开学,1025日结业,历时整整一月。现将当时授课的老师和课程内容、学员名册抄录如下;

 

授课老师与课程内容

钟敬文:民俗学的基本理论9课时)

罗致平:法律民俗学(3课时)

马学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3课时)

 堃:民俗学与民族学(3课时)

杨成志:民俗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3课时)

林耀华:普通民族学(3课时)

常任侠:民俗中的崇拜与禁忌(3课时)

李春秋:伦理学(3课时)

张紫晨:中国民俗史(24课时)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12课时)

宋兆麟:巫教与早期文明(3课时)

段宝林:关于民俗特征的思考(3课时)

王汝澜:略谈日本的民具研究3课时)

连树声:欧洲民俗学(3课时)

 鈺:民俗与民间文艺学(3课时)

沈培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3课时)

宣兆凯:社会学(6课时)

李寸松:民俗与民间工艺美术(3课时)

    王辅仁:中国传统文化3课时)

宋德胤:文艺民俗学(12课时)

李稚田:民俗与大文化(3课时)

黄秀根:汉代民俗(3课时)

陶思炎:中国的求子习俗3课时)

郭子昇:民俗与博物馆(3课时)

尹成奎:韩国民俗学(3课时)

梁木森: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概况(3课时)

除以上课程外,讲习班还安排了讨论和考察活动。

 

 

                   讲习班课程表

 

讲习班学员名录:

刘晓蓉:江西民俗研究会(班长)

 娜: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杨光亮:贵州大学宣传部

麻承照:浙江省宁海县创作员

陈伯霖: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奚学瑶:河北秦皇岛市文联

 丹:广西南宁群艺馆

韦坚平: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

姜公平:江西省志编辑室

欧阳中华:江西省志编辑室

赵崇南:贵州社科院哲学所

刘凤岐:北京门头沟博物馆

张宗显:西藏自治区文联

李存福:青海社科院民族研究所

蔡利民:苏州民俗博物馆

刘鸿章:宁夏石嘴山市剧团

齐宝库:宁夏石嘴山文化馆

王昆江:天津历史博物馆

杨文龙:山西祁县民俗博物馆

张长虹:黑龙江民族博物馆

 澄:首都博物馆

傅安辉:贵州凯里黔东南师范学校

沈建东:苏州民俗博物馆

蓝正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文联

王明坤: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张守镇:河南杞县博物馆

 

 

            讲习班学员名录


TAG: 第二届 讲习班 中国民俗学会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09-03-06 22:31:56
网站开通不久,我就在自己的空间征集第一期讲习班的资料,无人响应。建议在职的博导们关心一下这件事,让研究生们搞点口述史的资料也不错,能收集到资料更好。
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引用 删除 叶涛   /   2009-03-06 20:48:57
我日前接手秘书处,学会的档案资料虽不能说片纸无存,但确实是所存无几。
    或许,待条件许可时,大家可以把手中的资料贡献出来,由学会统一收藏。
    2007年底,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曾在济南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大家反映还不错。如果中国民俗学会现在要办这样一个展览,难度就比较大了。
    大家都来关心学会的事情吧,学会的事情就是每一个会员自己的事情。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09-03-06 11:55:56
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以来,作了许多事情,遗憾的是,许多事情过后,片纸不留。
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引用 删除 叶涛   /   2009-03-06 11:21:21
看到陶老师文章中抄录的学员名单,排在最后的是河南杞县博物馆的张守镇。记得我们俩曾在1987年3月的全国首届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上结识,在赴黔东南考察过程中,我们还曾同居一室,此兄鼾声如雷,至今记忆犹新。
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引用 删除 叶涛   /   2009-03-06 11:12:32
陶老师梳理中国民俗学的当代史,功德无量。
    我们许多学术史上的事件,不用说后代人,就是当时的经历者,过去一二十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或为贤者讳,或记忆出现差错,或因个人的私心),对于当时史实的叙述和解释多会出现分歧,而那些记录事件过程的史料便成为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
    当年的黄埔一期、二期,教师多大师级人物,参加的学员们在回到地方的最初几年内,也大多发挥过促进当地民俗学发展的作用。只是世事人非,如今,看看这些名单,真正在民俗学圈内活跃着的并不多了。
    据我所知,参加第一届学习的山东的学员是路志贞(简涛夫人,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1983年正在济南任中学老师,今随夫居住德国)和张心勤(当时是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年级的学生,后来在烟台市委工作过),后来在山东几乎都没有参加民俗学的活动。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